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本身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已经达到地球历史上巨大灾变的规模。上世纪末,人类终于从一味要“征服自然”的想象中醒悟过来,认识到只有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社会的发展才能持续,而这正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任务。当代的地球科学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地质、地理、大气、海洋等众多学科在内的地球科学或地学,是自然科学中直接面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部分。从《里约宣言》到《京都协定》,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已经提高到国际共同关注的战略高度。然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别阐述了现代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已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念的释放、传播、体验与发展;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体验和人文精神的升华;是人类和平、和谐等人文理念的体现;是人类自由创新与规则约束的完全结合与集体主义团队协作精神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公平公正意识理念的积极体现.旨在加深人们对现代体育精神的理解与认识,进而丰富、完善、提升人文精神,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和平与战争问题比其它问题更能揭示出科学之社会应用的深刻性,也更能促使人们对科学的价值问题做深入反思.20世纪科学以及科学家在进步人类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事业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科学在战争中的毁灭性应用却暴露了西方文化中技术理性的恶性膨胀.现代人还没有学会把科学技术力量和道义责任以及人类生存的意义现实地结合起来,全面审视技术理性的得失,更没有把价值理性自始至终贯穿在科技创造与应用的全过程.当21世纪末叶的人类回首地球的往事时,科学是作为拯救人类的元勋而永垂青史呢?还是作为毁灭地球的祸首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个问题只能由进步人类自己来决定.  相似文献   

4.
理性与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西方的哲学史就是各种理性时而和谐共存、时而相互冲突的历史.在与宗教理性对抗时.人文理性阵营本身就是人本主义者、科学主义者和资本主义者的世俗联盟;然而,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文主义运动使得哲学成为了科学主义者所鄙夷的"小人",人文主义者沦落为科学主义者的"奴隶".当代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冲突的消解,根本在于各种文化理性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从而达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局面.哲学就应当在基于文化形态多样性的基础上,承认文化系统在具体存在形态上的复杂性,在人类文化系统整体理念上来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5.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为研究对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门科学。地球科学既研究过去,阐述地球演化历史,又面向未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是一门既能拓展人类知识前沿又能服务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科学。文章在梳理国际地球科学发展趋势和总结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现状与科技资助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球科学发展应从系统科学和国家需求的视角部署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计划。从地球系统整体出发,关注地球系统各圈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四个面向”引领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开展有组织的重大科学研究,完善科技资助与评价机制,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6.
鲍秋红 《科教文汇》2014,(14):85-86
影片《通天塔》借用圣经故事之名,讲述了生活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所经历的跨文化交际的故事。本文通过对影片中所反映的不同类型文化的解读和对比,分析了多元文化交锋中"和谐与冲突并存、包容与排斥同在"的状态,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之下,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现代人类社会对地球各种生命形式的巨大影响下,生物多样性不再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相互分割的自然单元,人类的文化价值观、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和伦理道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不可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推进了现代工业文明和经济发展。自20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加快消亡的威胁。在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诸多因素中,文化是一个关键因素。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互动共存关系表明,传统文化的消失加快了生物多样性的流失过程,文化多样性不仅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历史的经验和见证,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骆晓玲 《科教文汇》2008,(11):144-145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具有表达思想、描绘世界,进行交流的社会功能。因此,学习外语必须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乃至人情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外语。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两种不同文化上的两种不同语言,它们各自反映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一下英汉词义的差异,借以说明英汉词义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加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强,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科学与文化的冲突、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中存在许多亟待探讨的课题。本文按照科学系统论的观点,从科学和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探讨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大学将日益走向社会的轴心,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本质要求.人类文化由科学文化向生态文化的演进将改变大学文化的生态,因而大学文化应致力于生态体系的探究与建设,注重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造就校园文化生态的新天地,推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思  郭晓君 《未来与发展》2008,29(1):6-9,30
构建和谐文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就一个国家而言可从宏观、中观、微观文化角度进行建设:在组织内部则要从物质、制度、行为文化等方面进行建设.本文界定了和谐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变革管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企业文化研究,企业文化变革研究一直都是焦点。但是,在研究中注重了文化变革的必要性及比较具体的控制措施,却忽略了变革的可控性程度,同时还存在着对文化变革计划过于刚性的问题。基于这种背景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化对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在论述了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概念、特征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思想、政治伦理特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学术观、文化心理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提出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以促进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屈驱  李春平 《科教文汇》2012,(36):184-184,188
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领导的重视、师生员工的参与、网络广播的宣传、系部师生的联系以及制度的完善,最终指向激励师生员工博爱、奉献、专业的精神;指向为医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指向为师生员工提供对话的渠道以及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王红 《科教文汇》2012,(24):205-206
数字电影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数字电影是电影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数字电影的灵活放映方式、数字化储存传统胶片、宣传先进军队文化以及DV在军营推广.必然对新时期的警营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的根源和底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能,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独有的特征,根基坚实、特色鲜明,兼容并蓄、深远浩博。不论从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内容上,中华传统文化从未间断,延续至今,不论从对内的包容性、对外的开放性,还是同外来文化的融合性而言,又有着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首先要能够用正确的眼光认识、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其次要探索其新型的接受和传播方式,最后,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有效方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周露 《科教文汇》2012,(28):69-69,74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土,并逐步由印度佛教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大量佛源外来词汇被译介到汉语中来,并逐步成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对佛源词汇的古今之意比较.来探讨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科技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文化作为在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组成要素和重要支撑.本文从文化软实力的视角,分析了科技文化的内涵、整体结构、功能和主要内容,指出当前不断提升科技文化软实力,对于强化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勍  于游 《科教文汇》2012,(7):28-28,89
高校网络文化既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也是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网络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源、重组、传播和建设的重要阵地。正确应对高校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文章分析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地域偏见,而这种偏见又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宋人"现象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今日社会对河南人的歧视正是承此而来.至于其形成原因,则除了种族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外,也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有关.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消除传统文化中的地域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