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郭斌 《科学学研究》2004,22(2):157-163
通过对美国、印度、日本、以色列、爱尔兰、中国软件产业的比较性分析,结合对杭州软件产业的实证分析,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我国软件产业目前存在着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出率偏低的问题,因此在推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政策指向就是在推动本国软件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同时,积极扶持规模化的本土领先软件企业,以充分利用软件产业规模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可以也必须采取本国市场与出口导向并重的产业发展策略。在此过程中,不能将制造业的产业政策经验简单地直接应用于软件产业发展上,而需要依据软件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的产业扶持和引导政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钻石模型的国际软件产业模式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银厂 《软科学》2010,24(4):15-19
以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为基础,从影响软件产业集群发展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以及竞争、政府等驱动因素,分析并比较美国、印度、日本等主要国家软件产业竞争优势及发展模式。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针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主要城市软件产业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各城市软件产业的特点,找出制约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制定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政策是推动以城市为中心区域经济圈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出发,使用对应分析和DEA方法对我国主要城市软件产业的效率和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各主要城市软件产业的效率和相对技术开发能力的赢利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别,但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各个城市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  相似文献   

4.
上海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上海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分析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上海软件产业的发展策略:结合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游戏产业、嵌入式软件、IC设计等;推进软件产业国际化、重视发展软件服务,以及支持软件企业的融资等.  相似文献   

5.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近年来,全球软件产业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年增长率在5%—12%之间浮动,明显高于全球经济4%的年增长率。美国在全球软件产业中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印度、爱尔兰、日本、  相似文献   

6.
软件产业是IT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是智力密集型产业。但在我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软件产业还远未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只有在寻找到制约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后才能使中国软件产业有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日本软件业的技术管理及其产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日本软件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障碍一是极度缺乏具有熟练技能的工程师,二是软件产品文化特征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为了克服羁绊,一方面,日本在软件业中独特地采用了工厂化的协作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将产业发展模式定位在面向国内需求的软件产品技术领域,使本国的传统产业在信息化方面世界领先。  相似文献   

8.
日本软件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障碍一是极度缺乏具有熟练技能的工程师,二是软件产品文化特征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为了克服羁绊,一方面,日本在软件业中独特地采用了工厂化的协作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将产业发展模式定位在面向国内需求的软件产品技术领域,使本国的传统产业在信息化方面世界领先.  相似文献   

9.
软件产业是一种典型的城市经济形态,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具有发展软件产业的区位优势。本文以信息产业部公布历年软件企业百强资讯为依据,尝试描述、分析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空间聚集特点、软件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和演进态势。  相似文献   

10.
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软件产业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因此软件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从软件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产品结构、基地建设、软件人才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我国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了关于我国软件产业持续发展相应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顺忠 《科学学研究》2006,24(Z2):454-458
根据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型,并结合软件产业的结构框架,阐明软件产业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分析软件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各类技术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特征和投资结构,提出促进我国软件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可操作模式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成为全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与学术研究的热门。为了探究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演化过程,本文根据经典物理力学理论,构建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演化三维动态模型,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主导逻辑思维出发,以能力广度、能力深度、能力的生命周期三个角度,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演化模型进行维度分析。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演化过程在空间内形成类似于S型的曲面。  相似文献   

13.
In contrast to the US and recently Europe, Japan appears to be unsuccessful in establishing new industries. An oft-cited example is Japan's practical invisibility in the global business software sector. Literature has ascribed Japan's weakness - or conversely, America's strength - to the specific institutional settings and competences of actors within the respectiv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t has additionally been argued that unlike the American innovation system, with its proven ability to give birth to new industries, the inherent path dependency of the Japanese innovation system makes innov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new industries quite difficult. However, there are two notable weaknesses underlying current propositions postulating that only certain innovation systems enable the creation of new industries: first, they mistakenly confound context specific with general empirical observations. And second, they grossly underestimate - or altogether fail to examine - the dynamics within innovation systems. This paper will show that it is precisely the dynamics within innovation systems - dynamics founded on the concept of path plasticity - which have enabled Japan to charge forward as a global leader in a highly innovative field: the game software sector.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技术产业分布、区域创新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但决定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地位,对国家的创新能力也有重要的影响。从总体和行业视角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分布及其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互联系。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和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二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区域创新能力对高技术产业分布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5.
后发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推动技术追赶进程,论文从专利计量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技术追赶的机制。通过对中国和日本代表性白色家电企业专利数量及质量的分析发现:日本家电企业的专利数量近年基本维持稳定,中国家电企业的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并超越了日本家电企业;整体上中国家电企业重点布局成熟技术,日本家电企业则更加注重产业前沿性技术的研发。对于专利质量的一系列评价指标表明,中国家电企业日趋注重研发水平的提升,专利质量快速上升,与国外领先企业的差距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16.
赵晓庆 《科学学研究》2006,24(Z2):475-479
概述日本软件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分析该产业落后的原因。揭示该产业结构与战略形成的机制以及逐步陷入难以自拔的政策与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7.
Japan successfully overcame the energy crises of 1973 and 1979, maintaining productivity in the face of drastically increased energy prices, despite the fragile nature of its energy structure. This was due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orts that led to rapid improvement in Japan's industrial technology as a whole.This paper tries to prove this hypothesis on the basis of an examination of the trends in the substitu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by technology as represented by R&D investment efforts.Since the first energy crisis in 1973,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possibility of substitutability of energy by other production factors, but none have been successful in taking technology into account.This paper tackles this subject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ment of the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stock and e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a translog cost function incorporating this stock, and shows that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all production factors have been substituted by technology in Japan'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r have been moving towards that direction.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与功能,与区域创新需求和条件息息相关。运用HDI、区位熵、灰色关联度对我国2003—2018年31个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时空分布态势、结构特征、区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1)发达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较大,省域间规模差距逐渐缩小;(2)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科技推广和应用三类服务业态的专业化集聚分别呈增长-重心东移、降低-重心西移和增长-均匀化趋势;(3)当前各省域集聚结构存在三种形态、两种主要演变趋势和四条演化路径;(4)区位因素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但不同服务业态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最后,从省域间服务业梯次联动发展、不同经济水平省域当前服务业发展任务、基于区位因素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服务业重点发展业态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区位影响因素,对于各省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改善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技术溢出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旭  朱秀梅 《科学学研究》2010,28(9):1435-1440
诸多研究认为,技术溢出是集群内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而企业创新环境和吸收能力是技术溢出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构建了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企业创新环境与企业创新绩效等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对长春市软件产业集群的97家软件企业的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集群内,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直接影响,且两者之间关系受到企业吸收能力和企业创新环境的正向调节作用,另外,企业吸收能力对集群企业间技术溢出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数字创新颠覆了传统创新管理理论,然而目前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的复杂机理尚未开展深入研究。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技术创新,对实现制造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黑箱”进行探究,以丰富数字创新理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界定了数字技术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赋能的内涵,包含三个层面:对创新主体、过程以及结果赋能;(2)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型;(3)提炼出三条路径及其选择机制,即以技术整合为中心的产业链协同创新路径、以产品智能化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路径和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两端创新路径,从而为数字技术赋能下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