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世界上各国反垄断法主要有两种规制方法:结构主义的规制方法与行为主义的规制方法,行为主义规制方法已经成为各国反垄断法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主流和发展趋势。文章从美日等国反垄断法规制方法的变化潮流,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我国反垄断法规制方法的选择:一方面,可采结构主义规制方法侧重于打破行政垄断;另一方面,可采行为主义规制方法用于打破市场垄断。  相似文献   

2.
知识产权滥用现象日益普遍,传统司法规制权利滥用的方式已明显不足。比较有关国家反垄断立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定,对知识产权滥用传统规制方式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从而论证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可行性,探索我国反垄断立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问题,创设更为有效的反垄断法律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反垄断法执法机构作为行政主体,在反垄断法的实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其实施工作的专业性、复杂性、社会本位性和不确定性既是对反垄断法执法工作的挑战,也对反垄断法的司法审查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我国反垄断法中司法审查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我国反垄断法司法审查制度面临的障碍和我国反垄断法司法审查制度的障碍克服的角度对我国反垄断法司法审查制度的构建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反垄断法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最终出台,历经波折,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反垄断法对现代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垄断协议和行政垄断做出了具体的规制,但是参考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我国的反垄断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5.
《反垄断法》没有明确规定经营者集中控制所采取的实体标准,这不仅与立法宗旨不符,使反垄断法极具不确定性,也与现代经营者集中控制制度的整体宽容趋势相左.笔者认为,我国反垄断法在规制经营者集中时,应将"产生或加强市场支配地位并严重地损害有效竞争"作为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经营者集中的实质性标准.  相似文献   

6.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反垄断法规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加大,外资大举进军我国,并购我国企业已成为外商对华投资的一种新趋势。如何在外资并购的浪潮中既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又维护国内企业以及国家的整体利益,反垄断法做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在外资并购的规制中有起关键性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垄断倾向、外资并购反垄断法规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目标,介绍国外外资并购的反垄断规制,着重对我国反垄断法规制外资并购的实体和程序规则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国际竞争改变了国内竞争的格局,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的规制应当充分考虑国际竞争因素.反垄断法执法机关应将国际竞争因素纳入到相关市场的界定过程中,正确运用反垄断法的一般原则与例外规則,准确把握企业合并的规制条件,以促进市场自由竞争,并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求我国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对市场竞争领域的有关问题做出规定。而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与规制对象是反垄断立法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本文以反垄断法和经济法的原理为基础,强调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首先是确保公平竞争,最终是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率;以中国市场上的具体垄断为基础,强调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重点在于行政垄断与跨国公司滥用优势地位限制竞争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制定了一部反垄断法实属当务之急。由于目前对垄断一词没有明确的界定,我国反垄断法应以什么为规制对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从对经济学意义的垄断与法学意义上的垄断比较分析入手,在考察世界几个主要国家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反垄断法所应规制的对象。以对我国反垄断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在反垄断法视野下,知识产权滥用主要表现为借助知识产权实施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达成垄断协议以及经营者集中。对反垄断法视野下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及如何规制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制度。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佛教清国开教实质上是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日本政府曾欲迫使清政府给予日教在华合法传教权,但遭到中国社会的广泛抵制,终末得逞。中国社会抵制日教的斗争,是清末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之一。  相似文献   

12.
“商为国本”思想是郑观应经济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他主张国家要重视商业,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工农业。其思想是以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入侵为立足点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1923年,由于日本政府拒绝归还租期届满的旅顺、大连以及6月份日本士兵在长沙制造了"六一惨案",国内掀起了一股"抵制日货"的高潮,与此同时,以《晨报副刊》为首的四大副刊从学理上展开了关于是否应该抵制日货的大讨论,这些学理的上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抵制日货是否是抵制日本侵略最有效的方法,抵制日货是否可能,抵制日货所造成的后果会怎样。从他们的争论中可以看出抵制日货之争实质是两种主义之争,是对国家态度之争。  相似文献   

14.
"日常反抗"是斯科特用以研究农民反抗的社会学概念,是指处于弱者地位的一方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在强势控制力所施加的持续性、隐秘性的不合作与抵制。在中国当下社会分层中,农村教师基本处于一种"体制内弱者"的地位,这是在与其他体制内人群进行比较基础上的相对的"弱者"。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就其本质而言,它依然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由国家推行的教育变革,它体现和反映着国家的意志和权威。在农村教育实践中,由于价值、文化、利益、传统等多重因素,导致农村教师大多对新课程改革抱持不友好的态度并伴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但是由于农村教师的"弱者"地位,他们又不敢对体现国家权威性的课程改革进行公开的抵制,因此作为"弱者武器"的日常反抗行为普遍存在。具体而言,农村教师的日常反抗主要有三种基本策略,即在认识上将课程改革"事件化";在话语权争夺上充当地方教育、家长的"代理人";在行动中"新瓶装旧酒"。  相似文献   

15.
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安徽地区参与抵制美货运动有诸多因素,如经济、近代工业的发展、教育、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出现等。在此运动中安庆、芜湖最为突出,纷纷进行集议拒约。安徽地区的抵制美货运动促进了安徽经济的发展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也给美国在安徽的贸易以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6.
抵制日货运动是民初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广大民众参与外交、反对日本侵华的一个重要方式。持续不断的抵制日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对华政策,进而间接影响了民初政治的走向:它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在侵华手段上向温和的方向发展,也牵制了日本对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的参与和支持,在客观上对中国政局的变换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抵制日货运动也使日本从列强的联合阵营中分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列强对中国革命的联合干涉,日本也因此加紧在革命阵营中寻找新的代理人,对中国革命阵营的分裂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明冲突论"自上个世纪被提出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与支持。当我们用这一西方人的理论研究同样源自西方的奥林匹克运动时,一些被我们忽略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文明冲突论较好地揭示了奥林匹克运动中某些国家融合和某些国家分裂的必然性;源于同一文明的国家共同采取抵制奥运会的行动是具有文化合理性的;西方文明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以及在奥运会申办中的文明冲突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For this nation,the memory of Nanking Massacre has been a trauma.300,000 Chinese killed,an apology is still owed.Chinese people seek to speak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bout their grief,discontent and wounded pride.Anti-Japanese activism including boycott of Japanese products and on street demonstration were irrational and once extreme.There have been cultural performances on Nanking Massacre Memorial Squares since 1985.Wishes from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Chinese people gathered,a nation's culture and mentality are performed.  相似文献   

19.
在哈贝马斯看来,个体同一性须与道德相结合。个体同一性是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结果,因而传统的心理分析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个体同一性抵制外在社会不合理的压制,从而避免情感煎熬之苦。个体同一性应该在交往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发展逻辑来表征。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形成的发展过程,有三个理论派别进行了研究。这些派别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它们没有一个能成为具有解释能力的流派。在哈贝马斯看来,自我的发展必须与道德的发展统一起来,自我的发展应解决好外部条件,自我的发展应与社会的普遍交往水平相一致,并且使自己在交往中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邪教的本质 ,是公众抵制邪教煽诱 ,政府打击邪教非法活动的首要前提。邪教不是宗教 ,邪教是新兴宗教的一种恶变 ,是指冒充宗教的一种邪恶势力。“法轮功”是邪教 ,不是宗教 ,“法轮功”反对真正的宗教。宗教都有自己独创的教义体系 ,而“法轮功”邪教中的很多术语是从各种宗教特别是佛教中剽窃过去的 ;“法轮功”邪教与正统宗教在对待人生和生命的态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宗教都有自己的经典 ,而“法轮功”邪教没有自己的经典 ;宗教是受宪法和政府保护的 ,而“法轮功”邪教是被政府依法取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