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关于《长恨歌》主题归属的讨论已经进行了一千三百余年。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辩中,被提出的观点和解读可谓汗牛充栋。其中"讽谕"主题说是较有影响力的观点之一,本文拟对"讽谕"说中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番深入的辨析和探讨,并依据历史记载以及新近发现的成果,从《长恨歌》文本入手,探索《长恨歌》的讽谕主题和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论不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爱情说”与“讽谕说”。作者从《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本身、传播方面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归于“爱情说”,而不是“讽谕说”。  相似文献   

3.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 ,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 ,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重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 ,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 ,从而指出 ,推崇“讽谕说”者 ,是在忽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 ,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为人们所喜爱,被誉为“千古绝作”。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理解与评价却有很大分歧。古今研究者们,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主题上;古代研究者们的评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讽谕,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另一种看法认为《长恨歌》只是写李杨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建国以后,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论,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讽谕说;二是爱情说;三是讽谕、爱情双重主题说。 比较上述几种说法,我认为爱情说是符合作品实际的,《长恨歌》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爱情。本文拟从新的角度谈谈。  相似文献   

5.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存在较大争议。探讨了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三种主要观点:讽谕说、爱情说与双重主题说,并以求通过对《长恨歌》主题复杂性的探索,找出一种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观念去把握作品主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长恨歌》前一部分有讽谕,是客观历史的真实反映与描写;后一部分又有颂扬,是主观感情的投入与虚构。这样就形成了人们所常道的“双重主旨”。我们姑且不论讽谕的一面,专论颂扬的一面,因它字里行间时时渗透着诗人自己生活经历中的恋情。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友人陈鸿在《长恨歌传》中说他有两个重要条件,即“乐天深于诗,多于情”。“深于诗”是言写诗有高超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关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争论虽然是唐诗研究的热点之一 ,但却一直众说纷纭 ,衷表一是。本文摈弃单一主题的僵化模式 ,从三个层次上去剖析《长恨歌》的主题 ,即爱情主题、政治讽谕主题和时代感伤主题 ,这三重主题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肯定了各派观点的合理性 ,避免了其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学术界的认识很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本文从社会心理(包括作者的创作心理)、文本解读及结构形式等角度阐述了《长恨歌》的主题,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爱情(并升华到广泛意义),其中还有作者的爱情观的寄托。  相似文献   

9.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新探周相录《长恨歌》(以下简称《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自它问世以来,封建文人学者对其主题就聚讼不休;本世纪以来,学者们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或继承传统的“讽谕主题说”,或用现代爱情观念反照作品,...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的创作意图从《长恨歌》的创作经过来看,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很明显的,正如陈鸿《长恨歌传》所说:“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就是说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是有感于明皇贵妃之事,并寄托自己讽谕最高统治者,垂谏诫于将来之意。这是符合白居易的世界观和一贯的文学主张的。白氏也认为《长恨歌》寄托了自己的讽谕谏诫  相似文献   

11.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对《长恨歌》痴迷,这应该是因为人们为唐明皇和杨贵妃那凄婉动人、缠绵悱侧的爱情所感动。人们对《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一直有分歧:有揭示统治阶级荒淫的“讽谕说”,有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爱情的“爱情说”,现在竟然还出现了一种新奇的看法,即“白居易假扮唐玄宗私会杨贵妃”。  相似文献   

12.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讨论和论争,多年来是唐诗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冷静地分析造成分歧的原因,客观地评价各派观点的是非得失的基础上,摈弃单一主题说的僵化模式,分三个层次去把握《长恨歌》的悲剧意蕴:即把李、杨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从而使爱情主题、政治讽谕主题和时代感伤主题,各有所依存和附丽。居于不同层次的三重主题,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这样,就有分析地肯定了各派观点的合理性,避免了其片面性,变以往论争中各派观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对持续多年徘徊不前的《长恨歌》主题研究,无疑是一个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毛戈  朱彦群 《天中学刊》1998,13(6):54-56,72
仅局限于用“爱情”或“讽计谕”采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片面的。把《长恨歌》同《长恨歌传》《琵琶行》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创作和修改此诗的过程,了解其寄寓《长恨歌》“讽刺”抑或“同情”之上的美人迟暮式的感伤和忧郁美丽的倾诉。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存在讽谕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双重主题说、隐事主题说等多种观点。本文先对目前最流行的几种观点进行陈述,然后侧重结合作者生平经历、自身对诗的评价以及作品内容来展开分析,论证《长恨歌》是作者借李、杨故事所写的一首爱情颂歌,赞颂坚贞专一的爱情,以及表达对美好爱情无法把握的遗憾这一爱情主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的主题问题,曾经引起不少人的争论。一个主要的分歧,就在于它是“讽谕诗”还是“爱情诗”上边。参加讨论的许多同志,在分析《长恨歌》本身和参证《长恨传》外,还参考了不少材料,但在论断上却仍然缺乏足够说服对方的力量。同时也存在对同样价值的资料各取所需,不管其他的缺点。比如有人拿白氏女《自题诗卷集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涛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有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多种。其层次结构的划分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有两部分说、三部分说、四部分说、五部分说、两部分九段说等,并且每说之内也多有起始句上的异同,此乃“诗无达诂”之谓也。清代《唐宋诗醇》所提出的四部分说,历史最为悠久,也为现当代许多学者所宗,是较为合理的一种层次结构划分法。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前人已发表的意见大致有以下三种:(一)以“讽”为主。认为“《长恨歌》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乱国和昏述不悟。”(二)以“情”为主。认为《长恨歌》“描写李杨的爱情遭遇,歌颂他们爱情的纯真性的”(三)“主题二重性”。认为  相似文献   

18.
刍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认为,自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除杂律以形式为依据以外,讽谕、闲适、感伤三类诗歌均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但研究发现,讽谕诗、闲适诗的分类是以”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两个方面为依托,这里并未为感伤诗提供相应的位置,因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并无第三个方面。因此感伤诗的分类,不可能采用与讽谕诗、闲适诗相同的内容依据。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实际上使用了三种标准,是三次分类的结果,把这一分类结果进行直接并列,而不是分层次表述,这种处理方式与现代严格的逻辑分类要求不同,反映了我国古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按照白居易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方式,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并无归类不当问题,但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由于不是以表达特定内容或主题为依据,所以既不能作为表达爱情主题的证据,也并不影响它以特殊的方式表达政治主题。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题材和主题都很单纯的长篇历史叙事诗。这是谁都承认的事实。但是,人们一讨论到它的主题时,则主讽谕说者有之,倡爱情说者有之,提双重主题说者有之,真是群雄并立,鼎足而三,谁也说服不了谁。一篇题材和主题都很单纯的诗歌,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看法呢?我们从作品的本身和参加讨论的文章中悟出,原来《长恨歌》虽然写得单纯,却并不简单,而是蕴藉含蓄,足  相似文献   

20.
关于《长恨歌》的劝讽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长恨歌》文本的分析和白居易思想等相关考察,可以认定,《长恨歌》的主题是通过描写李、杨情爱悲剧的复杂过程,反映封建帝王荒废朝政、政治腐败等造成国家破碎、爱妃惨死及凄苦悲凉、真情无寄的严重后果,婉转批评唐玄宗因为重色情而忽视国家管理的错误行为,并以此作为后世帝王的鉴戒。需要强调的是,《长恨歌》相当有力,也相当成功地渲染了李、杨感情,因为铺写李、杨情爱极有利于表达劝讽主题,爱得越真、越深,就越珍贵,失去的就越多,破坏就越重,教训就越应记取。《长恨歌》不取一般讽谕之诗的说教与尖锐、直露手法,而是从艺术的典型与形象出发,动之以情,劝讽帝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