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保庆 《新闻爱好者》2010,(10):140-141
布尔迪厄"审美场域"的提出批判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把艺术趣味现象放入一个纠缠着意义和权力争夺的场所之中,使批判更赋予历史的思辨性和灵动性。"审美场域"更关注艺术现象外在机制,对审美活动本身关注不足,应防止"过快的历史化"现象。精神分析对快感的分析应该和"审美场域"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本文从这一视角解读19世纪末20世纪初划时代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浅谈他身上具备的"公共知识分子"性质。  相似文献   

3.
宗妍 《新闻通讯》2010,(6):43-44
中国的省级卫视从没像近几年这样成为全国收视的焦点,从湖南卫视的"不走寻常路"开始,省级卫视的综艺节目就被置于国内广泛的议题之中。2010年,突然崛起的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各自想方设法地进行收视率之争,像2008年湖南卫视那样独领风骚的年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卫视频道“战争”的主打形式就是综艺节目,这是电视行业最娱乐化的一幕。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声望下沉所造成的媒介形象危机引人关注。从知识分子理论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有别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放眼天下、勇于承担公共事务批判的公共知识分子在现阶段渐行渐远,甚至于消逝;而放弃或让渡学术自主性、乐于与媒介合作的媒介知识分子则在技术与信息时代大行其道;知识分子内部的分化与构成的改变是知识分子声望下沉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闻天地》2010,(8):34-40
本期讲述有"中国第一文化家族"之名的湘潭黎氏家族,从清末民初到文革结束这段历史时期中"黎氏八骏"的人生传奇,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文明兴起的过程,也感受那一代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兴盛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经过十年连续不断地批判俞平伯、批判马寅初、批判胡适、批判胡风,特别是反右派、反右倾,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大都变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年知识分子也是要边改造思想边使用,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有一批被打成右派。50年代末,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已呈现万马齐喑的可哀、可悲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李昂被台湾文坛称为"叛逆的女性",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小说《杀夫》,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势力和男权主义对妇女的压迫和妇女本能的反抗,其批判的锋芒直指男权社会。"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池莉在90年代也构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杀夫"故事——《云破处》。《杀夫》和《云破处》在"杀夫"的故事框架下,都有对人性恶的书写,都  相似文献   

8.
大众媒介的市场化发展和技术普及,导致了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功能发生转型,使得整体上中国媒介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异化的媒介知识分子形象。其中,电视知识分子即是近年来被批判的主要群体之一。电视知识分子通常与电视媒体结成"共谋"关系,因此缺乏就公共议题独立发声的诚意和普世情怀。结合中国目前的传媒体制及政策,电视谈话节目借助自身的独特优势已经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文章旨在通过对凤凰卫视已开播十余年的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进行案例研究,从电视知识分子和媒体各自的角度探讨如何重建电视知识分子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9.
彭昆 《新闻窗》2012,(2):76-76
中国电视从20世纪50年代诞生到现在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电视节目内容观念不断转变的历史。虽然在中国,电视媒体一直扮演着政府"喉舌"的作用,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的身份没有改变过,但是伴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电视节目内容定位也在不断变化,由1978年以前的意识形态"宣传品"为主导阶段,到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的"作品"为主导阶段,直到现在的"产品"为主导阶段。  相似文献   

10.
自2001年猫扑网发生"陈自瑶"事件以来,"人肉搜索"已经发展了10年。在这段时间里,"人肉搜索"作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工具,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和信息共享的作用。但同时,其负面效益也是越发凸显出来。"人肉搜索"对于个人隐私的侵害日益严重,形成"网络暴力",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声音认为,应该完全禁止"人肉搜索",杜绝其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本文则试图从法理角度为"人肉搜索"澄清,证明其在实践上的合法性,并在"人肉搜索"和"保护隐私"之中找到折衷的出路。一方面可让网民继续利用人肉搜索带来的便利与威力,另一方面则尽最大可能保护公民的隐私。  相似文献   

11.
经过十年连续不断地批判俞平伯、批判马寅初、批判胡适,批判胡风,特别是反右派、反右倾,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大都变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年知识分子也是要边改造思想边使用,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有一批被打成右派.5 0年代末,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己呈现万马齐喑的可哀、可悲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新闻评论从恢复新生、稳步前行到蓬勃发展,已逐渐步入崭新的历史轨道。作为社会变革之声的话语体现,新闻评论在这一时期的嬗变、创新和发展,使其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反思中国新闻评论在变革之中的新探索,历史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启示,即坚持新闻评论的党性原则置于首位,新闻专业意识回归是其本质,大众化参与评论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13.
翟颖 《新闻世界》2010,(5):34-35
信息时代,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全世界"交往"的新媒介。本文将哈氏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理论置于网络语境下,探讨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  相似文献   

14.
赵伟 《东南传播》2013,(5):10-12
富里迪在《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里把困扰他个人的问题转化成了公共论题,描述并批判了当代英美学术界和文化生活中风行的庸人态度与工具主义,从而把握了社会结构的历史运动机制。在他看来,市场的力量虽强大,但知识分子本身的顺从对社会文化的弱智化和媚俗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有必要展开一场对抗庸人主义的战争来提高公众的修养和文化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上,诗歌曾经长期居于文坛中心地位,作为文学正宗而存在,因此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歌大国,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诗歌理论。"诗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诗力"一词尽管古已有之,但是其内涵一直处于动态流变之中,因此有厘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陈嘉庚之问"是指陈嘉庚1940年代延安慰问期间就革命性问题向毛泽东提出的问题。问题核心是如何保持执政党革命性问题,问题参照物是国民党腐败问题,问题维度是贫瘠和弱小到富庶和强大的横向维度。这与黄炎培从纵向维度提出的历史周期律互为补充。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该质疑具有宏观管理及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和保持政党革命性的价值意义。与此相关的是革命党执政党转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9,(3):43-5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日益成为西方媒介批判领域的显学,它反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经济化约论"倾向,通过对媒介文本及受众的聚焦来实现对意识形态控制与抵抗过程的分析。然而,由于对资本权力和生产性体制的忽视以及对"话语"和"快感"的过分沉湎,致使文化研究流连于象征性抵抗,并逐渐从意识形态批判领域撤离、隐匿于代码之后。因此,只有破除对政治经济学的偏见,保持经济与观念的历史辩证性,将文本和受众分析置于更为宏观和广阔的结构语境中,才能纠正晚近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虚假批判走向,恢复其激进性和政治性锋芒。  相似文献   

18.
双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博戏运动,从它的整个历史演变来看,它首先被当做怡情娱乐的工具;其次,人们借用这种游戏来规劝他人;再次,知识分子往往通过参悟,揭示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时,人们对它过于迷恋,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9.
档案馆如同政府的其它机构,其职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社会的变革、技术的进步,使档案馆的职能也在不断地变化。我国档案馆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从最初为党政机关服务,逐步实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转变,并正向"五位一体"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20.
谢军 《兰台世界》2014,(5):88-89
双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博戏运动,从它的整个历史演变来看,它首先被当做怡情娱乐的工具;其次,人们借用这种游戏来规劝他人;再次,知识分子往往通过参悟,揭示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时,人们对它过于迷恋,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