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2.
孙晋 《记者摇篮》2012,(12):40-41
电视节目,作为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是与它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的,所以屏幕热点也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审美标准而不断地变化着:上世纪80年代是电视文艺节目热;90年代初是电视纪实节目热;90年代中期是电视新闻节目热;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是电视娱乐节目热。时下,娱乐节目像一股骚动的旋风,冲击着中国的电  相似文献   

3.
段一 《新闻知识》2007,(4):74-76
一、电视纪录片的生存现状1.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电视纪录片即通过电视媒介播放的纪录片,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以宣传为主导的时期,其从理念、选材、主题等各方面都突出纪录片的宣教功能,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要求,如1958年10月1日,第一部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以及1965年的《收租院》等。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以纪实主义为主的纪录片黄金阶段。虽  相似文献   

4.
几十年来,中国的电视批评伴随着电视实践和电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后期是中国电视批评的萌芽时期。这时期观众来信成为电视批评的一种最直观的形式,另外一些带有对电视节目研究和探讨性质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使处于萌芽状态的电视批评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总的看来,萌芽阶段的电视批评还比较稚嫩。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电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丰富的电视实践为电视批评提供了研究对象。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批评进入起步阶段,其显著标志表现在:刊…  相似文献   

5.
电视社教节目曾是我国电视节目以新闻、艺和社教组成的三大板块之一。从50年代末中国电视的产生,到9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节目走向成熟,许多电视台把电视社教节目的创作作为兴台大计。电视社教节目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评奖种类繁多,等级也不在新闻之下。  相似文献   

6.
在电视艺术美学、影视文化学、电视传播艺术学以及电视节目策划学的构建和研究领域,胡智锋教授勇于开拓,成果斐然。在胡智锋教授看来,中国电视从无到有,其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阶段。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传播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信息发布的权威性,直播的日常化和高端的大制作是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竞争的优势所在。在胡智锋教授看来,本土化策略应是中国电视创新的重要路径。电视传播的本土化意味着:对于全球,应该选择中国道路;对于中国,应该选择本地道路。公共服务是电视传播公共性的重要体现。由于"三位合一"的电视体制,中国电视的公共频道兼具意识形态色彩、商业色彩和公共色彩,并不具纯粹意义上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7.
50多年历史的中国电视,从内容生产角度,大概可以分为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阶段.①作为内容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因素,电视受众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收视条件、收视需求、收视心理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电视受众角色的嬗变历程,结合当前的社会语境进一步分析现阶段电视受众的角色、收视需求和收视心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麦克卢汉"地球村"预言的实现,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了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渠道,而随着媒介的变迁发展,其新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媒介事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软力量为主导的信息时代里,媒介事件已然成为一个国家展示自身形象、传递意识形态、扩大自身影响力以及增强国家实力的利器。  相似文献   

9.
作为目前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平台,中国电视在过去的近40年里始终作为大众审美的先行者和启发者而存在着,电视文化始终以宏扬主旋律为己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宣传主流文化,倡导主流价值观。由于早期娱乐手段、传播手段的稀缺,电视节目可以主导人们生活习惯,甚至可以影  相似文献   

10.
张斌 《采.写.编》2021,(12):68-69
近年来,随着电视新媒体的不断快速发展,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也不断地丰富和优化发展,对于电视观众而言,观看的内容需求和电视节目选择的内容样式也不断增多.对于一些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在整个节目当中必须是处于节目主导的重要地位,也必须具有社会亲和力和社会感染力,在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带给了传统电视行业新的活力,对于访谈类的节目来说同样如此,便捷性和大众化尤为重要.在新的时代下,如何继续推陈出新是当前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何维护和构建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电视节目进入了“栏目化阶段”。这些被装进栏目的电视节目,每期的呈现形式都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节目的内容在更新。电视节目栏目化大大减轻了编排工作的劳动强度,使节目部门的工作有章可循,也方便了观众收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栏目化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视的发展。本试就电视节目栏目化后的弊端及其对策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曾经在美国主持《看东方》的主持人靳羽西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中国没有主持人,只有播音员”。这句话对于当今中国的主持人现状来说已经不适用了。我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行业与我国的电视事业同步摸索成长,80年代以来,电视节目主持人数量不断增加,90年代以后阵营更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电视新时期的到来,保证电视节目可持续良性发展的需求,相关电视人应当积极实现电视节目的创新研究。但是就目前的电视节目现状来讲,其创新工作仍然存在着创新能力和质量的不足。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电视节目创新存在的观念误区,提出了当前电视节目创新的有效措施,以期为电视节目创新研究提供思考,为我国的电视节目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郭毅  孙小兵 《东南传播》2010,(6):141-143
近年来,新媒体对中国电视产生巨大冲击,电视逐渐步入TV2.0时代。在现实语境下,增强电视节目互动性不断被提升到电视节目制作运营的战略高度。本文以大连电视台为例,通过对大连电视台电视节目互动性实践的分析和探讨,进而窥射城市电视台电视节目互动性的未来走向和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5.
何芳 《编辑之友》2015,(12):75-79
T2O模式是电视媒体对"互联网+电视"模式的尝试,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节目内容的生产、互动与传播.这一模式探索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运营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电视终端的内容传播到网上即时消费、线下实时体验的融合发展.通过内容生产方式的重构,将电视媒体、电商平台、实体产业和移动客户端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产业价值链,有效地实现了电视媒体和网络电商平台的优势互补,更加适应当前的媒介环境的转变,也是电视节目制作寻求新突破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外国电视节目逐渐在中国流行,我国观众的收视习惯、收视时间也不断地变化,随着《疯狂主妇》、《越狱》等一系列美剧在中国的热播,让观众对"季"播出有了更多了解。电视市场在不断地发展,节目与节目之间的竞争已经没有过去激烈,随之而来的是频道与频道之间的角逐。  相似文献   

17.
故事化栏目的演变 研究我国电视节目发展轨迹会发现,故事化栏目的演变可分三个阶段. 早期在新闻纪录片创作中倡导故事性,这是现今故事化栏目的基础.在80年代到90年代,针对传统电视节目高大全、枯燥乏味的普遍现象,电视工作者寻求突破.电视界提出强化专题故事性,于是有了传统电视专题片向电视纪录片的进化演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也在不断减小,娱乐活动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是家家户户都配置的家电,对于新兴电视媒体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电视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的编排以及收视行为都对电视媒体的市场竞争力产生了重要影响.电视节目直接面对观众,观众的口碑是其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关系到电视节目的编排质量、水准、观众感官的反应.电视台的管理水平、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以及整个电视台的企业文化都会对自身开发的节目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电视节目编排过程中应用到的技术性和文艺性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提升电视节目整体观赏效果.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电视传输手段也在不断的改进。如今,观众每天有上百个的电视频道可供选择,为了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各电视媒体在注重传播内容的同时,也意识到一档后期包装合成成功的电视节目,能够对栏目乃至整个电视媒体作出很好的宣传。  相似文献   

20.
第一重境界:中国内容中国表达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东西方"冷战",中国改革开放前,曾长期处于被孤立、被封锁的境地。受此影响,这一阶段中国国际传播的主要任务是向外界阐述中国的事务与立场,寻求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认可、了解和尊重。在传播内容上具有意识形态色彩,表达方式上多是用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进行直白宣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