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因素相互制约、协调统一的过程,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材、学生与教材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学生知识和经验尚不丰富,智力发展水平不高,不能独立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科学的引导,使之达到知识的彼岸。“诱思探究”教学对协调这些关系,使其和谐发展显示出特殊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杨杰 《家教世界》2012,(12):61-64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因素相互制约、协调统一的过程,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材、学生与教材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努力培养思维品质创设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材作为知识、方法和情感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课标版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材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同时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对教材也提出了诸多的不同看法。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鼓励教师充分而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起激活,形成富有创新、生动活泼、学生参与的教学设计。因此,新课程的教学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的过程,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一、确定创新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物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它规定了物理课程  相似文献   

4.
田长青 《考试周刊》2010,(16):228-230
“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这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从这个意思上讲,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组织学生建构知识,生成自我意义的教学预案。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更要关注教师如何“用教材”,教学生“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考虑学生“学”的因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来因材施教设计学习,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得到发展。但教学设计又不是一种程式化的拟定教案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排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关注这一系统设计过程的几对矛盾,从而使课堂教学设计更为理性化,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即教与学之矛盾,是教学过程中3对基本矛盾之一,高校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教师不断在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学生与所学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解决.  相似文献   

6.
把握教学过程本质实现主导与主体统一广州市教委教研室李德燊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是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现有发展水平存在矛盾,这一矛盾是...  相似文献   

7.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学得方法和技巧的主要“通道”。现代教育思想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教材首先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教师教学的“教本”。变“主教”为“主学”,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知识任务驱动教学的弊端在于消除了教与学的主体品质建构的属性,掩盖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劳动源泉。教师活动能力驱动教学要素的互动,其初始互动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要素间进行,其深度互动是在课堂运行过程中的知识情境、教师活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教师活动能力作为教学的内在发生源,促进了先导性的知识情境与进步性的教师活动的互动、教师教学过程的预设与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的互动、学生自我教育与知识情境展开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学是学生知识变化的原因,“教”是外围,只能起帮助,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能通过学生才能得到发挥。“教”和“学”这对矛盾处理得好。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本文主要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秀凤 《山东教育》2001,(17):56-57
教师究竟怎样上课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一般说来,完整的教学过程包含三个因素:教师、学生和教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载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意识到教是为学服务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育思想中必须确立、强化正确的学生观。通俗点说就是“心目中要有学生”。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复习课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查漏补缺的重要课时,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弥补知识的缺陷为主要任务,也是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  相似文献   

12.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课堂的德育渗透和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师生教材,和谐共振 教学过程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成为语文教学的原动力。但是,语文教学又是讲究教和学的和谐统一,讲究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而且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进而进行渗透德育,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13.
教学程序,顾名思义就是教和学的过程和顺序, 亦即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智、培养能力的全过程。就教学程序而言,它绝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也不是知识要点一、二、三的机械罗列,而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组织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实施方案。教学程序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特别是中职化学课虽然知识头绪多,但其内容也是化学知识、技能按照化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合理组织形成的,因而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只有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更好地与化学知识本身的系统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合拍,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有效的学习,从而也使化学课的教学质量切实得以保证。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化学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呢?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同其它事物一样,始终处在各种矛盾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同学习新知识之间的认识矛盾;学生的兴趣同上课的内容和进程不协调的矛盾;学生识记与遗忘之间的斗争;学生旧的学习习惯同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等等。教师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讲究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程序。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是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够照本宣科,要对教材做适当的处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课堂效果。构成教学过程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媒介作用,使得学生与教材之间取得了联系。教材本身是“死”的,固定不变的,而学生是“活”的,教材和学生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只有解决和处理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才能在学生和教材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系,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最佳方法就是: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活化处理,恰到好处地把固定不变的教材变得“活”起来。使教材的单一性与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相统一,使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吻合。这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下面浅谈一下活化物理教材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6.
窦珂 《山东教育》2007,(5):37-38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性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成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是凸显新课改的主阵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三者能否和谐的统一,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语文教学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如果教师能使"教"与"学"的各个环节配合得适当、协调,达到和谐优美的  相似文献   

18.
王晋 《教书育人》2008,(1):14-14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在“教”与“学”双向传递的过程中,这三者能否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同时,语文教学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使“教”与“学”和各个环节配合得适当、协调,达到和谐优美的佳境,无疑会增强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想达到有效教学,教师需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呆板枯燥的局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聪明智慧,使课堂高潮迭起,充满活力。一、案例式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分析在以往的品德教学中,偏向知识教学,以教师与教材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结论与知识,理解不深,不能准确运用已学知识与原理来  相似文献   

20.
所谓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教材、教具等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不要把自己看成是灌输给学生知识的工具,而是应该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