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小数概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各类教材中,第一学段三年级下册以小数的初步认识编入,第二学段从四年级下册起系统认识小数。小数的意义一课是第二学段  相似文献   

2.
“小数初步认识”(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这节课是第一学段的内容,在第二学段又安排了“认识小数的意义”。为了探明这节课的教学路径,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的一节经典课,北师大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学习,虽然编排体系不同,但都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我尝试结合两个版本教材的不同编排体系,对这节课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4.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的一节经典课,北师大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学习,虽然编排体系不同,但都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我尝试结合两个版本教材的不同编排体系,对这节课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5.
对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安排两次进行学习.第一次是三年级下册的小数初步认识,第二次是四年级下册的小数意义。从教材的编排看,小数的意义突出的是小数意义的归纳。小数的初步认识强调两部分知识: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如:0.1元表示1角)与生活中的一些数用什么小数表示(例:1分米=0.1米)。  相似文献   

6.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的一节经典课,北师大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学习,虽然编排体系不同,但都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我尝试结合两个版本教材的不同编排体系,对这节课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 一、复习引入师 师:三年级下学期我们初步认识了“小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教学思考】"小数的初步认识"到底教什么?课程改革后,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都是分两个阶段螺旋上升式地处理"小数的认识"。第一阶段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结合元、角、分和长度单位来初步认识小数;第二阶段大都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困惑于  相似文献   

9.
“小数的意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本节课的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课前思考】《小数的初步认识》是认识小数概念的起始课。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把小数的认识安排在两个学段,第一次出现在三年级,借助具体的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第二次出现在四年级,通过计数单位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一、目标意识:基于教材、课标的解读与定位第一学段中,教材中“写话”作为独立栏目共编排7次:二年级上册编排3次,二年级下册编排4次。此外,一年级的课后习题中安排了一些相关联的铺垫性写话练习。笔者以为,教材写话内容的编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和意图。首先,训练次数较少。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思维浅显,表达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12.
[教学思考] “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测量”内容。苏教版教材把这一内容编排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了“厘米和米”,在二年级下册认识了“分米和毫米”,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  相似文献   

13.
课标第二学段要求“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量关系知识。六年级学生对数量关系有了感性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心点拨,适时引导,落实数量关系教学。下面结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编排特点,就该册数量关系的教学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小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基于“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简析:"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但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他们对于小数并不陌生。所以说,学生对小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义。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相似文献   

16.
李灵波 《海南教育》2014,(18):52-53
【教材分析】《月相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二课。教材编排中,本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认识“月相”,给月相排序,模拟月相变化,观察白天的月相。  相似文献   

17.
前段时间,学校开展数学赛课活动,我听了某老师一节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7页“认识直角”第二课时这一课,对教学中一个环节不敢苟同,现把这段教学摘录如下,略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设计中的困惑与思考 “数的认识(总复习)”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节课主要复习正数、负数和整数、自然数、分数、百分数、小数的相关知识。教学设计时,我主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内容。"认识分数"这一内容在苏教版教材共分三个时段安排。前两次分别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上册和下册,主要是借助直观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上册主要教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相似文献   

20.
<正>“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单元的起始课,由于分数在学生数的概念认知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也成为数的认识领域一节经久不衰的核心课,其意义不言而喻。纵观各版本教材,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在小学数学中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第一学段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是在第二学段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