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2):21-23
四、《礼记》解读《三字经》在讲到学《礼》时,是把《周礼》也放在其中;而且在讲到《礼记》时,同时提出大小戴(即戴德与戴圣)各自注释过《礼记》(即《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的问题。如“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我们这里所讲的《礼记》,是由戴圣所最后删定的《小戴礼记》,共49篇。后经东汉郑玄作《礼记注》,唐孔颖达作《礼记正义》,将其列入《十三经注疏》,《小戴礼记》便成为后世通用的《礼记》的范本。《礼记》,也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战国到西汉之际,其中对礼制的内容、礼制的…  相似文献   

2.
《檀弓》的内容,当时是为说明礼制所记的现实社会生活片断,我们可以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生活故事集。《檀弓》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一书,据徐坚《初学记》说,为戴圣根据其叔父戴德的《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所删定的,而《大戴礼记》又是根据东海后苍所撰《后氏曲台记》一百八十五篇所删定。后苍是汉宣帝时人,据此,《礼记》的成书最早是在汉宣帝的时代。但这只是就全书而言,若论其单篇,时代还要早。《汉书·艺文志》注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隋书·经籍志》说:“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初学记》说:“《礼记》者,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也。”以上三条材料,说明《礼记》各篇的撰定是在六国时期。《檀弓》所记载的生活故事  相似文献   

3.
程朱改《大学》的原因 《大学》一篇,朱熹引程颐之言定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不知所据。又称“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亦属杜撰。因为皆不可考。 《大学》二字(大读若泰),曾见于礼记学记,所述为周代最高之学制(九年制的高等教育)。“保氏”、“师氏”则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篇都是说教师的任务。旨与《大学》篇意义不符合。《大学》一篇细味之,似为当时战国的人君说法。  相似文献   

4.
梁任公在《二戴礼记解题》一文中,谓《尔雅》为《礼记》“百三十一篇中之一篇或数篇,而大戴曾采录之。”他的主要根据是: 一据张揖《进广雅表》所谓“‘《尔雅》篇,叔孙通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也。”二据臧庸《尔雅古注》序中列举汉代人引《尔雅》称《礼记》之文:“如《白虎通·三纲六纪》  相似文献   

5.
《史记·高祖本纪》疑诂张家英近年研读《史记》,时有所疑,间作札记;复不自量力,思为之解诂.传世最早之《史记》训释文字,为裴《集解》、司马贞《索隐》与张守节《正义》,三者合称“三家注”,附见于通行之全本《史记》;其收集资料之较全者,则为日人泷川资言之《...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阐述教育教学之道的圣贤之书、经典之言浩如烟海。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课余时间,或者在受困扰之时,读一读古代圣贤关于教育教学之经典名著,品一品其教育教学之精辟理论,不仅能够产生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感,还会给自己找到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一、读《大戴礼记》,知培养习惯《大戴礼记》言:"少年若天成,习惯之为常。"意即年少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如同天然生成一般终身受益。由此,我深深体会到: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具有极  相似文献   

7.
《檀弓》的内容,当时是为说明礼制所记的现实社会生活片断,我们可以说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生活故事集。《檀弓》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一书,据徐坚《初学记》说,为戴圣根据其叔父戴德的《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所删定的,而《大戴礼记》又是根据东海后苍所撰《后氏曲台记》一百八十五篇所删定。后苍是汉宣帝时人,据此,《礼记》的成书最早是在汉宣帝的时代。但这只是就全书而言,若论其单篇,时代还要早。《汉书·艺文志》注说:《记》百  相似文献   

8.
一、含义。尔雅,初不为书名。《大戴礼记·小辩》篇言:“哀公曾问孔子:‘寡人欲学小辩以观于政,其可乎?’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卢辩注云:“尔,近也。谓依于雅颂。”由此知卢氏不以“尔雅”为书名。王念孙《广雅疏证·上广雅表》对卢氏之注所加按语曰:“按:彼文云‘循弦以观于乐,尔雅以观于古’,谓循乎  相似文献   

9.
《学记》是“七十子后学”编篡的《礼记》里的一篇。西汉初年,《礼记》尚存一百三十一篇。宣帝时,戴德、戴圣叔侄,各传《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小戴礼记》四十六篇。到了东汉,马融在《小戴礼记》的基础上,增入《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共计四十九篇,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礼记》一书。  相似文献   

10.
古帝颛顼为楚族的远祖.故楚王族的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代表作《离骚》内,首句即言:“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即颛顼,《史记·五帝本纪》即称“高阳氏颛顼”,虽然太史公的说法是据汉儒整理的《大戴礼记·五帝德》诸篇而来,但高阳与颛顼关系十分密切,则是自古而然的.早年,徐旭生先生尝论及“帝颛顼之为高阳氏,毫无疑问”.可是,颛顼其人,乃是一个女性.则是前人所未论及的.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里,女性神抵与人王(酋长)应该是很多的.但古藉记载却恰好相反,我国远古诸神祗中,显赫者特少女  相似文献   

11.
言过其行     
正子曰:"君子耻言而过其行。"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君子耻于夸夸其谈、言过其行,勉励我们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选自《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中华书局)  相似文献   

12.
一“朱”字本义,今传宋徐铉等奉诏校定本《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释为:“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清代治《说文》几大家均据宋本“朱”训,或主木或主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肯定“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通训》)对宋本释“朱”照录,未置可否;明确肯定“浅于绛(深红)……曰朱。”其基本意见实与段同。而王筠《说文句读》注文(简称《王注》)则将段注引申义定为本义:“赤心木,犹言木之赤心也。朱固训赤,而不定是木。”  相似文献   

13.
大学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题解东汉时期,多数《礼记》的选本被淘汰,而其中两个本子则被保留了下来:一个是汉元帝时戴德所编的85篇本,另一个是戴德的侄子戴圣所编的49篇本。前者称大戴《礼记》,后者为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后来被收入儒家十三经之中,较大戴《礼记》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窈窕一词主要义项有三:(1)幽闲;(2)深曲;(3)美好。自《诗经》间世以来,注者蜂起,为“窈窕淑女”这句诗作解者,对窈窕的上述三条义项皆有所取用。释窈窕为幽闲者,始于《毛诗诂训传》(以下简称《毛传》)。《毛传》云:“窈窕、幽闲也。言后妃有关唯之德,是幽闹贞专之善女。”毛氏秉承儒家诗教观、视诗为软化之工具,故解诗多臆断之说。《关睢》篇本是民间青年男女之恋歌,而毛氏却曲解为咏叹“后妃之德”的颂歌。对诗歌主题的歪曲,必然导致对诗中关键性词语的谬解。  相似文献   

15.
《学记》存于《礼记》。《礼记》是十三经之一。据传,汉初河间献王得孔子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后由戴德与其弟戴圣先后删併而成。戴德删併为四十五篇,称为“大戴礼”;戴圣删併为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都是儒家解释、发挥《礼经》的一部文集。《学记》,杂记秦汉以前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方法,是我国古  相似文献   

16.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17.
八五年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其文约,其辞微”一句。课本注“约”为。简约”,笔者以为不妥。“约”确有“简约”之意,如“故操弥约、而事弥大”(《荀子·不苟》),“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但“其文约,其辞微”,是针对《离骚》而言的,而《离骚》是屈原辞作中的鸿篇巨制,全诗凡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比《诗经》中最长的《七月》还长);对这样的洋洋大篇,熟悉古籍的司马迁,恐怕不会认为是“约”(简短)的。“约”只  相似文献   

18.
《荀子·王霸》篇有一句话;“既能当一人,则身有何劳而为?”句末“而为”两字,各家解释不一。杨倞注,以“而为”为语助;近人裴学海在《古书虚字集释》中解为“乎哉”(反诘兼感叹语气词);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新版)认为“而为”应是“而劳”之  相似文献   

19.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相似文献   

20.
《老子》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王弼注:“唯阿美恶,相去何若?”美恶为对待词,文义易明,而唯阿之说有歧解。帛书甲本,阿作诃,乙本作呵,似作呵责解。后刘师培校释《老子》亦云:“阿,当作诃。《说文》:‘诃,大言而怒也。,《广雅·释诂》:‘诃,怒也。’诃,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