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种艺术都是相通的,相互渗透的。除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可以说"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诗中有舞,舞中有诗","诗中有建筑,建筑中有诗",以及"乐中有画,画中有乐","乐中有舞,舞中有乐","乐中有建筑,建筑中有乐"等。各种艺术的互动和配合,主要发生在想象艺术与听觉艺术、视觉艺术之间,以及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书法地位独特,与其它各种艺术都可能相通互动。  相似文献   

2.
先秦“乐”的含义,除现今音乐之义外,它还是诗、乐、舞的总称。诗乐使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母体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周代的礼乐制度的确立与推行,客观上推动了诗的普及与发展,其典礼中由于音乐的分类,体现了诗的分类在诗的传播上的意义。但是儒家推崇雅乐和诗教立场,给先秦诗歌的发展和流传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歌与舞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颂》诗歌与舞相应而不相兼,歌者自歌,舞者自舞;《雅》诗歌与舞关系亦密,且与宴者可以既歌又舞,但属于自娱性舞蹈;《风》诗则缺乏歌与舞相兼的证据。“诗三百篇”不都是舞辞,只有《颂》诗中有舞词。  相似文献   

4.
论琉球组舞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琉球组舞的形成问题 ,日本音乐学界大多从日本本土的角度出发与“能”进行比较 ,认为组舞是接受了日本本土“能”的影响而形成的。本文以琉球历史发展为脉络 ,从中、琉、日三个角度对琉球组舞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其中着重论述中国戏曲对琉球组舞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使用了大量诗词,其中有一些来源可考。如全书共有一百首回首诗,只有一首作品指出作者姓字而不详出处。考之于文献载录,此首连同其它六首可以确定出于唐宋诗人之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小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人个人创作,否则不能如此随意摘取。《词话》第二十五回中“舞手”一词究竟为何义?今人未有解,试解之并对第二十七回之“葡萄架”新进一解。  相似文献   

6.
陈夏容 《亚太教育》2020,(3):191-191
素质教育舞蹈课《乡愁》之印象:撑一支长篙,以诗引舞,“书写”流动的诗;以情带舞,“勾勒”运动的画,满载一船星辉;以乐融舞,“弹奏”跳动的音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进而将本课形成一堂“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音画诗’”,向素质教育伸展的舞蹈课。  相似文献   

7.
艺妓与舞妓     
艺妓是日本的一种特殊的职业,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活的载体。艺妓通常包括艺妓与舞妓两个阶段,目前相关论述对艺妓与舞妓关系的解释为:学徒中的艺妓通常被称为舞妓。实际上艺妓与舞妓的关系包含着深刻的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8.
WhatisParaParadance?(什么是帕拉帕纳舞)ParaParadance这种舞蹈发源于日本(日本英语发音:帕拉帕纳),是以手部动作为主的舞蹈。原意是表达树叶飘下来的优美形态,最初出现于八十年代的日本,随着近二十多年来不断地改革和演变,已形成自己的独特气候。自从1999年木村拓哉在电视节目中以校长身份教跳ParaPara舞后,日本掀起了ParaPara舞狂潮,年轻靓女争相习舞,ParaPara狂潮已掀到最高点!随着近期由郭富城和张柏芝主演的电影《浪漫樱花ParaParaSakura》的热映,这股热力已蔓延到我们的身边,“如樱花/盛开到落下/像尾音…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踢球舞,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体育游戏"蹴鞠",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本文探究踢球舞"球"的起源发展和踢球舞的功能演变、踢球舞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创编经典舞台剧目,加强对外交流和艺术产业化发展,同时通过基于文化底蕴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式,探寻踢球舞传承与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舞蹈文化艺术交流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现从中日两国舞蹈审美意识的差异性,窥探日本对唐代舞蹈中软舞与健舞的吸收与摈弃情况。文章提出审美意识可分为形态美感和意识美感两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浅析中日舞蹈交流史上唐代舞蹈在日本的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地区的舞蹈绚丽多彩,分为四大舞系,分别为佛教舞系、傀儡舞系、印度教舞系和伊斯兰教舞系,四大舞系受到印度两大史诗的影响,在动作特点上呈现出程式化的手势和动作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  相似文献   

12.
活动目标 1.感受彝族“烟盒舞”的风俗,并能用动作表现出“斗鸡”的情趣。 2.尝试创编各种方位弹烟盒的动作。 3.结伴舞蹈时,注意用眼神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交流的快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叶,日本后现代舞蹈家们吸收了德国表现主义和怪诞派戏剧的审美风格,结合本土的传统符号和身体记忆,开创了闻名世界的先锋舞蹈剧场——“暗黑舞踏”。舞踏艺术先驱们以“非人的身体”“原欲的身体”和“残弱的身体”挑战着当代主流的舞蹈身体美学,最终呈现出一系列荒诞阴翳的身体语言和被社会压抑的身体残影。与此同时,他们将舞蹈创作从西方权威美学公式中抽离出来,扩大到身体美学、现象学和人类学的视野中去,为当代艺术寻求多元化的探索与表达作出努力。同时,作为风靡世界的东方艺术剧场,20世纪的日本舞踏在传统形式和身体哲学方面的探索为中国先锋舞蹈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黄靖 《文教资料》2021,(2):51-52,12
本文从浙江诗路的文化特色和城市文化传播的需求出发,探究“一带一路”倡议下,浙江诗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途径。以该研究方向为基础,分析网络平台、语言特色、区域经济、文化产业、政策导向及历史渊源等因素对浙江诗路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影响程度,确定新时代(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浙江诗路文化的新趋势、新方向、新方法。并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浙江诗路文化跨文化交流所需要的保障条件,构建完整的、科学的浙江诗路文化跨文化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15.
黄南婷 《九江师专学报》2010,(2):124-125,128
傩舞作为傩文化中古典舞蹈与彩绘艺术的结晶,对傩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傩舞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很好的运用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民族精神的培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中来,必将是傩舞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舞末与副末     
唐宋宫廷队舞中的舞末与宋杂剧中的副末有着不少相近之处,比如名称中都带有“末”字,其出场次序都在各自表演形式的末尾,他们又都是各自表演形式中的主角等等。因此,宋杂剧脚色副末应当是从唐宋宫廷队舞中的舞末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我们阅读《庄子》的文章,可以从中感受到浓浓的“舞”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原来庞朴先生早就谈到巫、無、舞三字来源于同一项巫风文化活动,其中“巫”作为主体、“無”作为对象、“舞”作为手段。对此,我们的理解是庄子借助“舞”中之“象”,揭示他对“無”的人生审美境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18.
诗、乐、舞的交融缔造了中国诗歌这朵奇葩。无论是《诗经》还是《九歌》,无论是《乐府诗集》还是唐诗,无一不打上了乐舞诗的烙印。乐舞诗的发展渐渐走出祭祀的束缚,奔向更广阔的天地,因之,娱乐性得以更多的彰显。  相似文献   

19.
"打破"或"重组"是几何学排列的构图标准,它往往运用在美术、建筑、设计和音乐创作中。是以衍生出更多几何立体的艺术作品为依托的多角度的创作理念。舞蹈创作中的"打破""重组"往往是指1、动作语言转换及单一动作元素的复合性发展变化;2、从舞蹈词组到舞句、舞段之间的动作发展变化。当代舞《雁南飞》在作品的编创中,不仅在具体的动作语言上打破以往编创的固有规律,在作品形式感的处理上,时空的切割及运用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语言语境的重新组合,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从多角度衍生出作品的美学态度和创作思想。使学生对于传统与现代、叙事与浪漫在当代舞的"形式感和内容"上重新认知并多角度解读。  相似文献   

20.
耿劲松 《文教资料》2006,(13):155-157
《白印第安人之舞》是巴西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埃特·维拉·洛勃斯的钢琴作品,这部作品是他为数不多的运用印第安音乐因素创作的作品之一,本文从并列单二部曲式的运用、“单一”的节奏、钢琴织体与“复杂”的音乐语言、印第安民歌旋律的运用三个方面,对《白印第安人之舞》中的印第安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