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萍 《宁夏教育》2006,(1):69-69
1、使孩子软弱无能。父母溺爱孩子,任何事情都帮孩子去做的话,就会使孩子软弱无能。同时,通过帮孩子做事情,父母也向孩子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做是为你好,因为我对你不放心。如果孩子一直接受这样的生活观念,对他的心灵成长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反而会使孩子的自我价值观越来越弱.他也不可能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坚强。而且,这些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非常弱,因为父母为他解决了一切阻碍他成功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静宁 《师道》2002,(9):15
父母责备孩子的方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当的责骂,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譬如当孩子成绩不好时,父母就骂:“你真笨哦!猪脑袋!”控制不住自己的父母,还会以对孩子的动粗、体罚或其他威吓等处罚方式,作为教育孩子的手段,这样对孩子来说是有害的,并可能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为人父母者,应该学习自  相似文献   

3.
常常遇到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样样都能干,可一回到家里双手一插俨然象个小皇帝。家中的事儿一点不做不说,即使父母生病、下岗在家也毫不动心、,零花钱不能少;即使选择工作还得考虑他的面子,如果父母不小心在同学面前露了馅,还会毫不讲理的向父母发难。不愿承担家庭责任,不体谅父母已成为当今许多孩子发展中的痼疾,很难设想这样的孩子会给父母的晚年带来多少欢乐。  相似文献   

4.
一、家庭是孩子尊重教育的启蒙基地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受到尊重.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才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相似文献   

5.
孩子在学校,会学习很多门课程,但孩子最喜欢上什么课?他们喜欢的科目是否和父母所希望的一致呢?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孩子有自己的喜好,他们有时会与父母的期望有矛盾,但他们对父母是理解的。也有的孩子与父母的期望很接近,他们的喜好遵从了父母的愿望,但前提是他从这门课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希望做父母的在看了孩子的心里话后,能得到这样的认识:对孩子的兴趣要尊重,也要培养。当孩子从兴趣中得到了成功和满足,他自然会与父母的步调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常有一些视而不见的误区。下面这几个方面就很值得做父母的反省:一、过分表扬或批评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有些父母总是不停地过分表扬孩子,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样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意识,他们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不做。过分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只要指出错在哪里就可以了,这样可帮助他们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7.
《宁夏教育》2009,(7):155-156
1.居高临下。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教育者自居,即便父母的批评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父母和孩子说话尽量做到语气和善,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2.求全责备。毕竟孩子还小,当他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不够好时,父母不应苛刻地对待他们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教育感悟221:教育孩子需要父母联盟,而父母联盟需要合理分工。美国学者对112对4岁孩子的父母跟踪一年的研究发现,父亲主要负责陪孩子玩,母亲更多照料孩子生活,这样分工的父母关系更加积极互动,也有利于孩子特别是男孩的成长。如果相反,父母则会发生较多争执。显然,父母也要扬长补短。  相似文献   

9.
做人要诚实,这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诚实的品德。可是,孩子为什么会不诚实呢?根源往往在父母自己身上。一、孩子不诚实是大人逼出来的。孩子失手打破了花瓶,父母发现后问他:“是谁打破的?”孩子初次做错事,如实承认了。可是父母只心痛损失,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骂一通、打一顿。这样,孩子下次弄坏家里的东西,当父母追问的时候,他就不敢承认,甚至说假话。二、孩子不诚实是大人宠出来的。孩子喜爱的玩具、画册,不肯拿出来跟亲戚、邻里的孩子一起看、一起玩,谎称搞坏了、寻不着了,父母反夸他真能干,真机灵。这样颠倒是非,孩子对说假话就逐渐无所谓了。  相似文献   

10.
孩子任性行为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父母亲教养态度的不当。管教孩子时,必须维持一贯的作风,贯彻原则不能动摇。如果孩子重复犯错,就应受批评,假如父母再次原谅了他,那如何使孩子学到教训、成龙成凤呢?当孩子有求于父母时,父母勉为其难地答应:“只允许这一次,下不为例。”或“好吧,好吧,但下次不准。”这种对孩子让步的情形,特别会使孩子变得任性。虽然父母说“只这一次”,但可能不久他们又会像这次一样,或者明天也会像今天这样,如此,想使孩子确实遵守规定的事,就比较困难了。因此,绝不能轻易让步于孩子。一般来说,父母所规定的事,孩子们很少…  相似文献   

11.
许多父母都为孩子的吃饭问题而头疼,他们抱怨孩子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我认为,孩子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往往是与其父母太想要孩子吃得好有关。父母易犯的错误之一是总担心孩子营养不够。一个两岁的孩子不想吃青菜,那可能是他一时对青菜不了解,未产生兴趣罢了。可父母却大惊小怪,非把青菜塞进孩子的嘴里不可,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对青菜从暂时的拒绝转为厌恶。实际上,孩子不愿吃青菜,父母对此应不动声色,可以先补充些水果及其他蔬菜作为弥补,或许他过段时间就会吃青菜了。其实只要家  相似文献   

12.
<正>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原件什么样,复印件就什么样。看着孩子就知道父母会是什么样,看着父母就知道孩子会是什么样。这样的结论落在自己身上都说不是,拿这样的结论去看别人,却都说很准。你说什么,你的孩子将受影响;你做什么,你的孩子更受影响;你不做什么,你的孩子也受影响。因为家长的不想、不懂、不做,孩子对社会的认识面窄,这些在未来必定成为制约他发展的盲点。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爱可谓尽善尽美。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一切服务于孩子。父母为了孩子可以放弃一切,可以牺牲一切,仿佛不这样做就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爱心,这样的家庭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在有了孩子以后,就会口口声声地对别人说,自己这辈子已经没有什么指望了,现在孩子是自己惟一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说说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作为养育孩子的核心人物——父母,在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时,也会因观念的不同或经验缺乏而举棋不定。为此,我们给父母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食物不是惩罚或奖励的手段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牢记自己的错误“,剥夺”了他们吃晚饭的权利,这样的惩罚将使孩子担心自己会挨饿,因此,为了防止以后“可能的”受罚,孩子一有机会就会吃东西。许多父母都很喜欢把零食作为奖励,拿到奖品的孩子会感到通过自己努力争取来的食物更有价值。但孩子所收到的信息显然是错误的,以后他们会把米饭…  相似文献   

15.
"好奇"现象"妈妈,为什么月亮晚上出来,太阳白天出来呢?""为什么八哥会学人说话?""为什么水开了会冒‘烟’?"……面对孩子诸多的"为什么",父母怎样回答才最恰当呢?孩子提问后,相信许多父母都会绞尽脑汁进行解答。这种做法虽然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但这样父母就只能成为孩子的一本百科全书,并不能成  相似文献   

16.
1岁到1岁半的孩子常常容易发脾气。又哭又闹,甚至打人,乱扔东西。年轻的父母感到困惑,常为此感到束手无策。有的父母采用“贿赂”的方法,给孩子吃糖、吃饼干。以求得暂时的安宁,但这样多搞了会造成孩子以发脾气来要挟父母。有的父母见了孩子发脾气就心烦,劝之不听,打之无效,就恐吓孩子说:“你还哭,叫警察叔叔把你抱走。”此法可能立时能生效,但会使孩子易于屈服,而形成胆小、懦弱等不良的  相似文献   

17.
家长教育孩子,彼此之间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有时发生在孩子的父母之间,有时发生在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之间,有时也发生在孩子的父母与祖辈之间。我在家庭教育咨询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例。  相似文献   

18.
突然发现孩子撒谎,每个父母都会感到震惊.假如孩子的撒谎行为频繁出现,已成为一种习惯,该怎么办呢?孩子经常打别的小朋友,也会令父母头疼.望子成龙的父母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为这样就能保证孩子的精力都集中用在学习和进步上,殊不知最后把孩子弄成生活上不能自理、人格上不能自立、依赖性十足,这样反而贻害无穷.  相似文献   

19.
经常会听到父母抱怨孩子已经上大班了,起床后还磨磨蹭蹭,没有时间观念,他们在一边干着急,孩子却无动于衷、我行我素。遇到这种情况,有的父母干脆代劳,替孩子完成分内的事情,性子急的父母就强行执行自己的意志,甚至和孩子产生冲突。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就容易造成孩子的被动型人格,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父母,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和那些在星期天把孩子一整天关在屋子里写作业的父母相比,小江的父母真算是怪得出奇了。他们规定孩子在星期天一整天不许做功课,只许玩。可是,您不服气不成。小江虽然这样玩,可是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其中的奥妙,小江的父母是这样向那些疑惑者、羡慕者介绍的:一方面,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让孩子玩,实在太残酷,而且也做不到。稍微管松点,他就会偷偷地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