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提起欧洲思想史,人们会想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奥古斯丁、笛卡尔、伏尔泰、洛克、黑格尔、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这是几乎所有“思想史”著作的主流,当然也是奥地利历史学家、思想  相似文献   

2.
魏婷 《大观周刊》2013,(2):219-219
“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直到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才把“异化”当作哲学概念引进哲学领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但无可争议的成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3.
作为塑造德国精神的两位伟大思想家,尼采与瓦格纳自相识以后,二人的名字便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从尼采早期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可以看到二人思想的“合”与“分”。而“瓦格纳事件”则透露出,在尼采心目中,“瓦格纳”俨然成为德国精神的象征和代名词。因此,尼采与瓦格纳的分道扬镳不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冲突,也是尼采与他心目中的寄托的决裂。  相似文献   

4.
贺麟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学贯中西,对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很有研究,他通过大力译介黑格尔著作为深入研究马克思哲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艺术家被视为“模仿者”的观念在古典文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8世纪以后,“模仿说”受到冲击,“人们在对其批驳中普遍强调艺术的想象与创造的本质,强调艺术家、诗人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1]。尼采、海德格尔、福柯等都曾肯定艺术家作为审美主体的重要性,并强调人在艺术中的自我创造性。如果说,早期文艺理论家对“艺术本体”讨论形成的一系列成果,是基于“艺术家何为”这一问题的拷问,那么作为在实践探索中的一次尝试,李凤亮教授率领团队撰写的《艺术原创与价值转换》(海天出版社2014年出版。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尼采已经逝去一百多年,但是他对世界究竟有多大影响,至今也不能盖棺论定。在思想史上,我们甚至可以在公元纪年之外,另外增添一种尼采纪年,把现代思想分为“前尼采时代”和“后尼采时代”。关于尼采的思想旅行,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过《尼采在中国》和《尼采在西方》两本资料汇编,中国学者也就尼采的接受史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所以,在一篇文章里详述这个过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张念简要地纵向复述尼采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之后,从解放、鬼脸、女人这三个角度出其不意地横向进入,白刀子进、白刀子出,试图另辟蹊径、兵不血刃。她既是在复述尼采的思想旅行,又参与了这次旅行。至于何时在复述,何时参与其中,就需要诸位来鉴别了。王晓渔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的主旨是探寻人类的自由解放之路,因此,全面地了解马克思自由观念的形成、发展和特点,是深入把握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早年通过家庭和中学教育,深受启蒙运动的自由思想影响,初步形成了对自由的认识;在大学中,马克思对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作了深入探究,并通过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他的哲学自由观不断升华,不仅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地平,而且借助康德自由理论的合理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黑格尔的理性自由思想,其成果显现于他的《博士论文》中。追寻马克思哲学自由观的发展历程,发现其中学时代形成的某些思想质点,在他后来的理论创造中得以不断展开。  相似文献   

8.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4,(9):26-29
《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马克思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丁传统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全部体系赖以运转的轴心。《资本论》对这种关系第一次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了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哲学问题一定是在哲学史中言说。不存在离开哲学史的纯粹“原创”。康德要接着休谟说、黑格尔要接着康德说、海德格尔要接着黑格尔说……而所有这些哲学家都要接着柏拉图说。可见,哲学史就是不同时代的哲学家针对同一个问题所展开的对话。如果说《哲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在当代中国哲学界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我看来原因并不只在于它批判了教科书哲学,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它在哲学史的意义上完成了一次对话。这样的对话一定是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这恰好构成了《通论》中的哲学基础理论)。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德国古典哲学是不可跨越的。因此,《通论》正是在对全部德国古典哲学的尊重基础上的一次哲学史对话。这可能是《通论》的最浓重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读王炜先生编选的《熊译海德格尔》时便想到,日后有机会定要写篇有关“孙译海德格尔”的文章。别的不说,单凭孙周兴先生是当今中国学界唯一一个倾注全副精力独立、精审、持续、高效、系统地翻译海德格尔著作的学者这一点,对“孙译本”的批评、讨论就理应成为学界早该着手的事情。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让人产生某种隐忧:迄今为止,这些海德格尔著作在中国大陆竟然大都只有一个“孙译本”,  相似文献   

11.
洛维特认为德国的思想路径最终是选择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而屏蔽了歌德的"自然观",从而导致了尼采所面临的虚无主义问题的出现。在基督教神学中,世界历史就是有关末日审判的救赎历史,充满着目的论意味,而由此可推断,近代的历史主义就是基督教历史神学的一个世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从心态史看,海德格尔从1926年写作《存在与时间》到1933年发表《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的心理历程,是黑格尔从1806年写作《精神现象学》到1831年发表《论英国改革法案》的那种心理历程的重复。  相似文献   

13.
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究竟有多大作用?马克思曾宣称:舆论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和强制的力量。恩格斯强调指出:世界历史——我们不再怀疑——就在于公众舆论。其他如圣西门、甚至对舆论十分挑剔和谨慎的黑格尔,也对舆论的巨大力量深信不疑。在我国,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观舆论,知  相似文献   

14.
所谓反思,即“再思”、 “反过来思”或“从后思索”,一切对现有的思想、理论的再认识、再思考都可称为 “反思”。在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理论的问世总离不开对旧理论的重新评价和认识,如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在批判柏拉图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哲学则根基于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反思。可见,人类自从开始自觉进行理论创作就把反思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使用了。但是,把反思作为一种理论来研究,则是到了近代,哲学研究的重心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的时候才开始的。确切地说,反思理论的演进过程同时就是人类对自己…  相似文献   

15.
李晓彤 《大观周刊》2012,(49):16-16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用他那零碎的、开放的、矛盾的、批判的文本给许多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以启迪,不管尼采怎样定位自己,其对于后现代理论流派的影响无可置疑。本文主要从现代和后现代两个角度,解读尼采如何解构“上帝之死”到建构“权力意志”这一虚无主义思想,以及这一思想对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德国大哲学家、诗人尼采(1844-1900)是近代最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学说曾被纳粹分子肆意曲解和利用,希特勒曾亲自拜谒尼采之墓并把《尼采全集》作为寿礼送给墨索里尼,因此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尼采常常被视为恶魔式人物。然而,最近英国广播公司通过网上投票选举“千年十大思想家”,尼采的大名却赫然在榜,同时入选的还有  相似文献   

17.
《查拉特拉如斯如是说》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尼采的毕生心血之作中,《查拉特拉如斯如是说》可谓是巅峰激情狂野的智慧,虽无德国古典哲学的严谨体系,亦无承袭的论证之势,尼采就是尼采,用诗一样的文字与方式,渲染了不一样的哲学。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智慧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在此书中,“上帝死了”,“超人”诞生了。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  相似文献   

18.
王雅慧 《新闻窗》2011,(5):63-6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哈贝马斯就被誉为前联邦德国威力最强大的哲学家、"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其学术观点深植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韦伯等德国大家深厚的哲学及社会学传统中,影响力几乎遍及社会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9.
在讨论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时,发生了这样的争论: 甲:既然我们承认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而黑格尔的方法是辩证法,我们也就应当承认:黑格尔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乙:照您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个东西啰? 甲:照您说,辩证法难道还分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推而广之,难道还有赵钱孙李各不相同的辩证法,这样一来,辩证法岂不成了因人而异的纯粹主观的东西了?! 乙:您误解了我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最有影响的理论家,1968年西欧学生运动的主要精神领袖。曾就读于柏林大学和弗莱堡大学,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拜海德格尔和胡塞尔为师,1932年因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加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1933年被派往日内瓦加强社会研究所分所工作,从此成为霍克海默创建批判理论的最得力助手。从30年代到1945年,他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影响下全面展开了对社会、对历史的批判,代表作为《理性与革命》,以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批判法西斯的非理性主义。从40年代末至70年代,马尔库塞开始以马克思主义、黑格尔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相结合为基础,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批判先进工业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社会批判理论,代表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