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7课。《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与《庭中有奇树》的主题一样,是思妇怀远诗;另一种认为是游子思妇诗。不管是思妇怀远还是游子思妇,都能够成为这首诗的主题,原因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运用"对写法"。这首诗的二元主题表现出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涉江采芙蓉》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游子和思妇同心唱和的感人诗歌,在采摘遗赠类诗中,其对"芙蓉"意象的选取决定了诗歌内涵的独特性。在同类抒情诗中,《涉江采芙蓉》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别于其他诗歌。  相似文献   

3.
<正>《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意在表现女子与丈夫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苦的古诗。这首诗篇幅不长,初看起来,在内容上难度不大,似乎无需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表现相思、离别之愁,但细细揣摩,字里行间却潜藏着女子那深挚笃厚的爱以及黯然忧伤的痛。下面结合诗中词句对此作探究性鉴赏分析。一、涉江采芙蓉之挚爱诗中一二句写女子踏过江水去采芙蓉。女子"涉江采芙蓉",采芙蓉(荷花)为什么是涉江而不是涉河或涉  相似文献   

4.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抒情诗,看似单纯,宴则是非常婉曲。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通常有多重意蕴,本文将以《涉江采芙蓉》为例,分析"采芙蓉"的主人公问题,并由此浅谈诗无达诂这种文学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6.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千年岁月非但没有抹去它的荣耀,风雨历练反而增添了它的厚重与质感。短小的篇幅,反而让全诗在“无声”处留下了巨大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7.
言语形式是言语内容与情感的载体,引导学生关注、揣摩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业。《涉江采芙蓉》一诗中,诗人以多重转折的言语形式,在多重矛盾中不断升华情感,终于将情感蓄积得愈加浓烈和深沉。《涉江采芙蓉》中设置的多重转折与矛盾是:美好在险远——“兰泽多芳草”;欲赠却远隔——“所思在远道”;离乡却还望——“还顾望旧乡”;情深却相离——“同心而离居”;知心难偕老——“忧伤以终老”。  相似文献   

8.
郭洪洋  陈玺 《语文学习》2022,(12):40-43
<正>《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貌和诗史地位作了精确的评价:“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作为《古诗十九首》的代表作,《涉江》多次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在抒情方式和表现题材上体现着《古诗十九首》的整体风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探究抒情方式和表现题材的焦点所在,值得我们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七课《诗三首》,选了《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歌。从情感的角度看,三首诗都写了忧。但是,忧的原因却很不相同。释迦牟尼35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沉思默想七天七夜,总结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盛。除都受到生老病死的压迫之外,三首诗歌忧的原因分别为:《涉江采芙蓉》是爱别离,即"同心而离居。"《短歌行》是求不得,即"明明如  相似文献   

10.
《涉江采芙蓉》选自于《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评论家历来对其艺术成就有很高评价。明代王世懋的《秋圃撷余》道:"余谓《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评论:"《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更有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甚至被推崇为"五言之冠冕",而《涉江采芙蓉》正是了解《古诗十九首》以及五言诗的一个非常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诗歌以乐衬哀,以"对写"的悬想方式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可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含蓄优美的爱情诗。诗中通过描写主人公蹑足兰泽、采集芙蓉以寄远人的情节,表现了幽深绵邈的思慕之情以及"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憾恨之意。"采芙蓉"这一行为有哪些文学象征的意味呢?本文将通过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这两部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意义的作品中的采摘母题对"采芙蓉"进行深度解析,并结合"芙蓉"的同义词和衍生意义进行谐音探究与结构解析.  相似文献   

13.
离别与相思自古就是诗人们永恒不变的创作主题。“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诗人是多情的,离别与相思在他们的笔下总显得那么的肝肠寸断和欲罢不能。《涉江采芙蓉》即是一首哀婉动人的相思曲。  相似文献   

14.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有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题目是《赋得暮雨送李胄》。何谓“赋得”?《辞源》的解释是:“科举考试,考官以古人诗句,或各种事物为题,使作五言排律诗六韵或八韵,称为试帖,题目用‘赋得’。唐以前如梁元帝有《赋得涉江采芙蓉》诗,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六有《赋得  相似文献   

15.
朱虹 《语文知识》2015,(5):51-52
教《涉江采芙蓉》一诗,有两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其一,《古诗十九首》所处的时代特点尤其是文学思潮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其二,《古诗十九首》里的诗歌对《诗经》和《楚辞》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问题。也就是说,要理解八个字:蓄势而发,直追风骚。否则解读就不算到位。下面谈谈自己教这首诗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十二音"作曲技法随着远洋留学生带回中国,但真正的发展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罗忠镕在这一阶段写作了以"十二音"为技法的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歌曲选自东汉时期同名古诗《涉江采芙蓉》,罗忠镕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我国传统五声音乐以及作曲技法相结合。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和声还是旋律,以及十二音音序的选择无不淋漓尽致的展现罗忠镕先生对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特色的融合。使其成为极具意义的一部作品。笔者以《涉江采芙蓉》为例,探讨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芙蓉”这一意象承载了不同的情感意蕴,如《涉江采芙蓉》的思念之花和曹植《芙蓉赋》的理想之花。文人借助芙蓉本身的特征,来寄托自己特殊的情感意蕴,表面是在写花实则是在写情、言志,以使诗文达到雅俗共赏、清新脱俗的境界,对芙蓉意向的研究也能为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涉江采芙蓉》的分析,研究其中的继承、探索与开创性。  相似文献   

19.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汉代的文人五言诗,诗歌以"一叶知秋"的独特视角,将一个时代的悲剧高度浓缩在一个家庭的描绘中,通过"采芙蓉""望旧乡"两个具体场景的展示,抒写思妇游子间双方精神生活的痛苦,对两汉的时代创伤作了立体化的呈现,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全诗语句浅近,虚实结合,在广阔深远的时空里展示出一幅情感凄美、形象纯贞、意境丰富的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涉江采芙蓉》进行教学设计,来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体会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