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秦朝短命而亡,在汉初的思想界与史学界,“过秦”思潮成为时代主流。司马迁以一个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理论上肯定秦朝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打破了不敢道秦的禁忌;在修史实践上,全面、完整地记述秦朝的兴亡过程,探索秦朝的兴衰之因,揭示秦国发展的原因与奥秘;而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史人物,则体现了司马迁自身的情感与理性。他为秦史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过秦思潮"是汉初一次高涨的社会思潮,出现了大量的"过秦"史论。这些史论除了讨论"秦亡汉兴"之理外,还包含着时人对秦代历史的不同看法。在陆贾等多数人的史论中,秦王朝的历史功绩与作用已被否定,"过秦思潮"中对秦朝历史地位的否认已是当时的主流认识。然在贾谊《过秦论》与司马迁《史记》的相关史论中,仍承认秦王朝的"天命",肯定秦朝的历史功绩,对秦王朝的历史地位仍予以认同。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解释作为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呢?以"秦的兴亡"为例,历史教科书是从经济的角度解释秦的兴盛、从暴政的角度解释秦的衰亡。这种历史解释有其合理性,但同时我们也认为,教师备课时,既要立足于历史教科书的解释,也要以更开阔的视野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一、阅读成果梳理根据常识,秦的兴亡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很好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体现出很高的思想感情表露艺术。阅读《史记》应该细心领会和理解司马迁对笔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以加深对司马迁和《史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从时变的角度研究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影响历史的程度为尺度来评价历史人物的价值的,"立功名于天下"就是司马迁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人性为出发点,以价值创造的大小为着眼点,以社会的"时变"为落脚点,属于精英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是我国撰写历史人物传记的大师。这位汉代历史家所著《史记》中的各色人物,如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以及游侠、刺客等,无不各具特色,维妙维肖,千姿百态,呼之欲出。《李斯列传》是《史记》中写得最出色的名篇之一。李斯是秦皇朝的丞相,是重要的政治人物。司马迁把他写得既有时代气息,又个性鲜明;既  相似文献   

7.
为人叙事视角是司马迁把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与传主个性及人性连接起来的成其一家之言的新角度,《史记》证明为人叙事视角是与司马迁知人知史目的相统一的恰当的方法。为人叙事视角最大的特点是直接点出传主的个性特征。《史记》的人物传记就是由几组内在相互联系的有鲜活个性的人物活动于其间的画廊所组成,在这些个人物画廊中,为人叙事视角的作用怎么夸大都不过分。  相似文献   

8.
“秦汉史”是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开始,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前后441年的历史。如何认识、把握这段历史,并且对其作出合乎规律的说明,是我们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不断更替,且兴亡的表象基本相同,被称为中国王朝兴亡的“周期律”或“周期率”。自战国迄今,有识之士不断探讨这一历史现象,使这一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李斯是秦代的风云人物.在统一六国和创建秦朝的历史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荣辱进退与秦王朝盛衰兴亡有着紧密的联系。李斯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但最终又以悲惨的结局收场。该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李斯的悲剧人生.总结历史教训,并以此管见知识分子在政治舞台上的命运轨迹。  相似文献   

11.
从《史记·秦本纪》之秦何以立,到《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关联叙事,可以察见司马迁以秦孝公"商鞅变法"为秦从僻处戎狄到居中原雄主的转折,也是秦始皇能因六世庇荫、一统天下的关键。秦的致霸,赖之法;秦的崩解,亦缘于法。亦即肯定法的治效,反对法的苛察,大抵为"法"的双面刃特质。借由对秦缪公事迹的详述、与由余论治的对话,反讽徒赖法家治国的秦、与承接秦制的汉。由此考察出司马迁建构秦史的意图及寓托。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作为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其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论述,分析了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并且探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人格精神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史记》中借历史人物的言行代言自己的政治主张,于历史事实的叙述中探求治乱的规律,记述古代历史事实,以给当世的政治家作借鉴。他希望通过借史言政、述史为治、志古自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史是工具,政是目的,用“见之于行事”之手段,达政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甄采先秦古籍中的“君子曰”与《史记》“太史公曰”分析对比 ,以翔实富赡的材料揭示出司马迁史论与先秦史论的师法传承关系 ,以及司马迁对史论的创新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史记索隐》所引张华《博物志》佚文是考证司马迁生年最重要的史料。它的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肯定。有证据表明,施丁先生误读了这条史料。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元封】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据此,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战争视野中的“死亡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战争视野中的死亡叙事是丰富多彩的,它们表现了战争人物面对死亡的众生相。司马迁通过写战争人物的死亡临界而使生命定格,战争人物最后的“亮相”变为永恒的雕塑屹立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战争人物临死前的自我表白,包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和巨大的情感容量。司马迁写的只是瞬间的言行,却以广阔的历史为背景。《史记》死亡叙事中蕴含着司马迁对历史和人性深刻的体悟与感慨。  相似文献   

17.
千百年来,人们对史学巨匠司马迁所受的“李陵之祸”莫不扼腕叹息,却很少有人分析司马迁的主体局限在李陵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司马迁缺乏军旅生涯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极大地影响了他对于李陵事件的认知和反应.由于对军事的隔膜,他漠视李陵战败投降触犯汉律的投降罪、有亏于国家大节这一事实,为之苦苦辩解,对此事件作出有失偏颇的判断.司马迁的李陵事件警示我们,历史认识过程中不可忽视主体因素的作用,从而重视加强主体修养.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字子长,有关他的名、字的音义问题,历史上少人讨论,是司马迁研究史的一个盲点.利用古人名、字意义相关的原则及运用训诂资料,确定“长”字的读音为第三声,意即“滋长、生长”,与“迁”同属“变化”义项范畴,并由此探讨司马迁命名的历史含义和司马迁史学思想与这个名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