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五四”新诗发生期,报刊曾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参与了新诗的诞生与发展,为新诗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么,在当下大众传播广泛渗透社会生活之际,既然有史为鉴,大众传播与诗歌理应能够进行再度的成功合作。在此,呼吁诗界加强传播意识,多渠道推进诗歌发展,促进诗歌传播学日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历代诗歌的高度繁荣与乐的配合有关。本文从探寻新诗出路的角度切入,以历史与当下的大量事实,分析了“诗的有意识的传唱”与新诗发展之间的可能性,并提出了要实现诗的“有意识的传唱”,就要做到新诗体式观念、诗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教材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得新诗在其中的传播具有广泛的影响与前景。文章以苏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早期诗歌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角度,对其中的诗歌编排尤其是对新诗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小学语文教材应重新为孩子建造一座幸福的诗歌花园,为孩子们传播一种具有穿透力的、活活泼泼的诗歌,让孩子们体验一种关怀他们当下生长状态、情感萌动、心灵秘密的诗歌。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学刊物承担着组织、发表和引导着现代新诗的生产、接受和传播,对新诗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新诗研究应当关注诗歌刊物.消费文化的兴起使得诗歌刊物与诗歌创作的语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歌刊物作为一种富有启发性的媒介,理应采取多种媒介手段和专栏设置,来激发诗歌探索者和欣赏者的想象力和剌激其消费时的心智活动.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以形式为基础的学模式,对诗歌形式的研究是诗歌的重要方向。诗体是诗歌形式的最终表征。在中国新诗中,诗体还远远不够丰富,既有的诗体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乃至缺陷,要张扬诗歌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变规律,就有必要对新诗诗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陶保玺的《新诗大千》是一部研究新诗体式的重要作,以新诗的两种主要样式新格律诗和自由诗为对象,对新诗的体式特征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一些具有诗学意义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自格律化以来,已有千余年的发展史。在其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格律体式已成为其继续提升的桎梏。到新化运动,这种体式被彻底打破,而在新诗格律化建设中,无数次试验均收效甚微。从新诗史的角度考察,中国新诗的自由形式更合于新诗本身的品性,不定型就是其已有或应有形式。当然,这种形式上的自由并非“绝端的自由”,而是有着审美控制力的自由。对形式美的自觉追求,应是中国新诗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7.
黄静 《考试周刊》2013,(3):13-14
"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一场新"文学革命",中国文学迫切需要从旧体式向新模式转变,建立新的诗学价值体系,从而解放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国新诗应运而生。中国新诗大量借鉴了国外的诗歌形式,本文通过徐志摩对泰戈尔诗歌译介的分析,说明对国外诗歌的翻译和中国诗人自身的创作是如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新诗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初,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随着以网络为主的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新诗的发展举步维艰,有人甚而断言新诗将成为我国最先消亡的文学种类。笔者以为,新诗“消亡”论者未意识到,新电子媒介的兴起也给中国新诗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得新诗的发展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诗歌——网络诗歌、短信诗歌在新兴的电子媒介(网络和短信)上繁盛的事实,电子媒介时代语境下诗歌与图像之间“和而不同”的共生互补关系,都说明了新诗不仅不会消亡,而且面临新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闻一多先生克服了诗歌创作中的浮躁现象,不仅创立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歌文本模式,而义还在新诗的戏剧化文本模式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当前,研讨闻一多的诗歌文本体式对推动新诗形式的民族化、多样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下新诗标准问题的争论还在持续中,这其中有必然的社会语境和文学背景,也是长期以来关于诗歌标准问题认识上的混乱导致的结果。新诗的标准实际上含括了本体论、文体学和层级水准两个层面,前者是不可撼动的事实判断,后者则是不断变化的价值认定。新诗标准不是一个单纯的美学和技艺问题,牵涉到复杂的文学场域等诸多问题。而在新诗标准的视阈下重新审视19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的相关问题与评价尺度,会深化关于新诗标准问题的认识并对当下的新诗写作和批评产生建设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追求至纯至美的诗人。本文从真纯美和格律美两大特征谈论徐志摩对诗美的追求,他诗艺的创格,为新诗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体现了新诗开始成熟地把目光转向诗艺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诗人冯至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十四行诗被人称为“哲理诗”。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与大自然中提炼、挖掘出内在的哲理;特别注重从宇宙整体与个体的关系这一层面来思考,形成普遍、超越的人类经验和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并上升到生命哲学的层次;同时,冯诗的哲理性不仅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更具有深厚的东方哲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3.
商业化运作下的新闻媒体将广告视为其经营战略的重点,最佳的广告传播效果因此成为媒体与广告主共同关注的话题。一个优秀的广告本,只有在与其媒介符号环境协调一致、融为一体时,才可能收到最佳传播效果。然而,当前国内媒体并未对广告的媒介符号环境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而影响了广告传播效果。本旨在探讨媒介符号环境与广告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当前媒体的广告传播提供一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4.
Why Media Matter     
Whether media affect learning has been debated for decades. The discussion of media's effectiveness has raised questions about the usefulness of comparison studies, not only in assessing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but in other areas as well. Arguments that media do not affect learning are re‐examined and issues concerning media effects on expert performance are examined. Studies of mediated expert performance in telemedicine are used to show media affect performance and suggest media contribute to learning. Media present information crucial to performing certain tasks and the use of identical or similar media in learning these tasks should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ransfer. The usefulness of media comparison studies in telemedicine is discussed and it is argued that such studies are valuable for practical decision making regarding the deploy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in training and the workplace.  相似文献   

15.
曹海涛 《成人教育》2012,(1):12-13,14
当前,社区教育正在蓬勃展开,社区老年思想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媒体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网络媒体教育作为社区老年思想教育的新视野,具有其自身特点和作用。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教育的优势,应用于社区老年思想教育中。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还处于一个从国外引入的阶段,尚未将相关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近年来发展迅猛,在校学生人数急增。高职学生缺乏相关媒介教育的经历,特别是在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面尚处自发阶段。当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体,积极研究高职大学生网络媒介培养教育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正把对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推向深入.反思之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危机并非因为审美活动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主要在于对中国和世界当前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疏离,并对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文艺、网上文学等新鲜的文学形态和体制研究不够.反思之二是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其某些思路、视角、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合理成果,对文艺学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但"文化研究转向"绝非解决文艺学学科危机的良策;文艺学在引入文化的维度时,千万不能丢掉了对于文学更基本的东西--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王亚静 《现代教育技术》2007,17(3):16-18,21
“知识媒体”的概念已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但人们对“知识媒体”的内涵及它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仍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将它与“计算机多媒体”及“电化教育”等量齐观。本文立足于我国教育的现状,从探究事物的本质出发,阐述了“知识媒体”的引入对我国教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Two popular media forms are examined—the documentary film Waiting for “Superman” and the HBO television series, The Wire—that present distinct, and at times conflicting, depictions of how to address educational inequity. Qualitative media cont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two media documents and to situate them within broader popular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school failure. Waiting for “Superman” depicted school choice and dismantling unions as one way to address school failure. The Wire, in contrast, suggested a more complex and uncomfortable portrayal of school failure where blame is not directed at teachers and schools exclusively, but instead encompasses a complex web of inequity due to bureaucracy, economics, culture, politics, and media coverage.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media sources such as film and television can play a role informing the public on issues of school reform and should be critically examined as pieces of the larger puzzle of improving schools and addressing school inequity.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都市文化主流是大众文化,这是我国文化演进进程中的一种必然。因此,从都市大众传媒的角度出发,了解都市文化信息的需求,调适自己对这种需求的呼应,生产相应的文化作品,既引领都市文化的潮流,又培育自己在这种文化需求潮流中的生存能力,这是目前都市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的关键,也是市场经济下大众传媒文化作品得以适者生存的前提。但是,在承认大众文化这一趋势存在合理性的同时,都市传媒应该对此现实作出自己的理性沉思和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