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彭伟 《考试周刊》2013,(45):24-25
<正>《论语》中不少词语、句子的解读向来存在较大争议,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在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则》备课时常常产生疑惑。《教师教学用书》作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至少在本课中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或应对这些疑惑的思路和办法。下面我主要提出对人教版七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关于《<论语>十则》中"言""行"二字的解释(翻译)的疑问,并提  相似文献   

2.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3.
把<论语>放在他者哲学的语境里分析,可以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主体性哲学的解释学视角,挖掘出孔子儒学中另一重可能的意义域:即孔子儒学中存在着他者哲学的向度.狭义地说,<论语>中的他者有三类范型,即师友、父母和圣人,他们分别属于差异性的他者、无限性的他者和理想性的他者.从他者哲学的视域看,"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论语>思想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教育、文学思想.现行中学语文课本节选了若干则(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第125-127页<〈论语〉十则>).但注释语焉不详,使初学古典文者难以理解接受.本文试就其中的<学而>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论语>六则》通共只有一百来字,然而字字珠玑,闪闪发光,折射出先圣深邃的思想和聪慧的睿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学思想。 第一,孔子谈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问题,都是从个人内心感受的角度出发,是对人生的整体性的直觉观照,并且明显地掺和着主观情愫的活动。孔子将“情”和“理”交融为一体,一切言行表现都是对人的整体反映,都  相似文献   

6.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历代以来对它的注疏真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由于<论语>文字的久远,以及各自时代的局限和自身出发点的不同,对<论语>文句的解释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歧义.本文拟从<论语>编撰者编撰论语的目的出发,对<论语>中"贤贤易色""犬马,皆能有养"等语句做一点考察与辩证,希望能够作出一些符合孔子一贯主张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论语>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的精华所在.古往今来,人们也在不断地学习<论语>,作为21世纪的我们也在探讨<论语>的精髓.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而民本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治者必须"重民"、"爱民"、"惠民",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做仁人贤君,施行"德治"、"仁政";教化民众,构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9.
《孔子家语》是战国后期孔子弟子记录整理的一部孔子言行录。它为人们在《论语》之外完整理解孔子及孔门儒学主张提供了重要补充。今本《孔子家语》十卷、四十四篇,在保留孔子家世、生平、业绩及“七十二弟子”名录方面提供了一手资料,揭示了孔子的“存亡祸福,皆己而已”的神人感应观,从“仁”“礼”“德”“法”四方面论析了孔子心中的“明王之道”,从“士人”“君子”“贤人”“圣人”诸方面阐述了孔子眼中的修身之道,并补充论析孔子关于“人道”之依据(人性)的思考,包括人的“性命”“人情”的涵义以及因人情而治人的“人义”规范。宋代以来,《孔子家语》一直被视为王肃假托的伪书。20世纪70年代两次汉墓出土文献证明此书不伪,应当纳入先秦儒学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0.
"君子"一词最早存在于先秦文献中,与"小人"相对举而具有"在位者"的本初涵义.<论语>则在保留"君子""在位者"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了"君子""德性我"的深层内涵;而自孔子之后,后世更多沿用了孔子对"君子"德性内涵的解释.梳理"君子"在<论语>中的"德性我"的具体内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半部《论语》治天下"——感悟《论语》修身为政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一本关于伦理道德的书。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相似文献   

13.
认识孔子,在课文中与孔子面对面 师: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大名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记录了他的言行,他就是-- 生:(争先恐后)孔子! 师:对,他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孔子不仅是教育家和思想家,还是著名的音乐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孔子学琴>.这个故事选自西汉时期司马迁写的<史记>.<史记>是一本历史书,内容真实可信.读了这篇课文后,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孔子,还要学习孔子,变成孔子.(师朗读课文,穿插讲解)  相似文献   

14.
识“仁”读文解德政——《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设想]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语录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对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将伐颛臾的一场对话,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相似文献   

15.
第一册1.不亦说乎“说”通“悦”《<论语>十则》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扁鹊见蔡桓公》3.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扁鹊见蔡桓公》4.火齐之所及也“齐”同“剂”《扁鹊见蔡桓公》5.日知其所亡“亡”同“无”《乐羊子妻》6.屏弃而不用“屏”通“摒”《为学》7.但手熟尔“尔”通“耳”《卖油翁》8.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西江月》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内涵.本文通过解读<论语>关于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方法的论述,从孔子的教育言论、思想和实践中得到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殆"义四说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有<<论语>十则>.对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殆"的解释,争议较多.现结合自己的理解,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也是一部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文献.因其为语录体著作,缺乏具体语境,使很多章句在读解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就其中的"乐则韶舞"一句,从文字、语义和语法修辞等角度进行辨析,指出该句并无用字假借现象,即"舞"毋须通"武",宜作"乐则<韶>舞"解,则语义、语法上与孔子的"中庸" "德治"等思想和<论语>语言风格更相宜.  相似文献   

19.
根据本人数十年教师生涯中的感悟,对于教育如何顺应和谐文化建设的要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进行民族精神基本经典教育.相当于基督教文明的<圣经>、伊斯兰教文明的<古兰经>这样的基本经典,中华文明有的是,我先是提名<老子>,后来改提<论语>,理由是<老子>基本精神<论语>有,而<论语>属于教育学类,<老子>属于哲学类.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课本中第10课是<<论语>十由>,其中的第2则和第7由分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