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美国一样,英国的孩子甚至很多成年人,在10月31日这天庆祝万圣节。事实上,“不请客就捣蛋”的风俗始于英国。  相似文献   

2.
<正>一位哲人说:“人类本质中最迫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就是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可以表达对孩子的肯定。当孩子得到肯定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对孩子的肯定能够让孩子建立自信、获得尊重、纠正不良行为。一、对孩子的肯定能让孩子建立自信、激发潜能小L是个内向、缺乏自信的孩子,考试经常不合格。不完全是因为她学得不扎实,还有部分原因是她觉得自己做不好、不敢写。  相似文献   

3.
教育博士说:好话使孩子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满足了孩子的虚荣,却不能使孩子体会到挫折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导致孩子只爱听“好话”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就像孩子常简单地把人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一样,孩子对人、对事的认识缺乏深刻性和辩证性。因此,他往往把成人说他某一点“错了”看成是对他这个人的全面否定,而把父母夸赞某件事的“好”“真棒”看成是对他的全面肯定。他想做“好孩子”,所以就只想听“好话”。  相似文献   

4.
忽视孩子心灵成长是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盲区。哲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成功、渴望"被关注""被赏识"。  相似文献   

5.
就像是一个大小孩子般的,陈冠希很容易开心,只要一句关心的话,就能让他觉得温暖。当然,他也很容易发脾气,当他觉得不舒服的时候,他的喜怒哀乐其实直接而单纯,期望被希望,同样期望被谅解。“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他一遍一遍地强调着,“像普通人一样会做错事情一样,我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22岁男生。”  相似文献   

6.
孩子胆大,富有勇气,在很大程度上是锻炼出来的。孩子的胆量生来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天生不爱说话,害怕生人,不敢表现自己。我们不要简单地看成是缺点,有些孩子胆小,父母也有责任。父母安全意识过强,老是吓唬孩子,孩子干什么父母都说“危险”,久而久之,孩子就什么也不敢摸,什么也不敢干,在我们成年人看来,自然就是胆小、怕事、没有勇气。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森森自理能力很差,十分胆小,别的小朋友在那里玩滑梯,他躲得远远的。老师走过去问:“你看好玩吗?”他说:“好玩。”老师说:“那咱们走近一点。”老师就拉他靠近滑梯。他看别人玩得那么…  相似文献   

7.
很多心理杂志都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看心理医生。这位母亲说:“我生这孩子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这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这不,这孩子9岁了,和别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先天不足,他脑子太慢,有学习困难,成绩一直倒数。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母亲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过好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都没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肯定是脑子有问题,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母亲一直在反复强调。而当医生向孩子本人询问时,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  相似文献   

8.
如今,孩子已经读高中了.他的作文写得很不错,每次考试,作文都得高分,还有一些在各大杂志上发表.很多人说,孩子会写作是遗传,遗传了妈妈的文学细胞,但事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孩子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开始布置写作作业,每天都要写.孩子一个字都写不出.我采取的办法就是“帮孩子写”.怎么帮呢?每天晚上,与孩子坐在一起,回忆当天最开心的事或者最难忘的事.回忆完毕,我不要他写,我自己动笔,以一年级孩子的思维和笔调,写一篇百字左右的日记.写完,我把日记拿到孩子面前,请他“审批”.这时候,孩子总是会一本正经地审阅,有时候,还会修改一两句话.后来,他就有了自己写作的冲动.当然,对他写的文章,我也会认真阅读,大加表扬.  相似文献   

9.
凡凡一岁后就不那么“安静”了,他迈开步子,摇摇摆摆的,一会儿钻进这个房间,一会儿钻进那个房间,很多的时候还在楼梯间爬上爬下,妈妈很有耐心地一步步陪看凡凡,家务活全扔给凡凡爸爸,爸爸戏称妈妈是“跟屁虫”,凡凡开心地大笑,口中叫着“跟屁虫”妈妈。一、孩子有个需要“跟着”的年龄一岁半的孩子,的确需要有个跟屁虫。一来他走起路来还不是很稳,有时候左脚绊到右脚,就跌倒了。二来这是个“用脚思考”的年龄,大脑与脚丫  相似文献   

10.
孩子的“热点”“兴奋点”是进行教育的好机会,不少家长无视孩子的热点,往往失去很多教育机会。孩子也有热门话题,结合孩子的热门话题和孩子聊天也是教育的好时机,如孩子爱下棋,家长就和他下棋,边下棋边教育他要克服马虎的毛病,一马虎全盘皆输,孩子很自然地就接受了教育。孩子爱看电视,家长就可以结合电视节目的情节教育孩子,影视节目中有很多教育因素,家长要抓住机会和孩子讨论,深化教育。有的孩子爱玩,家长就可以结合玩对孩子进行教育。一个孩子爱玩汽车玩具,家长就和孩子一块玩,孩子高兴极了,这时家长说:“这些汽车太落后。”孩子说:“全世界最先进的汽车我这都有。”家长说:“那算什么先进哪,现在世界上的汽车事故那么多,要是能造出不出事故的车多好。”  相似文献   

11.
当你用食物把一个饥饿的孩子的肚子填饱之后,无论提供给他多么美味的食品,他都不会再吃了。教育也是一样的,当成年人用各种各样的资源填满青少年的“生存空间”,遭到的是不断的拒绝,而成年人还一味地认为,自己提供给孩子的还不够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少年表现出拒绝教化的叛逆状态,以至于出现了无论家长和教师怎样的忙碌,提供了多么所谓优质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2.
让父母对孩子谈性,常常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多父母常常把性教育与成年人的性行为等同起来,认为这是不能公开的隐私,应该保密和隐藏才是;还有一些父母认为性教育会诱发孩子的性罪错,成为教唆犯。正如一位母亲所说:“一旦你告诉他这些事情,他就想去试一试。”但研究表明,向孩子传授性知识和性道德,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孩子的好奇心,延缓孩子涉足“性区”,还能真  相似文献   

13.
每当我看到我那6岁的儿子天天无拘无束地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听见他开心的笑声和说话声时,我的内心就会感到非常快乐与欣慰。因为他已不再是以前那个像女孩一样总是依偎在妈妈身边、默默不语的小乖乖了。回想三年来自己所作的努力,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健康性格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而改善孩子的内向性格在幼儿期还是大有可为的。天天3岁半时。我发现他比别的孩子胆小,遇事畏畏缩缩,甚至不敢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我当时认为男孩有这样性格上的欠缺比身体差些还要糟糕。据美国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如果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  相似文献   

14.
美的标准衡量孩子、要求孩子。于是,一部分孩子在父母眼中的可爱之处一天天变少了,不顺眼之处渐渐多了;于是,父母对孩子的话语、眼神,往往不再透出对襁褓中孩子的那种喜悦和满足,更多的是浸透着不满。这些父母岂知,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最渴望的就是别人意识到他存在的重要性。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希望具有重要性”,是“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渴望被肯定,这是一种共同的人性。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值的父母,必然缺失对孩子成功之处的发现和肯定。这些父母岂知,在通常情况下,孩子都是好孩子,而不在他身体的高矮,不在他智商的…  相似文献   

15.
且对亲子共读的内容、方法、途径缺乏了解。在许多发达国家,一般在孩子1岁半时就开始培养读书的习惯,我国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上还比较落后。缺乏培养的结果就是,孩子是否有读书的习惯全靠“机遇”,“机遇”好,孩子会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机遇”不好,孩子几乎就不读书。孩子们因为缺乏培养而无法享受到读书的权利和快乐,这是一种不公平。这个问题也让我们成年人反思,因为这不能怪孩子,这是我们成年人的问题,是我们的状态影响了这些未成年人的阅读。家长首先应该是亲子共读的积极参与人。现在有很多家长重视阅读这个问题,他们也很希望在自…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家拉里·伯克特认为,给孩子零花钱却不与做家务挂钩,是没有如实地反映这个社会——总有一天他们要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和工作。他指出,成年人为了工资而工作,而孩子应该知道钱来源于劳动,而不仅仅来源于存在。如《箴言》所言:“劳动者为他的需要而劳动。”伯克特认为,即使不必为孩子打扫自己的房间付钱,那么当他们为整个家庭做事时,就应该付给他们酬劳——就像父母在外为整个家庭工作而获得报酬一样。  相似文献   

17.
现在,家长“陪公子读书”的现象已很普遍了。“陪读”的方法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曾经有位家长和我谈起他的“陪读”体会。开始,这位家长也和别人一样,每天晚上陪着自己的孩子做作业。孩子遇到问题,他就帮助解答。孩子做完作业后,他就逐一检查,帮助改错订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最开心,爱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一般总是父母的主张,说“这孩子该上学了”。孩子第一天上学,穿了新衣新鞋,拿了新书包,欣欣喜喜地“上学了!”但是上学回来,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师哄得好。  相似文献   

19.
突突是一只小乌龟。在他一格一格的背纹中有一块特别突出,所以妈妈叫他“突突”。自从突突发现自己和其他伙伴之间的不同,他就常常觉得不开心。有时候小伙伴的一个眼神仿佛都在提醒他:你和我们不一样。特别难过的时候,他甚至会在心里偷偷地埋怨妈妈,为什么不让他只是一只最普通  相似文献   

20.
林林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们往往也喜欢听表扬而反感批评。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由此看来,让孩子在少儿时代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1.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表扬为主,但不妨在孩子刚刚开始认识周围世界时,就有意识地让孩子既能听到正面肯定,也能听到反面的批评。此时,须注意对孩子的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