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原文中引用了《采莲赋》片断之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荷塘月色》引用这四句诗的真意何在?朱自清用它表现的情绪是喜悦还是哀愁?有关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有关资料”。如,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历来语文界对其写景抒情、修辞运用等艺术特点探讨很多,也很深入,但对其结尾《西洲曲》的使用探讨甚少。《荷塘月色》在引用完了热闹的《采莲赋》以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所摘用的资料(选自《名作重读》和《朱自清名作欣赏》)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勾起了乡思”。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历来语文界对其写景抒情、修辞运用等艺术特点探讨很多,也很深入,但对其结尾《西洲曲》的使用探讨甚少。《荷塘月色》在引用完了热闹的《采莲赋》以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所摘用的资料(选自《名作重读》和《朱自清名作欣赏》)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勾起了乡思”。语文教师讲解时大多一语带过,认为与《采莲赋》的引用一样是以“闹”、…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诸课文,不管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作品,不少都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传世之作。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不少课文堪称华章丽篇,却存在着一些小错误。兹举数例如下:(一)吴伯萧所引秋瑾诗正确吗?吴伯萧写的游记散文《早》中,曾引用秋瑾诗句:“拚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此两句诗显然引自秋道1905年春再赴日本时所作《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但引用有误。秋理原诗如下:“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着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优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折将十万头颅血,…  相似文献   

5.
引用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一些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典故、诗句等,有目的地运用到文章中,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点明中心,抒发真挚感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引用诗句,点明中心。如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草原》)这一诗句结尾,描写了蒙汉人民相互倾诉惜别之情。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抒发了蒙汉人民的深厚友谊。二、引用俗语,突出特点。如引用“捧打狍子瓢  相似文献   

6.
镶金嵌玉熠然生辉─—《菜园小记》的引用艺术鉴赏江苏昆山锦溪三中陆建中吴伯萧好“引用”,他的《记一辆纺车》如此,他的《菜园小记》更是如此。通计《菜园小记》的引用,共有十二处之多,这对于一篇不足二千五百字的散文来说,可谓“星罗棋布”、十分密集的了。《菜园...  相似文献   

7.
《史记》主要采用间接引用与直接引用《诗经》的方法,前者据《诗经》诗句写史,从《诗经》中摄取史料;后者则是直接引用《诗经》中某些篇章的诗句,以阐述自己对史实的观点。这种引用《诗经》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很多学生在论述的时候都引用了这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出自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这就是一首哲理诗。   哲理诗现在有,古代也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我们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诗歌中生命力最强的不是那些优美的诗歌和诗句,而是那些蕴含人生感悟与哲理的诗歌和诗句。君若不信,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诗句,不但给…  相似文献   

9.
1.《三峡》中引用的两句歌词是:“_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描写月下美景的句子是: 3.《使至塞上》抓住沙漠中典型景物进行刻画的诗句是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直接扦情的诗句是: 5.在杜甫的《春望》一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忧国之情凄凄,思家之心切切”的两句诗是: 6.杜甫((春望》中运用触物生意、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作者感伤国事、怨恨离别的诗句是:. 7.《登飞来峰》中借题发挥,富含哲理的诗句是: 8.人们常用《论诗》中的“ ”来表达人才辈出的意思。 9.《五柳先生传)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是:。他的三大兴趣是:—不要紧,估…  相似文献   

10.
散文简说     
中国既是一个诗国,又是一个散文的国度。早在殷商文告和青铜器铭文上,已见散文的踪迹。但“散文”作为观念的出现,最早见于南宋末年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他在“文章有体”条引用杨东山论黄庭坚的诗文时说:“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杨东山,即诗人杨万里的儿子。同期的王应麟在《辞学指南》一书中,将文体分为“散文”与“四六”。可见,南宋末年已开始使用“散文”这一名称。在历史上,当“散文”作为诗歌的对立物而存在的时候,它既包含一切非韵文的文学作品,又囊括了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一切著作。因此,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1.
洪原问:《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引用有何特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引用,数量很多。角度多变,方法多样,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体地说有“三性”: 一是描写性。此类引用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形摹状,给人以物的形象和诗的意境。比如文章开头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段引用,描写了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不仅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而且能引起人们美丽的想象。又如第三节中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诗句,描写了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介绍了荔枝林的情况,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品味不已。再如第六节引用了《咏荔枝膜》的诗句:“盈盈荷瓣  相似文献   

12.
《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两处曾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王悦,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引用《诗经  相似文献   

13.
书名号用来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名称。使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引号与书名号要正确区分,引号是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例如,“祝你生日快乐”这支歌,大家唱了不知多少遍。《祝你生日快乐》是歌曲,应加书名号。又如,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鱼戏莲叶间”是引用的古诗句,因此应使用引号,而不应使用书名号。  相似文献   

14.
“文采派”作家王实甫的戏剧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他在《西厢记》中直引化用前人的诗句使其剧本语言典雅,文学味浓,无怪乎贾仲明由衷赞叹“《西厢记》天下夺魁”。《涛声依旧》的歌词援引张继的《枫桥夜泊》而一夜间唱遍大江南北。还有很多直引化用古诗文的歌曲历久弥新。可见,化用比直接引用效力更大。如果我们在行文时化用诗文,既能充实内容,又可增添文采。那么,怎样化用才能点靓语言呢?下面探讨几种化用诗文的方法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15.
“兴”的术语解说经历了错综复杂过程,它直接导致了对于《论语》中“诗,可以兴”的错误判断。“诗,可以兴”无涉于艺术或美学问题,而仅仅指特定场合下对于诗句的引用。今天的美学家诠释兴、观、群、怨、不过是以“六经注我”的方法来表达某种善良的愿望,并不出于对《论语》及其“兴”这一语词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6.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在介绍荔枝知识时,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说明,而且引用的使用十分巧妙。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引文的内容遍及文章的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例如标题就引用了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标题中的“南州”的“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是现存阳历七月,“丹”指荔枝的颜色。引用这一诗句作为标题,既别致,鲜明醒目,又标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成熟期、产地和颜色,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春秋繁露》20多篇称引《诗经》,篇目主要涉及《大雅》、《小雅》、《邶风》、《卫风》、《魏风》、《周颂》、《商颂》、逸诗;多引用《诗经》原来诗句,带有较强的哲理性而少描述性与抒情性,注重《诗经》的"志"与"质";改易引用《诗经》部分字词或句序,为释文所用;引用《诗经》的一些诗句,进行阴阳灾异观点的阐释;客观上使严肃的论说文章增加了诗意和文采。  相似文献   

18.
《孟子》散文发展了《论语》和《墨子》中的形象构成,与《庄子》比,它更多地从社会生活中取象,运用比喻、寓言、排比、引用等手法,使论辩包含了丰富的形象,极大地增强了它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9.
一微寒的春夜或萧瑟的冬晨,岑寂的雨夜或喧闹的街头,宁静地独处或结伴同游,常常不经意间便想起了他们,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僵卧孤村不自哀”的陆放翁,“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海南考生《作家们的故事》【赏析】引用脍炙人口的诗句作定语,分别修饰这个诗句作者的名字,而引用的每一诗句又是这个诗人个性特征的最形象生动的写照。读者看到诗句便不由自主地想到诗人,而提到诗人则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浮现其名句。名句、诗人相映生辉,引用、排比醒目传神。二我愿…  相似文献   

20.
林悦庆 《陕西教育》2003,(10):29-29
一、副词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如“又”这个副词,看似平常,用到诗句中却使诗句情趣盎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这些诗句中的“又”,或使作者对事物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或传神地流露出作者的惊叹狂喜之情。倘若把“又”改为“已”等,那么诗旬显然会逊色不少。正是“又”字使诗句更进一步感染了读者,激发了读者的共鸣。不仅诗人如此,著名作家对副词的使用也是一丝不苟的,如《“你们想错了”》一文:“我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