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公信力话语权的建构,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公共服务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传播学方面的研究课题。要对政府公信力话语权建构的战略思想、策略、原则、程序等操作思想作出学理上的归纳,必须了解政府公信力话语权的建构所处的时代语境特点和传媒语境特点。  相似文献   

2.
刘日江 《传媒》2009,(1):67-69
党报历来都是向社会展示政府公信力的先锋,更是政府行使行政权力产生社会反馈结果的重要载体。党报舆论张力的大小,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在公众心目中的强弱程度,因此,党报具有政府公信力状况的“晴雨表”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政府公信力建设成为一个焦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明确指出: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这是党对政府公信力建设形势的准确把握与高度重视。作为新闻媒体,建设责任媒体、权威媒体和诚信媒体三位一体的和谐媒体,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要建设和谐媒体,提升新闻传媒公信力是重中之重。本文着重就新闻传媒公信力问题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艾岩萌 《大观周刊》2012,(46):70-70
如今,公信力已成为反映社会公众对政府满意度和政府自身行政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公务员腐败问题滋长蔓延,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本文从政府腐败问题研究入手,进而探讨了腐败问题的根源,从如何解决腐败问题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刻度"和"阀门":公信力对不同类型媒体受众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洪忠 《新闻记者》2005,(12):45-46
一、传媒公信力与市场占有置的不一致 按照通常的逻辑,传媒公信力对其受众市场占有率有直接影响。具体来说,就是传媒公信力越高,  相似文献   

6.
微博舆论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微博负面舆论的传播对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政府公信力的损坏不但会影响政府的形象、破坏市场秩序,更会影响到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因此,一定要客观分析微博负面舆论的指向对象,认真思考应对措施,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和形象。  相似文献   

7.
龙莉 《新闻传播》2009,(9):45-45
造成近年来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群众不明真相.而在于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缺失,政府公开的群众不关心,群众关心的政府不公开,甚至是政府公开的群众不相信,政府公信力缺失。本文将从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两个方面反思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们处在当今一个讲究效率、公平、公正的时代.政府的形象和服务水平都影响着它的公信力。政府的公信力除了在平日执政中体现出来,也越来越多在各级政府机构的相关部门、事业单位的服务中体现出来。在政府信息公开的环境下,档案馆肩负着政府公开信息的管理责任,也成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知情权的场所。因此,档案部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以积极的态度为公众服务,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公信力,是指媒体在受众中的信任程度,我国的广播、电视、报纸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代表着党、政府和人民的心声及根本利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同时,我国的媒体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因此,它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公信力。县级媒体因与老百姓贴得更近,更具有指导性和亲和力,老百姓把它  相似文献   

10.
地方党报是地方党委、政府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之一,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有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巩固、壮大舆论阵地,引导核心价值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传闻止于信息公开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08,(7):2-3
胡锦涛总书记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谈到新闻舆论时说:“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公信力的提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发展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阶段后出现的。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把公信力作为政府工作的准则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公信力的提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发展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阶段后出现的。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把公信力作为政府工作的准则之一;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作为电视媒体,如何提升电视公信力?它的着力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赵文义 《编辑学报》2015,27(3):222-224
为了解读学术期刊公信力缺失的深层原因,从梳理学术期刊公信力的内涵和外延入手,根据有关信任、大众媒介公信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学术期刊公信力与产权制度、政府管制和市场环境的关系,分析学术期刊公信力培育的基础条件和深层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信息公开与社会公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信力的提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发展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阶段后出现的。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把公信力作为政府工作的准则之一: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人民日报社论、言论数据库(2002-2009)中涉及"公信力"的言论文章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主要考察了"政府公信力"、"媒体公信力"和"司法公信力"被研究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文本语境和用词模式,发现对"公信力"一词的关注度从05年开始逐年升高,并且较多出现在冲突性语境下.言论文章的作者们开始以更专业更市场化的角度来审视政府、媒体等组织的职能,并且对整体公信力的提升存在着期待.  相似文献   

16.
吕朋 《新闻世界》2014,(11):194-195
传媒公信力是公众对于传媒的信任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传媒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是公众与传媒互动的结果,同时受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有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公信力才能对传媒功能的发挥产生积极影响,才能对社会进步稳定和谐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构建理性传媒公信力的主体不仅仅是传媒,还包括公众与政府。传媒是构建传媒公信力的主导力量,公众是构建理性传媒公信力的决定力量,政府是构建传媒公信力的重要力量。三大主体的努力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影响,互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7.
媒体困局待解,营收持续式微。新传播时代,地方媒体该如何“渡劫重生”?发展有阵痛,终究向光明。一份报纸去与留,不在于是否继续出版,而在于还有没有影响力,有没有公信力。要参透媒体转型的“变与不变”,无论是媒体思维、政府思维,还是百姓思维,都不应拿公信力来做买卖。只要公信力足够,媒体消亡的论调自然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8.
公信力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国家传播学发展较早、较充分,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学界对媒介公信力的关注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与媒介自身、社会稳定、政府和受众都关系密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公信力又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变化的历史,探讨媒介公信力的测量指标以及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华君 《现代传播》2013,35(5):69-72
网络媒体的时效性极易使得政府的负面舆论通过网络传播扩散,形成网络空间的政府舆情危机。危机给政府形象的传播、修复以及政府公信力的塑造等方面造成极大困境。政府形象修复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在于获得公众的认同与媒体的支持。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建立系统的危机传播管理体系,才能使政府形象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实现最优化。  相似文献   

20.
张悦 《新闻世界》2013,(5):106-107
政府公信力与公众知情权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造成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的原因主要是公众知情权未得到满足、"官本位"思想和地方保护主义、媒体话语权缺失等。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媒体、公众三方需要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阳光政府"、完善突发事件发布机制,媒体要迅速准确传播信息,把握舆论导向,公众则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