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叫裘群珠,196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技艺独特、名扬海外的金银彩绣,一直是宁波人引以为傲的工艺品。金银彩绣技艺历史悠久,与中国传统刺绣血脉相连。现在老人们还常常谈起唐朝时期,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金银绣千手佛,至今还被奉作日本国宝的故事。彩绣发展到明清,宁波城内就出现了刺绣教坊、绣衣和绣庄等商铺。清代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传统刺绣开始分工操作,绘图设计与刺绣分开。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市和鄞县(现鄞州区)都成立有绣品合作社、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刺绣技艺已有千年的历史,这其中汉绣是早期著名的三大名绣之一(苏绣、汉绣、粤绣),洪湖汉绣源远流长。相传元朝末年,农民领袖陈友谅在洪湖峰口镇大公村驻扎练兵,他的妻子和当地农妇每日刺绣战旗、军服,以待出征,洪湖汉绣得以发源。清政府成立绣局后,集中各地有名的绣匠,专门为宫廷服务,洪湖的吴文琇兄弟七人都成为被雇之列,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吴氏形成了汉绣世家。  相似文献   

3.
苏绣是以苏州、吴县一带为生产中心的江苏刺绣,与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技艺精湛,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绣衣而豹裘者"的记载。三国时,吴国赵夫人能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  相似文献   

4.
瞿小蕾 《大观周刊》2012,(28):46-47
苗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灾难深重和曲折迁徙的民族发展史练就了苗族人民刚毅的民族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斗志,也使得这个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从说其音乐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湘西和黔东南是苗族人口分布最多的两个地区,集中体现了苗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特征;本文以民族音乐学理论为指导,对两地苗族音乐的异同作比较全面深刻的比较研究,对我们全面的了解苗族的历史,认识苗族音乐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具体内容,为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苗族音乐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旧时,长沙绣和浏阳夏布、君山茶被称作“湖南三宗宝”,那色彩鲜艳、风格豪放、“色簪花,迹灭针绒”的神奇技艺的确无愧于此地位。起源于民间刺绣的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它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清朝时,湘绣遍及湖南  相似文献   

6.
范连生 《兰台世界》2012,(25):23-24
黔东南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建国初期黔东南民族地区的清匪反霸是当时开展的"五大任务"之一,由于当时农村基层政权没有建立,新解放的黔东南农村地区还不具备立即开展土地改革的条件。党和人民政府根据黔东南地区的实际,在汉族地区实行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少数民族地区则在团结的原则下实行清匪和减租,执行只反匪首不反霸的政策。本文以黔东南民族地区为个案,探讨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是如何在民族地区开展清匪反霸以扫除土地改革的政治障碍的。  相似文献   

7.
陈光芬 《大观周刊》2012,(51):406-408
对贵州苗族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浩如烟海,但绝大多数专家们研究的主要力量和工作,大多数放到黔东南苗族聚居的地区,对黔北地区苗族民间音乐整体现状的基本轮廓和特征缺乏关注,几乎没有研究。因此考察黔北地区的苗族音乐,一方面是对黔北地区苗族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有一个清晰的收集与整理,另一方面对研究民族文化的个性及其适应性,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定 《大观周刊》2010,(37):53-53,49
对饮食文化的研究,是研究民族历史、民族心理、民族气质以至整个把握民族方方面面的窗口。在气候湿润、地理区位偏远和社会经济相对滞后的主要背景下,贵州全省境内的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饮食风俗习惯,其中尤以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民众对糯食的喜爱上最为相似。  相似文献   

9.
罗进 《兰台世界》2012,(13):23-24
苗族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古老民族,其先民为黄帝时期的"九黎"[1]2。早在五千年前,炎黄部落联盟战胜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从此苗族先民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然而,在现今全球化背景下,黔东南苗族古风古俗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灵尚绣品公司以传承于灵石县、交口县一带的手工刺绣技艺为核心,建立起由设计、生产、营销和销售环节构成的刺绣产业组织,面向农村妇女开展刺绣技艺培训,不断提升绣品设计水平,开拓手工刺绣消费市场,将刺绣从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从非遗保护视角来看,这不仅再造了地方手工刺绣新的文化生态,也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经济收入,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包容性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陆跃升 《兰台世界》2016,(21):133-135
雍正以来,清政府为了进一步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缓解中原人口膨胀的压力,力图把久处"化外"的黔东南苗疆纳入清中央王朝有效的管辖之中,开始注重黔东南苗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清代政府在开发黔东南苗疆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推行了武力征服与怀柔笼络并用,规范化的行政机构与佥立寨头制结合,《大清律例》与苗族习惯法融合,全国统一的科举制与开设"苗科"考试"、设苗籍进取之例"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既是清政府结合黔东南实际情况的产物,又是清政府在控制与开发黔东南苗疆的总原则性下灵活地执行朝廷政策的结果。对维护黔东南的社会秩序,巩固清政府在黔东南苗疆的统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家图书馆分馆普通古籍库中有一部佛经,因其特殊版本特征和制作方式,最近引起各方面重视.它的全部经文及书签文字,统由藏蓝色丝线刺绣而成,字迹严整,丝光夺目,具有动人的立体视觉感,1955年初的入藏记录为"明绣本".这部经折装<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下简称<本愿经>),共计十三品("品"是章节的意思,梵语音译为犍度),分上、中、下三卷三册,每卷一册,这种绣本经也有被称为绣字写经、刺绣写经,传世极少,目前在国家图书馆的藏品中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3.
宁波刺绣称"宁绣",曾与"蜀绣"、"苏绣"齐名。"宁绣"分为金银彩绣(又称仿古绣)、平绣、包梗绣、刀绣,尤以金银彩绣古朴雅致、色彩和谐、绣工精湛,最为著名。金银彩绣,即以金线和银线配以其他各色丝线,在丝绸上绣成的带有不同图案的绣品。它既是工艺欣赏品,又是生活日用品,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千年传承金银彩绣作为独立的作品,今确切可见的实物始于唐代。唐代武则天曾赠送僚属金字、银字绣袍;公元743年,鉴真和尚  相似文献   

14.
王智沛 《大观周刊》2012,(25):33-33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其在服装上的运用自始自终都保持着新鲜的活力,让刺绣服装在国内外舞台上大蔽鼍韵.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刺绣是中国古代一项传统工艺美术,经过近三千年发展,至清代成为集工艺、绘画、染织等为一体的独特艺术载体。婴戏图是清代刺绣的典型代表之一,反映了清代刺绣技艺的至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七五”期间,贵州在旅游热线上,利用经过维修的文物古迹,建立了一系列小型多样的专题民族民俗博物馆,即镇远青龙洞民族建筑博物馆、福泉“大夫第”古城屯堡博物馆、安顺府文庙蜡染文化博物馆、台江文昌宫民族刺绣博物馆、黄平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兴义下五屯民族婚俗博物馆、平坝天台山民族戏剧博物馆、铜仁东山傩文化博物馆、遵义贵州酒文化博物馆、雷山上郎德苗族村寨博物馆。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窗口,从不同侧面展示贵州高原的民族建筑、服饰、节日、婚俗、戏剧、酒俗、村寨等优秀文化遗产,生动形象地讴歌贵州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才能,为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做了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山西晋绣源远流长,内蕴深厚.本文从审美趣味,历史映射、民俗风情三个角度对山西刺绣品评分析,发掘出山西刺绣所特有的内涵潜质,梳理了山西刺绣的历史渊源、非遗传承,为“晋绣”的理论建设做了一定铺垫.  相似文献   

18.
养蚕、缫丝、刺绣都是妇女操劳之事,妇女与刺绣有着天然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勤劳智慧的妇女辛勤劳作和不懈创造,才使蚕丝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产生了缤纷的丝绸、多姿的刺绣. 以苏绣为代表的江苏刺绣,产生于苏州地区,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又是一种家庭手工业.历史上,苏州地区人多地少,尽管稻作精耕细作后产量逐年增加,但统治阶级盘剥沉重,下层民众也只能够勉强度日.  相似文献   

19.
杨丕勇 《新闻窗》2012,(4):131-131
黔东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是电影电视剧拍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的资源富矿区,如何将黔东南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黔东南打造生态文明发展首要考虑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今苗族、侗族传统文化面临着遥渐消失的危机,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图书馆在抢救、保护与传承苗、侗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的状况,以位于黔东南州的凯里学院图书馆对苗、侗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例,阐述其在保护与传承苗、侗民族文化工程中的重要举措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