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的思想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深化、发展。首先,两个文明建设紧紧扣住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根本观点,从而将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贯彻到底。其次,两个文明建设注重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三大基本要素即物质生产力、公有制经济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巨大积极能动作用,将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辩证法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它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的过程,它的动因在于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史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它揭开了历史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系社会主义的本的基本观点,与“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脉相承的。二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物质力量,共同的核心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较之“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对社会主义的化特征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4.
十三大报告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并不是离经叛道,更不是异端邪说,而是我们党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科学理论。 (一) 生产力标准,彻底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个基本观点。 我们知道,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阶段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体现了马克思阶段学说的实践性、科学性和斗争性。历史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始终是生产力,而生产力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主义阶段性的存在,同样只能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只有这样看问题,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分析并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他重新确立了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及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的思想,都是邓小平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对话形式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哲学中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统一关系问题,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唯物史观之外讲实践,忽视生产劳动实践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邓小平用生产力标准深化了实践标准,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生产力标准哲学。文章还从主、客体尺度上论述了生产力标准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基本点,即推动历史演进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动力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力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最终的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是历史发展的强大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主体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现代科技革命对唯物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新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几个主要观点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中的人民主体思想,他基于对传统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思考,认为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人民主体性发挥,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发挥人民主体性的物质前提,突出强调了要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尊重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说老实话,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党并不是始终很清楚的。而是在经过了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的基亡之上,才有比较清醒的科学认识。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一观点不仅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为什么人类社会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为什么一种社会形态会被另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所更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这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导致的。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与人类社会共存亡。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经济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笔者把它归纳为十个统一。一、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的统一。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活动的基础,是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和力量。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唯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为理论前提的,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又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得以诞生的。邓小平理论正是在返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理论──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理论范式的规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已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本文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形成史和发展史角度来探讨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前,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对话形式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哲学中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统一关系问题 ,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唯物史观之外讲实践 ,忽视生产劳动实践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邓小平用生产力标准深化了实践标准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生产力标准哲学。文章还从主、客体尺度上论述了生产力标准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另一方面,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异化问题的解决有待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直至共产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面临着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应用于指导落后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仅始终坚持生产力第一的观点和标准,提出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探索符合俄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而且还十分重视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从而揭示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开创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概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 深刻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教育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本文试从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发展观、教师观等方面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加以论述。 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小平同志在探索、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阐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态势的深刻分析,进…  相似文献   

19.
执政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群众赋予的执政权力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执政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执政为民继承了唯物史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主力军和决定力量的观点;执政为民发展了唯物史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界定了执政为民中“人民”的内涵,扩大了民主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和谐”作为社会状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是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在内的共产主叉社会本质的一种表征。建立在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它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其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其自身的和谐关系。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和同时代学者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把人类对该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