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这里所提的“主题”不是窦桂梅老师在研究的“主题教学”中的文化主题,而是特指一篇文章或一堂课的中心主旨。我们知道《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任何一篇文章,不论其文学性如何,但它肯定在其语言文字之中蕴籍着作者的“情”,即写作的目的性或文章的意旨,要么导人为善,要么识事明理,要么人格感召,要么辨别真伪,要么予人智慧、弃恶扬善。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多数都围绕主题设计教学的,努力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地统一,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但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尤其是主题教学中往往会把…  相似文献   

2.
托物抒情,是散文写作的重要手法。托物为什么能够抒情呢?原因就在于“物”与“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如果不存在这种联系,那么便会——要么有情而无寄托,无从抒发;要么有物而无真情,物成虚设。《又闻蛙鸣》这篇文章就采用了托物抒  相似文献   

3.
散文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文类。但散文的文类特征并不像诗歌、小说、戏剧那样明显。因此,有人说,散文的特征其实是无特征,它写法自由,体式不拘,突出特征就是“散”。正因为如此,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种种问题,主要是散文阅读教学难以明确到底要“教什么”,于是教法上的随意性也就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在高中阶段,要么仍像初中那样,着力于生字生词的教学;要么着眼于篇章结构的机械分析,支离破碎的语言评析;要么在对文本蜻蜓点水的感悟之后,陷入任意的拓展延伸之中。  相似文献   

4.
在林清玄最好的作品里,实践和继承了“充实之谓美”,“大腓外用”,“返朴归真”,“空故了群动”等等我国古代圣贤的审美遗教和审美传统.这不仅说明林清玄散文的特色,也说明其散文的美学特征.但除上述特色外,林清玄散文还具有冲淡美的特色:内在情韵冲淡平和,外在表现形式简易平淡.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散文的特点。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就散文而言,最重要的是意境。散文意境有三个层次,或称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为妙悟。”散文教学自然要教出其“意境”的特点。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散文越来越被当成记叙文来教。散文的文体特质不再,其意蕴当然更不存。  相似文献   

6.
《背影》作为一篇用白话写成的散文,于近百年的现代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背影》是现代散文研究中绕不过的一条溪流。于是,再次探访这条朴实无华的溪流,其默默的姿态却传递出丰厚的信息,曲折有致,叮咚泉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革命文学背景中形成的左翼散文理论称作“革命现实主义”的 ,首先是基于它对现实的关切 ,它所提出的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倾向 ,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某种特征 ,但它反对散文高蹈的超越现实的精神、独立自由的个性论之上的文学主体性 ,并确立了散文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论 ,使散文激进介入政治运作 ,既放弃了散文作为文学所倚赖的文学性 ,也悖离了现实主义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8.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其意是说,天空中排云而上的秋鹤,启发了作者的思维,使作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到碧宵的诗情。这体现一种由此及彼,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这种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也道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实质。那么,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明确指出:“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很显然,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启”,然后再使其“发”,先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激起其求知愿望,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然后再引导学生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怎么样对学生进行启发呢?下面,我就这…  相似文献   

9.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式教学之我见张乐群启发式教学是学校教学中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话题,它源于《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记篇名)朱熹在《四...  相似文献   

10.
“启发式”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我们也常遇到“启”不动,“发”不出的情况。对此,仅从教学方法上去考虑,我认为是不够的。须知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是直接影响“启发”效果的。“启发”一词,源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就是说,启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学生处于“愤”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情趣,情趣就是情与趣味的结合。那么什么是趣味呢?艺术心理学告诉我们:“趣者,兴会、兴趣也”;“味,指滋味,味道”。可见,兴趣是一种把玩对象的愉快心态,它与情感结合而成的情趣,便是一种把玩对象的愉快的情感体验了。有人说:“过分外露的抒情,不但显得无情,而且显得无趣。道地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情与抒情诗中的情之不同,就在于情与趣的结合。”因此,“散文的上乘常是情趣交融的。”这说明情趣对于散文创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尽管《一地鸡毛》的叙写是这样的低调和平淡,但绝望的情绪还是曲折地传达出来,由此而来也就意味着这篇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立场艰难的保持,它活生生地勾画出人对现实无可抗争的处境,揭示出这处境的荒谬,这便也体现出了“新写实小说所内蕴的现实批判立场”。[编按]  相似文献   

13.
<正>现代散文作为一种中学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文类,它承担着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它的处境却非常尴尬。很多教师对散文的教学也一直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么在教学内容上将其与小说、诗歌等做无区别对待,教学方式基本上是千篇一律;要么面面俱到,什么都教,将散文课上成各种语文知识的大杂烩;要么凭个人经验个人喜好,选取自己擅长的某些方面来教,随性而为。这样一来,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育人价值就大打折扣。如何避开散  相似文献   

14.
龙鸿发 《教师》2010,(1):71-72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行文似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叙事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流淌在文字间的情似鱼流于水间,可扑可捉,却又难扑难捉。这就是散文的魅力所存。有人说,散文难写,散文更难读;其实,只要你拽住了散文的情,就领悟到了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写作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但又不是单纯写实,它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创设氛围,营造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夸张等手法,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回忆,  相似文献   

16.
“启”与“发”湖北宜昌师专陈声洽“启发”一词来自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这愤、悱、启、发是什么意思呢?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悱都是一种心理状态,是“...  相似文献   

17.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  相似文献   

18.
刘熙载的散文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特质论”,探讨散文的内实;二是“创作论”,这是其文论的重点,论述散文的写作;三是“品评论”,阐明散文的批评。刘氏“文论”为中国散文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借镜。尤其是其中主“情”尚“意”、讲“法”论“辞”、追求“雄而逸”之美等凸出汉语散文特征的论述,更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9.
巴金的散文名篇《小狗包弟》,通过写一只小狗的不幸遭遇,真实地反映了文革的罪恶,勇敢地解剖了自己的灵魂,其情真,其意切,一直深受读者好评。但也正因被其真情打动,读者更多地关注的是这篇文章的思想,而很少去用心品析它的结构,感受其结构  相似文献   

20.
【设计思想】 《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该单元教学重点是“现代散文的虚与实”。张抗抗的这篇散文,由登临铁塔的“所见”(实)触发“沉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虚)。无疑,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应该是学习本文的目标和重点;而理解铁塔形象的内在含义则是关键,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