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老舍的<二马>与钱钟书的<围城>,是两部具有可比性的文学作品,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的糟粕都持批判态度,但老舍的批评中又有着认同,否定的同时又有着肯定,而钱钟书则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及中西文化的荒谬结合进行分析和批判.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批判角度和侧重点的差异,是为了表达不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举世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经典著作,在西班牙文学中被誉为"当代的<堂吉柯德>",<白鹿原>是我国当代作家陈忠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具有"史诗性的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风格的巨著",这两部文学巨著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反讽的修辞策略.本文拟从反讽修辞这一角度,考察两部作品在反讽修辞的运用上所体现出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匠心的历史意识和叙事方式打开了中国作家书写历史题材的新思路。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在对“民族秘史”的认识与表现上存在着与《百年孤独》的趋同现象;在艺术视角、叙事情境和结构模式方面两部作品又呈现出各具千秋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4.
回首20世纪,《紫颜色》与《宠儿》都是轰动美国文坛的经典之作。两位同样成长于20世纪60年的黑人女作家,都分别因这两部作品获得了普利策奖。尽管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之间有颇多相似之处,但对于两位作家及这两部作品却鲜有人进行比较。本文将在文化寻根意识、对宗教的态度,以及颜色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对两部小说进行相似性的比较研究,进而找到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5.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的两部巨著。两者都反映了国家、民族的某一段沧桑史,寄寓了作者追求美好、进步生活的理想。文章就史实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幻想夸张手法与其文化内涵,作者的创作经历与思想等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自问世以来就给全世界带来了飓风般的震撼,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也相当巨大,在许多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中,都不难找到《百年孤独》的影子。文章以张炜的《古船》和西班牙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参照文本,从意象的角度切入,比较两部作品中主要意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求解造成这些异同的文化原因,作为中国当代小说对外来文化资源的吸收创新的一种探讨。  相似文献   

7.
<红拂夜奔>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中,作者通过解构元叙事,批判知识分子文化命运:通过戏谑手段,批判知识分子文化处境,同时通过性荒诞描写,批判知识分子文化精神.从作品的解构主义形式人手,并结合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影响,探讨<红拂夜奔>中的批判精神,将是解读王小波作品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延廷云 《文教资料》2009,(18):160-162
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百年孤独>曾以"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响誉全球,其跨越时空的轮回叙述手法已被20世纪许多作家奉为圭臬.然而其经典性并非止于此,<百年孤独>呈现的"魔幻的现实和现实的魔幻",渗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浓厚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浓缩着作家对拉美人民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永恒思考,无愧于20世纪文学经典的称谓.  相似文献   

9.
《百年孤独》以其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对中国部分当代作家产生过巨大影响,曾获矛盾文学奖的《古船》显然有着《百年孤独》的影子。文章通过对两部作品相似的主题建构和写作手法的比较研究,揭示出《百年孤独》在鞭策民族魂,批判民族落后意识方面给予《古船》的启发和借鉴。这些借鉴扩大了张炜小说的阐释空间,而张炜对民族苦难、民族劣根等问题的思考则充分说明了作家对本民族未来的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10.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孤独"不仅表征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与文化状况,暗含着作家对这种状况的批判态度,也涵纳着对坚守民族品格独立的精神的眷恋.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雷梅苔丝@莫科特和俏姑娘雷梅苔丝两个形象的分析,说明作家深藏在小说文本内部的对孤独的眷恋与批判.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于黄土坡塬上的精神哲学-“白鹿精魂”-及其理想人格范型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回归传统是《白鹿原》的文化本性。文章指出,《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并没有最大可能地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它的成功在于以貌似丰厚沉静的鲁钝品性回应了九十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主潮。回归传统既成就了它,也埋葬了它。从这一角度言,《白鹿原》无疑是一部资质平庸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通过一群“白鹿原人”在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舞台的全面文化突围和全部文化遇难 ,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在迁移过程中先天存在的某种文化悲剧性。在《白鹿原》文化历史梦魇式的文学呓语背后 ,正是传统的封建文化 ,导致了白鹿原人生命的苦难与悲凉 ,造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死亡、灾难和不幸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是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是陈忠实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文章从艺术独创性和艺术品格方面着重分析《白鹿原》的经典性问题,同时挖掘封建传统文化视角下渗透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人道情怀。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的文化意识相当浓厚,其中儒家文化、性文化、爱情文化和宗法文化的文本表现十分突出,其文化观念的嵌入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和结构的组织有得有失,却一并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灵魂、肌理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红旗谱》与《白鹿原》分别是"文革"前十七年和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的题材范围相近,都是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生活。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审视历史的艺术视角、表现生活所遵循的艺术原则不同,因此作品的艺术面貌和达到的艺术水准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我国当代文学两个时期不同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16.
试论《百年孤独》对拉美文化身份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孤独》中孤独家族的一百年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在这一百年的历史追溯中维系着拉美民族身份迫切的探索。在作品中,历史叙述策略、寓意深刻的神话原型、马孔多人独特的魔幻意识等都体现了作者对被压抑被扭曲的民族文化身份的解构与重建的迫切意识。  相似文献   

17.
民间传说是人类化心理的历史积淀,深深地植入了种族的记忆。艾特玛托夫和陈忠实将其激活,作为虚景插入到《白轮船》与《白鹿原》的创作中,章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当代中外名作的比较,来探讨在现实情景中设置虚景这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8.
性与秘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涉及性命题,两性描写在小说叙述中成为对人的精神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和表达的手段。《白鹿原》中的两性描写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白鹿原》中田小娥形象的跃现,引发了陈忠实对文学创作中性描写的理解和认识:爱尤其是性不应成为创作的禁区,性在文学作品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人的生理本能和人性的合理性要求;透过田小娥这个视角,陈忠实看到蒙裹在爱和性这个敏感词汇上的封建文化、封建道德,性就成为揭示白鹿原民间"秘史"和支撑这道原和原上人的心理结构的重要构件。因此,在写作《白鹿原》时,陈忠实归纳出"写性三原则":"不回避,撕开写,不作诱饵",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19.
性与秘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涉及性命题,两性描写在小说叙述中成为对人的精神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和表达的手段.<白鹿原>中的两性描写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白鹿原>中田小娥形象的跃现,引发了陈忠实对文学创作中性描写的理解和认识:爱尤其是性不应成为创作的禁区,性在文学作品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人的生理本能和人性的合理性要求;透过田小娥这个视角,陈忠实看到蒙裹在爱和性这个敏感词汇上的封建文化、封建道德,性就成为揭示白鹿原民间"秘史"和支撑这道原和原上人的心理结构的重要构件.因此,在写作<白鹿原>时,陈忠实归纳出"写性三原则":"不回避,撕开写,不作诱饵",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