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专业学位论文存在不同的类型,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也应具备一种论文类型意识。同一类型的学位论文,在研究特征上具有相同的倾向,体现在研究的问题、目的、内容、思路、方法和结果等方面。当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存在较为明显的类型失范现象。强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类型意识,有助于深化培养单位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管理,提升导师在教育硕士专业意识上的必要自觉,培育教育硕士生的科研素养,也有助于彰显学位论文的研究价值。当前规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类型的路径包括重释教育硕士专业的属性,澄清认识误区;实现基于不同论文类型的分类指导,履行导师职责;践行论文类型意识的自我修炼,提高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等。  相似文献   

2.
结合工程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进行了研究,改革并创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控制节点和过程管理体系,并将新的过程管理体系应用于北京邮电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实践表明,新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提高了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内在和外在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革现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西北地区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文章运用问卷法对甘肃省3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发现:硕士生对所在学校硕士培养方案的满意程度不高;学校及导师对硕士生的指导方式较为单一;多数硕士生对发表论文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多为任务性强制要求;撰写论文过程中的最大困难是研究资料有限及经费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打破硕士研究生单一导师指导为主的现状,实行多元化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方式;改革现有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关规定,变强迫任务型的发表学术论文规定为激励奖励发表论文;加大对图书馆和各学院资料室的投资和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学校应通过招生宣传和课程设置等环节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通过建立有效合作的双导师制度、加强监管部门对学生实践环节的管理,双管齐下,实现学位论文的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5.
学位论文是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考察2011—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外国留学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情况,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选题不当、结构有待优化、理论基础薄弱、研究方法科学性不够、成果应用价值不大、语言表达规范性不强等。对此提出提升路径:高校要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增强学生科研意识;导师应强化论文的指导力度,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学生需开拓专业学习深度和广度,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迅速,但是学位论文的质量不高,而且特色不足。依据国家关于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相关政策和培养实践过程,重点总结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主要特点,分析目前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加强和改进学位论文质量建设的整治措施,对提高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曼焘  田森林 《高教研究》2009,25(4):39-41,45
分析了目前研究生扩招形势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指出统一公开答辩既有利于促进研究生论文质量提高,也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规范化。对某学院全面实施硕士研究生统一公开答辩前后研究生论文答辩定量评分和论文评阅定量评分的平均分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统一公开答辩制度后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更客观、公正,能更真实地反映学位论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由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强调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因此相应的学位论文就应该具有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学位论文完成中的各个环节都对学位论文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要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就必须严格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通过对现有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中出现问题的改正、不足之处的优化、重点环节的强化等,建立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方法,从而能够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相似文献   

9.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保证其培养质量也因此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硕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能力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对于全面提升教育硕士的专业素质,促进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研究型"和"学者型"教师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般性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复制比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文献分析的结果设计调查问卷,对156名应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了影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复制比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导师因素、学术教育因素、学术行为监督因素、工作预期因素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复制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依据这些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规范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学术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取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全国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中国国家图书馆、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作为来源数据库,检索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运用科学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技术,分析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探析研究生培养的路向;基于计量分析结果,对未来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目前国内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生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概念不明晰;导师队伍的建设抵不过研究生的增速;学生对待论文态度不严谨、导师指导力度不足;研究生自身的问题。基于我国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以下建议:明晰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因材施教;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优化研究生选拔机制,进行师生之间的科学匹配;强化学位论文选题和质量考核;建立弹性学制和淘汰机制,确保硕士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缺乏创新性,存在抄袭和拼凑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为建设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需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的质量、改变原有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做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和评阅工作以及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等工作。  相似文献   

14.
就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位、制度、发展、招生、教学、论文、文凭等进行简要分析;在对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规范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促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就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位、制度、发展、招生、教学、论文、文凭等进行简要分析;在对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规范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促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道德教育,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之举。在适应性制度的作用下,学术道德教育的主体、内容、途径和制约因素,与硕士研究生入学教育、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及学位论文等培养阶段的契合,构成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道德教育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在职软件工程硕士学习特点的分析,提出在招生、培养、论文等教学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的途径,提高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指出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遭遇的诸多困难并分析了原因:对实践能力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相适应;学位论文写作沿袭学术性论文的模式;实习基地的建设得不到有关单位的支持等。为有效落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提出了相应对策:应把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界定为有理论深度的实践;努力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学位论文写作应指向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还应致力于建设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体。  相似文献   

19.
在很多高校取消对硕士研究生硬性规定发表学术论文的背景下,对A大学进行调查发现: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导师或导师组要求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很多硕士研究生认为论文发表数量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并无必然的关联,尤其是在目前这种重量轻质学术氛围下,导致了他们发表论文的质量不是很高,对引用的次数也不甚清楚。再加上相当多的期刊是要收取版面费,这给硕士研究生造成了不少的经济压力。对此,文章提出了以下建议:增设一些专门适合硕士研究生投稿的专业期刊;加强导师对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指导;多元评价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始于2009年,虽然取得可喜成绩,但在招生方式、课程设置、实习环节、导师队伍、学位论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于2008年正式开始招生的日本教职大学院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形成了一些经验,值得我国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借鉴。吸取日本教职大学院的经验,针对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提出以下对策:复试采取设计研究方案并现场陈述的考核方式;课程设置超越学科逻辑并增加课时数,强化基础,服务实践;实习环节加强管理,并以见习、案例教学等形式辅助以提高实习效率;导师队伍吸纳具有中小学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位论文以实习为基础,结合基础教育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