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云龙  唐熙娥 《教师》2011,(25):31-31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做好一名实实在在课堂改革实践者。 一、创新课堂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师道尊严”,师生之间以讲台为界,划一条鸿沟,不可逾越。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等级观念,老师高高在上,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格局。限于知识内容的理解,老师搞“一言堂”“画地为牢”,教条僵化,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智慧的灵光。  相似文献   

2.
许培杰 《新疆教育》2012,(12):87-88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是其它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成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而实践中很多学生不会自学,老师也不善于指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学的能力。阅读课本作为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成了课堂流程的“花瓶”。学生难以摆脱阅读的“哺乳期”,阅读课本始终在低层次徘徊,致使短期内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阅读课本成为课堂上的“鸡肋”。于是很多老师抱怨课改的成效低,课堂重新回到老师讲学生听的老路上来,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两张皮,平时老路子,听课做样子。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实的学习状态如何?许多老师可能知之不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又能获得什么?许多老师可能不甚了解。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并不缺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理念,而是缺乏怎样使鲜活的理念变为有效的行动。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师往往是很投入,教学过程也很流畅,但数学教学依旧徘徊在学生的心灵之外。从生命的视角关注数学课堂,更多的乃是控制生命而非激扬生命;更多的乃是关注教师本位而非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生命力。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自身的行动历程,惟有这样,“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才不会成为天边彩虹般的虚象。  相似文献   

4.
杨红 《现代教育》2013,(2):110-110
新课程关于“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求”,即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真谛。 一、采用“小老师”教学法,化被动为主动 “小老师”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做学习小组中的小老师。“小老师”既是课堂学习小组中知识的指导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5.
一、生命课堂师生学习方式的问题 师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生命课堂的主要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人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呵持续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为“探究式”而“探究式”的做法,我想是有问题的;曲解自主学习导致课堂失控,是很多一线老师的担忧和苦恼,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相似文献   

6.
史小娟 《考试周刊》2012,(22):38-39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老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思维训练的积极参与提供必要的时空;把“教”的课堂变“学”的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7.
课堂的“生成”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也就是老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或“达成”新的教学效果呈现。课堂生成,是课堂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体现,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获得了双丰收,必定在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表现;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那在生成的环节中必定会无动于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看重课堂生成,必须追求课堂生成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教师面前最重要的课题。究竟怎样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主动愉快地学习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呢 ?一、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天地君亲师” ,自古以来老师都被尊敬地置于一个很高的位置上 ,老师的学问和权威是不容置疑及容不得半点不敬的。所以 ,我们也都习惯于老师在台上高谈阔论 ,而学生在台下屏息静气、俯耳恭听的情形。然而现代教育理论指出 ,这一模式极不利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种观念必须转变。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拓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呈现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然而,在倡导自主、创新、开放的同时,一些老师存在着认识的偏差。我们先来看一个课堂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把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因此,我将改变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动”起来作为小学语文课改研究的重点,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11.
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案”教学已经是课堂教学改革下尝试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教学的承载体,在导学的方式中让学生、老师相互配合,共同合作而完成所学任务的这样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既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又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进而强有力的提高课堂效率。老师要充分的了解“学案”教学的特点,“学案”教学的具体步骤以及“学案”问题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在老师实施“学案”教学中,要转换观念,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从根本上看,需要解决“立学”的问题。教学意义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如何才能体现学习的本质,实现对学生生命有效有益?这些本源性的问题.往往在急功近利的教学追求和教学行为面前,被扭曲和异化了。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外在者”,大部分时间在“观摩”老师或个别尖子生的表演,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没有真正践学起来。  相似文献   

13.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而我们的课堂正因为有了儿童——这一活生生的生命.才焕发无限的生机.才充满成长的气息。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老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生命的思维火花在这里闪现.让生命的情感在这里展示。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4.
张晓敏 《中学文科》2005,(10):27-27
快乐课堂其实就是师生双方共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场所。我们来审视一下现实中的课堂吧,不难发现:有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学习比较沉闷。在老师“要我学”的威严之下学生被动而且麻木的接受知识,甚至还有些老师一走进教学,学生便开始“倒计时”……试想,  相似文献   

1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学案教学”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在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 ,从 2 0 0 0年春开始在高一两个班物理课上进行“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 ,并于 2 0 0 0年秋在新入学的高一年级物理课全部实施“学案教学”.“学案教学”把改革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以下是我们在实施“学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何为“学案教学”“学案教学”不仅是教法改革 ,更重要的是学法改革 .“学案”是学生如何学的剧本 ,突出的是“学”.“学案教学”就是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通过看书 ,做“自学检测”,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节课中的基本内容 ,并思考“问题讨论”中的问题 ,对课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 ,在课堂上主要进行“问题讨论”.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 ,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 ,老师进行适当的诱导和指导 ,然后经过“思维训练”,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案教学”与过去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课堂上的主角是学生 ,而不是老师 ,变老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学生需要自己学习 ,自己思考 ,在课堂上阐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有时还要自己动手做实验 ,课堂变成了学生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6.
于海涛 《考试周刊》2012,(9):174-175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没有课堂的彻底革命,任何改革都是蜻蜓点水。课堂革命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让学生会学、学会,在课堂上享受到生命自由奔放成长的快乐。山东昌乐二中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出“271”模式,把课堂变成学生生命自由奔放成长的天堂,以生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17.
引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触及到所有参与这场改革的人们思想深处,这就是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具体说,校园环境是为学生和老师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和老师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提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生命环境观”。“生命环境观”强调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和老师的生命质量,站在生命层次上重建校园环境。一、“生命环境观”基本特征1.生命性特征。叶澜教授曾指出:处于生命中集中于学习的儿童和少年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学生自己却并…  相似文献   

18.
“生”是指活着的,有生命的可以培育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长大;“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就可以理解为可以培育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长大的样子。在生态课堂里,“可以培育的生物体”既指学生,也指老师;“一定的条件”就是学生和老师围绕教学内容来共同营造的学习空间。因此.生态课堂就是二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是作为一个实践活动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系统。即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生长。因而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于其中并释放与升华生命潜能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目标,其改革实践围绕着“还“字做文章,即“还”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独立、主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在课堂上具有主动活动的最基本保障.传统的教学更多地把有生命的知识当成无生命的一系列抽象的符号和孤立的结论“传授”给亟待开发与体现生命价值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为“重结论,轻过程;重训练,轻意识;重演绎,轻发现;重传授,轻感悟;重抽象,轻实验;重智商,轻情商”,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误区.学生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认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烈老师《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书中涉及的“双主体育人”的教学思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双主体育人”从根本上回答了我内心的疑问——活力课堂下信息技术老师创新的空间在哪里?即: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老师为主体是在不同层面而言的,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区别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反应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以老师为主体”体现在学校教育工作上。其中的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集中体现为“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