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在优秀教师与未来教育家培养方面肩负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东北师范大学在总结以往“校-府”合作经验基础上,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为载体,提出并实施了“校—府—校”合作(“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三方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发展”的原则,在师范生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基础教育研究等方面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发展合作共同体,破解了长期困扰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难题,为我国新时期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新时期要促进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自主发展,努力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助,立足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对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中正在进行的“合作教学”,“合作教学技能”已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高师教师“合作教学技能”的养成,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彼此促进、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教育发展。顺应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对教师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对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间相互作用的梳理,提出适宜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以期能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在优秀教师与未来教育家培养方面肩负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东北师范大学在总结以往“校-府”合作经验基础上,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为载体,提出并实施了“校-府-校”合作(即“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三方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发展”的原则,在师范生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基础教育研究等方面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发展合作共同体。破解了长期困扰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难题,为我国新时期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6.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教学业务管理基层组织的教研组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科发展的平台;而作为教研“总管”的教研组长,要对教研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担负起责任,做好“主管”工作。  相似文献   

7.
“过渡空间”模式将教师教育过程划分为“起始空间”“协商空间”“突破空间”“指导空间”“拓展空间”与“深化空间”,旨在解决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与教师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该模式在实践中淬炼了教师教育者,有助于促进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8.
詹辉乾 《继续教育》2007,21(6):13-15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本源。提升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应关注的课题。本文旨在从教师培训中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创新对话的视角,探讨改革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以“人本·人性·人文”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实效。  相似文献   

9.
世界范围内对教师专业化的讨论引起了我国对教师职业地位的关注。教师专业化是一种促进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地位的成功策略,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带有技术主义倾向的教师群体专业化。本试图以价值与事实作为讨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两翼,把宏观群体教师专业化问题和作为教师成长的个体专业发展结合起来,肯定了教师个体专业动态成长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着重探讨了以反思性实践为主的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教师—分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是以指导导师为中心,充分考虑每一届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特点,以一届学生带领下一届学生为具体的执行方案。方案有效提高了师生间的亲和力,增强了实验学习的效率,为学生继续深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在6年试点执行中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对“教师—分级本科生”模式下分级本科生的锻炼过程、培养收益,以及模式取得的成果进行阐述,为探索提高中医药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教育叙事”是我成长的阶梯 有人认为,随着教师博客的大规模普及,将在传统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堂式教育模式”之外,催生出真正开放的“集市式教育模式”,“教育叙事”,已经成为基层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总结实践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开展教育科研,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井陉县的校本教研,打破了传统形式与内容,提出了“备—议—聚—听—研—记—升”的有效校本教研模式,对促进教师业务素养和专业成长、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备”是全员、全方位备课;“议”是听前交流备课所得和疑问困惑;“聚”是聚焦问题,确定课堂观察重点;“听”是带着针对性很强的问题观课;“研”是听课后对问题解决办法的研讨;“记”是记录教研所得与反思;“升”是提升、升华,作课教师将教学设计二次修订,再次上课.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两位中国学者就教师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副主任林·古德温(A.Lin Goodwin)展开的学术对话.在对话中,古德温教授畅谈了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驻校教师培养项目的设计理念、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古德温教授认为,教师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应以牺牲教育理论的学习为代价,而应以“整合性”和“基于实践的问题导向”为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和组织的核心原则,帮助师范生形成“关于实践的理论”.古德温教授还分析了当前美国教师教育的政策背景对以大学为主的专业教育模式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认为大学专业教育的模式应该超越“学术性”和“实践性”之争,更好地发挥教师培养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事业发展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和创新适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培养模式,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以培养“三位一体”复合型师资为目标,通过技能达标、专业补缺、脱产进修、学历提升、企业实践、教学评价、教学比赛及课题研究等不同途径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质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组建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应尽快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以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明 《上海教育》2004,(9X):25-25
我国众多的优秀教改先行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在“课题格斗”中“学会研究”,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有效方式。据此,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学校可以课例、课题研究为抓手,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践一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教育应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以培养高质量的师范生,造就未来优秀的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适应性。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研究、教育部相关的文件和顶岗支教,置换培训的实施,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要以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为载体,以经常性合作交流活动为纽带,以制度和机制为保障,来运作和巩固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培训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霆 《继续教育》2006,20(3):29-31
农村教育问题是中国教育最关键的问题,其中师资问题又是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我国农村教师占全国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三,农村教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全国教育事业的质量。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从通行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看,主要有:教师培训机构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发展学校。其中,教师培训机构组织的教师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本就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所应采取的培训策略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一体化以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总目标,以教师教育的纵向各阶段和横向各方面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实际运作为达成目标。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大体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大学为本位的模式;二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本位的模式,简称校本模式;三是以大学和中小学相结合为本位的模式。每种模式一般包括观念一体化、目标一体化、内容一体化、方法一体化等具体层面,其中观念一体化、目标一体化是基础层面,本文仅以“校本”模式中的观念一体化和目标一体化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0.
当前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对于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培训模式多以"静听—接受"为主,形成了培训目的片面、教师主体性旁落及生命体验缺失的局面。本文倡导教师培训模式由"静听—接受"向"研究—体验"转变,旨在实现多维目标引领与多向交流合作,实现在开放培训空间条件下的问题合作研究,从而丰富教师的职业感受和生命体验,促进教师整体生命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