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流动信念是脱贫家庭青少年奋力向上、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内生动力,更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为坚定和提升我国脱贫家庭青少年的社会流动信念,通过综述国内外最新文献,本文介绍了社会流动信念的内涵与特征,系统梳理了社会流动信念促进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出社会流动信念对脱贫家庭青少年应对各种潜在风险的保护性作用,并从成长型思维观和身份认同理论视角探讨了社会流动信念的动力机制。为激励社会流动信念以及发挥其促进脱贫家庭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功能,建议探索社会与家庭系统优化发展以培养社会流动信念的多种有效方法,坚持“志智双扶”整合社会流动信念与应对策略的双驱动发展模式,同时提前预防社会流动信念潜在“双刃剑”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城市低保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制度以及城市反贫困的核心政策,在我国社会保障中发挥了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作用.然而由于低保制度具有局限性,没覆盖到边缘群体,使低保边缘群体处于社会救助制度的真空状态,无法享受低保待遇,优惠政策及补贴,抗风险能力不足.在当前形势下,建立城市低保边缘群体救助机制,加快社会救助立法,实现对基本生活救助的动态调整,扩大救助覆盖范围对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社会排斥理论为基础,以大连市低保家庭为例,从城市的贫困空间研究着手,就大连市低保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个体生存状况,以及受到的包括经济、制度、社会关系和市场等方面的排斥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城市贫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低保对象还将长期大量地存在,政府应通过不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就业帮扶力度,积极发展医疗、教育、住房救助项目,鼓励社会互助和社会慈善捐助等措施帮助低保人群脱贫。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是从基本生活保障层面度对低保边缘群体予以救助。然而低保边缘群体更多表现为能力和权利的缺乏。因此,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全完善应当从增能的角度出发,通过消除低保边缘群体的环境障碍、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拓宽其社会支持网络、鼓励其积极社会参与、促进其互动交流、提高其生存技能等方面来实现低保边缘群体个体能力、社会环境的支持能力的提升,从而促使低保边缘群体早日脱离困境。  相似文献   

6.
作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外部性效应,失独家庭已经进入了公众视野。暴露在高风险社会下的核心家庭,面对政策风险、家庭风险、观念风险、生理风险等风险,成为失独家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失独父母面对投资损失、老年失保、情感断续、社会再适应困难等失独问题,其应对模式随政府职能的完善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建议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与失独家庭合力构建社会支持网,为失独家庭实现老有所依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7.
<正>低保家庭大部分生活在社会底层,每天面对着巨大生活压力。低保户家庭的孩子大多也表现为胆怯、内向、孤僻、不合群等。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适应社会的人,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的共同努力,这对孩子的健康人格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小雨就是来自这样的低保家庭,户籍吴江,但无房,目前跟村里暂借了一套房子居住,已被列入低保户家庭范畴。导致贫困列入低保的原因是孩子父亲因病去  相似文献   

8.
稳定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逻辑延续,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立足多维贫困视角,将抗逆力纳入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稳定脱贫包含经济、能力和风险三大层面的科学内涵,但现阶段稳定脱贫面临三大现实困境:贫困户脱贫环境积弱、持续增收困难的经济困境;脱贫后帮扶力度递减、内生动力不足的能力困境;脱贫户"抗逆力"不强、返贫风险系数高的风险困境。因此,亟需重构致富信心与后续帮扶机制,保障脱贫户稳定收入来源;重构动力激发与能力提升机制,增强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重构敏捷管理与返贫治理机制,降低脱贫户的脆弱性与返贫风险。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制度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重要兜底保障的功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制度的实施直接作用于脱贫的成效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西藏自治区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是中国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关键。文章通过对201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低保制度的发展、保障人数和保障标准的纵向变化、低保标准占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等进行现状分析,从低保标准、家庭收入和财产核查、低保资格认定、城乡发展等方面对目前西藏自治区的低保制度进行了评价。从前瞻性视角看,应当从制度设计层面、财政支持视角等方面,促进社会救助制度从兜底性向发展性转变。  相似文献   

10.
失业是造成贫困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对丹东市第三次离岗失业人员家庭状况入户调查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失业统计调查数据质量应从调查组织、调查内容、调查项目、调查周期、调查方式方法、调查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做起。解决因失业造成贫困的问题:一是要科学制定低保标准的方法;二是要建立合理的调整机制;三是要有促进积极就业的脱贫方法;四是要研究民政、社保、医疗、教育、劳动各部门联动与沟通方式方法等。  相似文献   

11.
虽然美国经过独立战争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美国的社会贫困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解决贫困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救济政策更为适宜,这与当时人们的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而人们的观念又受到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如宗教因素、自由放任主义、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等。在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下,美国政府采取了各种形式救济政策,并对其弊端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工作能够在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扶贫没有脱离传统的救济式扶贫政策的影响.克服扶贫政策的缺陷与不足,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修正与弥合扶贫政策不足、提升扶贫对象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社会工作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社会工作在扶贫领域的介入空间与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的缺失是造成女性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贫困女性的社会资本的特点是社会网络规模相对狭小、社会网络差异小、社会资本存量匮乏、初始位置低。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对贫困女性的反贫困治理需从三方面着手,即:提高贫困女性的社会地位;扩大贫困女性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加贫困女性的社会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贫困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转型,我国的城市贫困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贫困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本文的关注的焦点。本文以2003年"城市贫困课题组"在抚顺、合肥、重庆开展的城市贫困与儿童救助的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和概括了贫困家庭青少年的物质生活、医疗保健、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探讨城市贫困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城市贫困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尝试针对构建城市贫困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权利贫困的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贫困是指权利享受不足的状态,具体表现为由于制度因素所造成的对社会上的部分人群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等方面的限制和歧视所导致的生活贫困。我国社会权利贫困不仅"面"大,而且程度也比较深。造成个人或群体权利受损、权利贫困的真正原因,在于制度安排、制度缺失、制度的不完善等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背景下,各省全力助攻脱贫攻坚战,在物质贫困的问题上得到有效的遏制,而精神贫困却成为打赢这场战争的阻碍.精神贫困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使贫困人口缺乏脱贫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贫困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贫困的消除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只有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两手抓,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扶贫和脱贫之路.  相似文献   

17.
进入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①内部的贫困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市政当局先于中央政府开始在本城范围内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贫困问题。这些社会救济措施尽管还不完善,但是却标志着城市政府统治理念逐步成熟,相对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并且为都铎时期中央政府的济贫制度提供了直接的政策来源。  相似文献   

18.
透析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全社会发展的主流。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深入 ,城市居民中贫困人口与日俱增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因此 ,城市贫困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从城市贫民的生活现状和特点着手 ,分析其致贫原因 ,得出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是转型时期出现的暂时现象 ,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绝对的城市贫困最终将消失  相似文献   

19.
本从青海省高校贫困生问题出发,分析贫困生问题带给学校、社会、家庭及贫困生自身的压力,指出贫困生问题终究是一个社会和教育公平问题,提出减少贫困生压力需从招生、贷款、助学多渠道努力。  相似文献   

20.
高校贫困生目前已成为有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明显的弱势群体特征。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弱势群体特征的考量,"能力贫困"是他们之所以归属弱势群体的内源性因素。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而且需要精神层面的扶助。其实现路径为:优化社会扶助体系结构,完善有偿支持保障;拓展社会扶助渠道,加大精神关怀力度;理性运用社会扶助,主动拓展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