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选了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作品《雪》。作者在“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对比中,突出朔方雪的特质——孤独而寂寞,旋转而升腾!因而作品的意境显得磅礴而大气。掩卷沉思,仿佛看到那一往无前、奋勇杀敌的斗士!但当我们读文章的开头句“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雪”时却颇为费解:为什么作者写“雪”却要从写“雨”着笔呢?查阅有关资料,对此言之者甚少。仔细研读,笔者认为作品开头至少有以下作用: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雪》是一篇以景托情象征性很浓的散文诗,是一篇借助雪的意象描绘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作品。对其寓意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其中主要有四种常见的表述:其一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朔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使自我得到升华。其二认为文章通过江南与朔方不同雪景的对比烘托,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环境的抗争。  相似文献   

3.
章通过对《雪》的阅读反应描述,展示了本中存在的强烈的反讽效应: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确定了《雪》的象征意蕴及其反讽手法。  相似文献   

4.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它与《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作者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与人工的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才写到“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  相似文献   

5.
《雪》在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意境明朗,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在北方的雪与江南的雪的对比中,用不同的情调表现了作者的追求和情感倾向。比较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却不能持久和朔方飞雪如粉如沙绝不粘连的孤独、自由的抗争精神的描写,在北方的"凛冽的天宇"下孤独而坚硬的雪的抗争精神更让鲁迅倾心。本文着力表现作者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为自由和民主奋斗的不屈精神。  相似文献   

6.
高保华 《中学文科》2009,(4):136-136
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鲁迅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的强烈不满,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与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重深度和广度。鲁迅的《雪》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美文,作者在朔方雪的表现中寄寓了一种人生美学理想。通过把握意蕴、深度挖掘可以突出教学重点,适当拓展资源、广度延伸可以突破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诗,作者利用对比手法描写了南方雪的滋润美艳和北方雪的孤独奋飞。在《雪》的教学中,我通过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在欣赏的同时,层层推进,力图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从而把握其构思和选材的精妙,  相似文献   

9.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两幅雪景图各以其明丽的色彩、张扬的个性,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力。  相似文献   

10.
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惯以俚词俗语作诗,所作诗歌幽默诙谐,自成一体,人称“打油诗”。有一首题为《雪》的打油诗是这样写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乍一看这下里巴人的诗作实难登大雅之堂,可细细玩味却觉它别有情趣。作者无非要表现“雪大”这一景象,可既不用“燕山雪花大如席”般的夸张,也不用“银装素裹”类的比喻,甚至通篇竟不写一个“雪”字,而仅取雪天两种物象——井和狗,就它们因雪而造成的视觉形象的变化简单勾勒,便境界全出。“江山一笼统”总写天地之间大雪漫飞苍茫迷漾之雄浑景象:“井上黑窟窿”色彩对比强烈鲜明;“白狗身上肿”,一个“肿”字绝妙无伦,无可更替,极具浮雕性。全诗无一处写雪又无一处不写雪,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正是作者巧妙地运用间接描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包含了“暖国的雨”、“江南的雪”、“逆方的雪”三组意象。这三组意象,不仅相互间的关系不同,而且它所处的层次地位也不一样。本文试图从《雪》中的意象、意象间的关系以及各意象所处的地位层次关系,来阐明《雪》中的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内涵,从而对这一有争议的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文章往往是深奥的,《雪》也不例外。因其难懂,所以并不好讲。但当我面临选择篇目讲校级公开课的时候,它还是那么深深地吸引了我。鲁迅的文章就如一个宝藏,无论你怎么挖掘都有挖不完的感觉,我想这也正是它吸引我的魅力所在吧。这篇文章向来难懂,但不知为何,我还是执拗地不喜欢很多教参的见解:对江南雪的贬抑,对朔方雪的赞美。那是怎样的一幅"江南冬花雪野图"啊!如此的山花烂漫生机盎然,占了本文三分之二的篇幅,如此,只是为了贬抑?我想,绝非仅仅如此。于是,带着对这篇文章的很多不懂,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按照下面的思路作了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3.
韩建 《现代语文》2011,(9):135-135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鲁迅作品《雪》文末的一句话,而且独立成段。毋庸置疑,这是作者对朔方的雪高度赞美的一句话,充分反映了文章的主旨。对此,人教版教参书上的解释为: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  相似文献   

14.
    
《雪》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运用反衬的于法,把形象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抒发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强烈感情。作者的写作目的本是赞美上海的飞雪,但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此,而足写了福建的飞雪。作者别具匠心,用福建飞雪的不美来反衬上海飞雪的美。作者着力从颜色、重量、数最、声音等方面进行反衬,突出了上海雪花的美好的色彩、轻盈的姿态、显示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一 鲁迅先生<雪>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或者进一步说,与之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江南雪与朔方雪是什么关系?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视野,有三种说法.一是并列说,所谓两幅画面,两种情感,优美壮美;追求美好环境,反抗寒冷环境云云.二是主次说,如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有关资料"选录了钱理群教授的话:"相比较,他(指鲁迅)更醉心于‘朔方的雪花'.  相似文献   

16.
《雪》是鲁迅《野草》中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诗。文章认为《雪》展示了鲁迅在"彷徨"时期透过苦闷引发的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而且在创作构思和情感节奏两方面,充分地表现了鲁迅讴歌生命强力的非凡诗情。鲁迅的《雪》,证明用汉字可以创作出色的散文诗。  相似文献   

17.
雪,是雨所凝而成,是雨的精魂。然而,暖国的雨虽然自由活泼,却“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鲁迅先生写雪,别开生面,起笔有意发问,并且由此通贯全篇:一是把“雨”和“雪”作对比,藉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二是将具有冰冷、坚硬、灿烂雪花的“朔方的雪”联系起来,为结尾用“雨”收束全文布下伏线。作者对江南的雪满怀深情,用浓墨重彩绘出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意境新美,内涵丰富。作者赞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从质与形上表现其特色。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板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它,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雪》被收录在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科书中,读完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有几个问题总是萦绕在脑际,挥之不去。《雪》的主旨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雪”,其用意是什么?如果像附录中所说,“鲁迅在自然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向往江南雪景温暖的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而憎恶把朔方的雪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就是鲁迅在这篇散文中所寄寓的幽深的情怀”。“在这些‘江南的雪’的情景描写中,鲁迅倾注了自己多少向往、景慕的深情,美好的图景,寄寓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那么文章第三段该如何理解?“晴天又…  相似文献   

19.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张岱写的一篇小品,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有人说它是“诗的小品,小品的诗”(吴战垒《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实为公允。这篇文章写了在连续下了三天大雪后,作者晚上独自到西湖湖心亭看雪及在湖心亭与客饮酒的经过,重点描绘了西湖的雪景,把白雪笼罩下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静中有动,寂中有声,生动活泼,清新简洁,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图。结尾的“痴”字,写尽了作者及二客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品一向以幽默犀利著称,而编入散文诗《野草》、写于1925年1月18日的《雪》,给人的感觉却是:诗情画意,格调明丽,寄意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