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元好问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所处时代特点,构筑了其对《庄子》的接受.元好问受庄子思想影响,表现为对其处世哲学的强烈认同,以庄子的自由精神、相对主义理论为基本理念,包含安时处顺和逍遥自适的人生境界追求.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上,主要体现为意象与用典方面对庄子的接受,直接和间接地化用庄子语句,以及继承庄子的“真”“自然”等理论,在庄子思想参与下形成元好问真淳、自然的诗风.  相似文献   

2.
对陶渊明的品评是元好问诗学批评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元好问结合金源诗歌的创作实际,对陶渊明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元氏创作了大量的和陶、拟陶、集陶类诗,对陶渊明的人格精神表现出了由衷的钦羡。元氏以“天然”、“真淳”概括陶诗的美学品质,颇得陶诗之真髓。元氏还以陶诗及其美学精神为范本建构自己的诗学理想,并据此对当时的创作实际进行了恰当的评说。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所处时代特点,构筑了其对《庄子》的接受。元好问受庄子思想影响,表现为对其处世哲学的强烈认同,以庄子的自由精神、相对主义理论为基本理念,包含安时处顺和逍遥自适的人生境界追求。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上,主要体现为意象与用典方面对庄子的接受,直接和间接地化用庄子语句,以及继承庄子的“真”“自然”等理论,在庄子思想参与下形成元好问真淳、自然的诗风。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山水诗的主体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意象的历史发展入手,提出元代诗评家对主体意象的认识,进而指出,元好问诗歌中,有大量的主体意象的存在。这是元好问强烈的主体精神所致,或出于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达到主体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在表现自然山水的时候,就会有主体意象出现;或因为游移在儒、释、道之间,其儒者怀抱不能实现的痛苦心情所致,在表现这种人文精神的时候,就表现为主体意象。元好问山水诗的主体意象居多,是以一种含蓄蕴藉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身处初盛唐诗歌革新历程中的张九龄,继承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精神,但与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不同,他则大力标举陶渊明,成为唐代第一位真正理解、全面接受陶渊明人格精神和艺术精神的诗人。他的诗在主题、意象、结构、语言和风格上都与陶渊明诗文达到了高度相似。张九龄这种审美兴趣,极大地影响了盛唐诗人的审美追求。这样,他既弥补了陈子昂的理论缺失,又为唐诗的发展演进注入了真淳、自然的美学内涵,继陈子昂之后进一步涤荡了初唐宫廷诗风的板重雕琢,有力地推动了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人格之美、劳动之美、风骨之美几方面论述陶渊明诗歌的美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清人李重华认为,诗文的魅力“别无谬巧,取其天然”,而更重要的是文心的真淳,要有“一块生气浩然从肝腑流出。”(《诗谈杂录》)元好问在评陶渊明诗文的风格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十三首》)这说明陶渊明诗文的魅力,主要就在于能用天然清新的语言表现出自我真淳的文心。真淳指事物天然的本情本性,保持天然惰性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作者要创造出精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黄钰 《海外英语》2012,(4):188-189,194
"海枯石烂"——中西方爱情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之一,常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坚定。《摸鱼儿》作为在中国诗歌中首次出现"海枯石烂"这一意象的诗歌,其作者元好问表达了对爱情的同情与惋惜。《一朵红红的玫瑰》作为在西方的一首著名爱情诗歌,其作者罗伯特·彭斯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妙向往。该文通过对两首爱情诗歌作者的生活、写作背景阐述,分析了两首爱情诗歌中"海枯石烂"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9.
金元之际的文学家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中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特点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作了总结。的确,陶渊明写诗不在于浓艳粉黛精雕细刻地描绘万物本身,而在于通过其诗作将其坦荡磊落的心灵表现出来,以达到艺术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趣味无穷。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陶渊明的诗往往是“田家语”,平淡质朴,善用比较接近生活的语言,明白如话,平平淡淡写出来,但他的这种平淡并非是对事物的原始记录抑或是照搬照用,而是诗人对这些田园中最平常的景物和日常的生活一经描写,便注…  相似文献   

10.
元好问是金代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艺术造诣很深.造就元好问悲昂顿挫、曲折幽深、慷慨苍凉、风骨高遒、章法奇肆、细意熨贴的诗歌艺术特色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不仅是他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深刻的体验,而且还因为他对近体诗的声律拗救等诸多方面的艺术技巧的高度熟练驾驭和灵活运用,从而使他的诗篇韵味自然深远、沉挚曲折,感人甚深.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他具有的"质性自然"的追求,让他的田园诗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饱含自由随性的精神体验。陶渊明好以山、泽、鸟、松等意象入诗,皆因其性本自然,才使陶诗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使人读来如入无人之境。陶渊明朴实醇厚的个性与其诗中平实清新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他难融于官场的个性,也使陶诗在情感上更见真淳。他向往着没有阶级之分,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在诗中体现了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陶诗中的田园超逸自然,陶诗中的人物抱朴和谐,因此,陶诗呈现了物我相得的近乎完美的境界。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的造就也得益于陶诗中的自然意象,以及其骨子里任真自得的性情。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大致以熙宁九年(1076)退居金陵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陶渊明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典范而被王安石接受的,后期王安石则与陶渊明融为一体,无论在居住环境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极力追步渊明,难分主客。学陶诗、用陶文是王安石接受陶渊明的重要方面,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乃至诗歌风格等方面,王安石都对陶渊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和取用。王安石注意对“武陵源”这一意象的接受,他在“武陵源”中获得的快乐不仅仅缘于对自然的亲近,及退居后轻松的心态,也有着对现实的憧憬与假设。  相似文献   

13.
《续夷坚志》是元好问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元好问在这部小说中借用诗歌编造谶言,将谶言的政治用途转向诗学理论方面。其主张诗境要奇伟壮观、明朗开阔,绝不学李贺等人的穷愁悲泣与幽冷怪异,这是谶言功能的一大转移。除此,元好问不仅依据诗歌阐明自己以道为主、多元并宗的宗教信仰,还借助诗歌真切的语言来表达内心向往的童真与天真。这就是《续夷坚志》中诗歌的三大功能,它们共同反映了元好问以诗为专门之学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可以称为中国田园诗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及这一风格形成的原因的解析认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诗歌意象自然寻常、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诗歌意境优美淡远;其田园诗的成因主要体现在独特的个性与心境以及儒家、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意象乃诗歌艺术之要素,用何意象,如何用意象,直接决定诗歌的风格和成就。古典诗歌如此,新诗亦然。戴望舒诗歌之所以在现代诗坛占一席之地,与其长于运用古典诗歌意象,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理想加以超越,有很大关系。戴望舒诗歌既有对古典诗歌意象多样性、生活化方面的借鉴,更有对古典诗歌意象象征化的超越以及意象叠加美和意象色彩美的升华。关于戴望舒为何能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选择继承和精彩超越,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悒郁真淳"柔美诗风的源由,本文也将作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田园诗美的开创者,他不仅依照生活的原有状貌、形态、节奏去描写田园风光,而且第一次表现出个体的田园园居心态和审美心态.陶诗所描绘的优美的田园景致,为人们展现出崭新的艺术境界.朴素、自然、真淳的审美追求,使陶渊明的田园诗呈现出物我浑融的意象和平淡醇美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个性化手法展示了田园生活的心态,通过诗歌描绘的原生态田园风光给人们带来了田园诗歌的崭新的艺术境界,自然、朴素的审美追求使得充满诗情画意的陶诗在内容上呈现出质性的自然和情韵的真淳,在形式上表现出语言的古朴典雅和画面的清新别致.  相似文献   

18.
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宋词中有三种情况:直接用到陶渊明形象的本事意象、化用陶渊明诗文的话语意象和由陶渊明演生而采的文化意象,又可以分为归隐、饮酒、赏菊等三个主意象群。宋词中陶渊明意象的运用既与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有关.也与词体观念的演变有关。词人在用到陶渊明意象时,或单用,或合用,有继承,有改造,丰富了宋词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杨映泽 《甘肃教育》2007,(11S):23-23
在魏晋文坛上,陶渊明一扫玄言佛理、缺乏感情和形象的文风,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便是:质直平淡、自然蕴藉而有思致。历代评论家都以此相推许。钟嵘评陶诗为:“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苏轼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语。”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乍读陶渊明诗,颇似枯淡。久久有味。东坡晚年酷好之,谓李、杜不及也。”元好问评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苏轼又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后世多少见识高超者都反复强调了陶诗的这一美学本质.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究其内涵,就是朴实无伪的自然本性。陶渊明的复杂思想、独特个性和他的出身阶层以及当时的生活环境都促使他在人格上追求率真朴实,在诗歌创作上也形成了一种描真景、抒真情、表真意、悟真理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