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戏围棋     
孙洪 《围棋天地》2013,(8):20-20
做过代课老师的舅舅,长我10岁。文革间,他无业,我无学。初通围棋的他好为人师,教我摆上了围棋。教时无棋,竞在象棋盘上“拈”象棋子围地。几分钟下一盘,快乐得不行。围棋人称“木野狐”,喻其迷人之状。哪知偎上它一粘就是四十余年,且历久弥深,沉溺不拔。  相似文献   

2.
名与实     
《围棋天地》2014,(18):17-17
百度百科“围棋”条目开篇就说,“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维基百科的“围棋”条目则日,“围棋是一种策略性棋类”,而继续点进去,则会发现“棋”、“棋类”和“棋类游戏”被列为同意项。总之,围棋是游戏无疑。  相似文献   

3.
棋界前辈陈祖德老师曾经在讲座《围棋与东方智慧》中提到:“围棋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体,比如这个‘围’字就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围地,另一个含义是围子。这两种含义,一种是防守,一种是进攻,包括了攻守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诸如攻与防、进与退、大与小、急与缓、厚与薄等辩证思想在围棋中比比皆是。围棋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棋盘含有“天圆地方”的意思,棋子的黑白两色代表阴阳。棋诀“攻彼顾我、舍小就大、动须相应”处处体现出中庸思想。  相似文献   

4.
围棋在最近两年人有超过常规竞技类体育赛事的气势。在新华社每天的稿件采用统计上,围棋始终在前三甲之列,甚至超过了足球和篮球。围棋为什么这么“火”?人们爱围棋爱在哪里?  相似文献   

5.
老骥伏枥     
四十多年前,张毓复还是陕西陇县煤矿的技术员.矿上新分配来了一个小伙子梁经旭,小梁随身带了一副九路围棋,不过也就仅仅知道“两眼活棋”的规则。老张和小梁就试着下棋.几盘过后觉得还挺有趣.只是棋盘太小了.很不过瘾。后来张毓复到西安出差.买回一副十九路的玻璃围棋.两个人才开始在大棋盘上厮杀。一开始,矿上只有他们俩人会下.后来竟然逐渐普及发展了三四十个围棋爱好者.最后连矿上的党委书记也成了他们的棋友。  相似文献   

6.
前面说过拜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声势,托围棋文化的福分,虽然我既没有上“学前班”,也没有满七周岁,还是混进了爸爸单位附近的小学校。按说我这么个在“各个领域”腾挪、转换过的“散仙”,冷不丁进了教室是很难适应的。但是开学前几个月的围棋学习,至少让我练就了同龄孩子少有的“坐功”,所以“布局”阶段至少没出“恶手”,尽管老师很早就敏锐地发现我在课堂上不够“老实”……  相似文献   

7.
感恩之路     
我出生在大庆.4岁开始学习围棋.缘于“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刮起了“聂旋风”,我的爸爸是个围棋迷。我的启蒙老师李立君教出了十几位职业棋手.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颇为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西藏,这块围棋相对贫瘠的土地。在2004年,成了西藏围棋的分水岭。在这之前,西藏围棋几乎可以称作“净土”。在这之后,一个曾代表朝阳区参加2002年北京棋文化节和北京市运动会两获团体亚军的5段棋手差不多凭借他的一己之力改变了西藏围棋的落后面貌,他就是西藏围棋的垦荒人——尚涛。尚涛目前是拉萨市棋类协会副会长,西藏围棋冠军。  相似文献   

9.
彭宝瑞 《围棋天地》2006,(12):74-74
2006年第10期《围棋天地》上登载了张燕先生的文章《青海藏族围棋》,读之颇感兴趣。从文章的描述可知,藏族围棋与中国古代围棋有亲缘关系,“密芒”应当是研究古代围棋的活化石。因此对青海藏族围棋的发掘整理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是围棋工作者还是文化艺术研究学者、专家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黑方:曹薰铉九段 白方:赵治勋九段 曹薰铉与赵治勋可 以说是现代围棋史上的 两颗巨星。前者被韩国 人尊称为“围棋皇帝”, 曾经“统治”了韩国围棋 二十年,并亲手培养出 一个君临世界棋坛的得 意门生──李昌镐;而 后者则是日本围棋的王 者,不但曾连续三年包揽“大三冠”(棋圣、名人、本因坊),而且在本因坊战中更创下十连霸的惊人纪录。尽管近年来两人状态都有所下滑,但曹薰铉与赵治勋的碰撞,仍不愧是韩日两国最高水准的较量。 这样的对抗,两人此前已经进行过两次。一次是在二十年前,当时赵治勋刚刚在日本的“名人战”中夺冠,…  相似文献   

11.
顾晓蕊 《围棋天地》2008,(15):102-103
小美五岁,报名参加了围棋特长班,从此与围棋结缘。我爱屋及乌地“迷”上了围棋,成了名副其实的围棋妈妈。  相似文献   

12.
龙门这边(79)     
郑凌志:久有凌云志(二) 有一天,我在市中区的新建小学上象棋课,报名象棋的只有四人,甚是凋敝.旁边围棋班的同学也不是太多,仅七八人,于是象棋班和围棋班进行了互动.放学后我跟围棋班上的一个小女孩交谈起来,我问道:“学围棋学了多久了?”小女孩回答道:“六期.”刚以为这个围棋初级班的小女孩是个新生,不想都已经是老学员了,我有些惊讶.“参加过比赛没有?”“没有.”  相似文献   

13.
没有文字,黑子、白子不分“高低贵贱”,可随意往棋盘的空点上放,构成了围棋“易学”的基本条件。现在,五、六岁的小孩学围棋已很普通,小学、幼儿园上“围棋课”的也屡见不鲜,但在围棋升温的同时,这个“大潮”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孩子们该怎样学围棋?不会下围棋的家长怎样指导孩子下围棋?下面根据我多年的少儿围棋教学经验向一些年轻的家长们提出几点建议,也许有助于带孩子学好围棋。  相似文献   

14.
“琴,棋,书,画”之一的围棋,在古代还有一个颇为别致的名称,叫做“手谈”。陈毅同志“题围棋名谱精选”四言诗的前两句“纹枰对坐,从容谈兵”从形式到内容给“手谈”作了最恰当的注释。今年二月十九日“陈毅杯”老同志围棋邀请赛后,由方毅、阿沛·阿旺晋美等八位同志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棋  相似文献   

15.
新刊速览     
《围棋天地》2011,(21):104-104
《围棋世界》2010年第10期 日本棋院10月1日发行 翻开本期的《围棋世界》,两组重量级的稿件立刻引起了注意。第一组是关于第24届富士通杯比赛的报道,彩页两页,黑白页十二页。本届富士通杯全程不歇,连贯举行,直至产生冠军,以东道主的杂志,如此力度的报道似乎都嫌不足,又怎么说得上是“重量级”呢?  相似文献   

16.
常崇宜 《围棋天地》2007,(10):95-96
围棋是中华祖先智慧的结晶,传说肇始于唐尧时期,“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战国佚名《世本》)。到了汉魏时代围棋已经十分普及,成为上白宫廷,下及百姓,文武百官,三教九流的共同爱好。围棋之所以朝野流行,主要是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殊功能:其一是围棋“易学”,使之有了很强的娱乐功能。在缺乏大众文娱活动的古代,瓜田斗室都可以摆上副围棋,“纹枰对坐”,从容谈兵。其二是围棋棋艺又极深,从纯理论上讲,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计算过,围棋的变化无穷,“尽三百六十一路,大约连书万字五十二”。班固《弈旨》称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鉴其得失,古今略务”。  相似文献   

17.
花莲税务杯     
《围棋天地》2014,(16):93-93
7月21日至8月5日,上海清一围棋俱乐部一行四十余人对台北大安中学进行了交流回访,并参加8月3日的花莲税务杯台湾业余围棋公开赛。台湾的业余围棋赛事非常红火,一年竞有两百多个,特点是基本都一天结束,极个别的“漫长赛事”也就是两天,并且绝大多数都在周日。所以。经常会有几个地方同在周日办赛,让爱好者自行选择参赛的情形。  相似文献   

18.
我其实有两局棋终身难忘:一局关乎个人,一局关乎集体——往小了说,关乎北京新闻界;大了说,关乎中日新闻界围棋孰强孰弱。既然《围棋天地》征稿征的是“一局棋”,只好“舍小就大”。  相似文献   

19.
木易 《围棋天地》2014,(23):89-89
作为蜚声棋坛的中国首位“围棋博士”,写出第一篇梳理围棋文化的博士论文《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完成首个国家立项的围棋项目“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的何云波教授,又在一个新领域开创了先河——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围棋文化演讲录》。  相似文献   

20.
棋内棋外     
福建联赛如火如荼,但比赛之外,一直支持福建围棋的“艺术企业家”范总的一句话却让我思索良多:“尽管我围棋下不过你们,但是围棋带给我的却一定比你多,围棋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爱好,是一种道,围棋的棋理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几乎都能贯通,这才是围棋最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