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校辅修是我国高等教育历史进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知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颁布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中部分政策阻碍了跨校辅修,使辅修生的构成天平向校内倾斜,跨校辅修规模缩减,学生局限于本校而难以基于优势学科建构复合型知识结构,带来辅修教育质量下滑的风险;使继续开设跨校辅修的高校面临证书合法性、公平性风险,使辅修自由度受到限制,有碍于跨校辅修发挥其本真价值。本研究在上海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倾听和梳理高校在困境中的积极思考、行动及转型应对,建议教育部明确对跨校辅修的支持,建议综改司介入以协调政策矛盾,建议高校持续完善辅修制度设计、提升辅修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古芸  蔡国春 《江苏高教》2022,(11):99-104
辅修学士学位的制度设计,意在支持学有余力的本科生辅修其他本科专业,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复合型人才。辅修学士学位教育承载着学生对兴趣补偿、能力符应、学业衔接、信号传递的期待。但在既往实践中,辅修学士学位教育在选拔机制、教学管理和质量标准方面还存在规制偏差。今后辅修学士学位教育改革应建立修读指导与退出机制,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强化政策供给与制度建设。主修与辅修学位的关系问题涉及辅修学士学位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校辅修专业特点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一专业学生以本专业为主修专业,在学制年限内,跨学科选读另一个专业的若干课程,形成一种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这种再选读专业即是所谓辅修专业,而这种培养人才的修业制度亦称为主辅修制。这一制度是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出现的学科交融和渗透的趋势,满足社会对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首先谈谈辅修专业及其参加学生的特点:第一,辅修专业多为新设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大学本科教育虽在改造老专业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还缺乏力度,辅修专业则有其灵活性。由于各高校…  相似文献   

4.
主辅修制度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跨学科人才培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美国11所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主辅修制度的考察发现,主修与辅修专业设置、主修专业与开设主修专业的学术部门及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主辅修确定与完成的时间各校要求基本一致,学生选择主修与辅修数量的原则不超过三个,主辅修的课程与学分要求在学院之间、学校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学校为学生主辅修选择提供了全程的指导教师.综合来看,美国大学主辅修制体现出不以就业为目的、学生自由流动、跨学科及管理上的科学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西北职教》2005,(2):18-18
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将全面试行以学分制为主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的机制,学生可跨专业、跨学校就读,在学习一个专业的同时可辅修第二专业。  相似文献   

6.
高校视窗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从今年起,在本科生中试点推行辅修/双学位修业制度。辅修/双学位修业是指校内本科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在学制试行辅修和双学位制度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辅修专业/双学位制的发展背景,阐述了辅修专业/双学位制的基本内涵、意义及其培养方案,指出了实行辅修专业/双学位制下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选修,以提高修读率。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都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第二专业辅修班、各种类型培训班、知识讲座、兴趣小组象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兴起,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学技术长知识的同时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是,这种教师各显其能,学生各取所爱的办学方式,还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未形成制度,随意性较大。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应尽快完善制度,实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把第二课堂、各类学习班、培训班等统统纳入辅修课之列,建立必修、选修和辅修三大板块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9.
乐山师专生物系辅修教学实验基地是我校推行主辅修制,培养“一专多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一项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初中生物课教师劳、技课教师和应用型人才,增强我系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和为社会科技服务的能力。基地建立于1987年底。它的建立为师生提供了实验、实习场地,提高了学生辅修实验的动手能力。随着辅修课教改的  相似文献   

10.
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正式在国家层面教育政策文本中对辅修学位教育进行定义和定位,并设置三年过渡期。2019年9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第12条中指出:"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推行辅修专业制度。"所以,在三年的过渡期中急需试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目前辅修专业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结合"西安外国语大学"实际,立足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背景,探讨和构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路径,以期助力国家辅修专业改革的推进,为各高校顺利完成三年过渡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滁州学院学报》2016,(4):114-117
本文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员滁州学院的辅修双学位教育为例,根据该校2011—2015年期间管理学和文学三个专业辅修双学位招生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当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辅修双学位教育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辅修双学位教育各专业发展不均衡、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学生专业差异性大、辅修双学位教育的管理体系建设亟待优化,并提出推进辅修双学位教育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发布了《陕西省高等学校跨校选课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各高校开出的课程必须是本校的优质课、教学质量高的特色课和改革力度大的创新课程,确保学生受益。跨校选课课程主要是在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公共课、基础课、实践课、辅修专业系列课以及有助于学生素质提高、知识面拓宽的课程。跨校选课的课程,以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为基础,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辅修专业课程,选学课程未列入本校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可作为选修课和辅修课。同时,由拟开出学校提出课程的类型、教学大纲和学分建议,其任课教师应附上教学经历,讲课特色,由“…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主辅修制度的推行和实施,如何提高辅修课堂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多媒体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加强对学生的视听刺激量,扩大了知识的承载量,并有助于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控制,成为保障英语辅修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对对媒体教学方式的正确使用,防止过犹不及,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主辅修制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主辅修制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何桂云,徐晏主辅修专业的设置是近年来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人们对它的认识尚在逐步探索中。最近,我们对我院参加辅修学习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57份,收回有效问卷218份,回收率84.8%...  相似文献   

15.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我校从2009年开始试行主辅修制。为进一步推进主辅修制,确保辅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辅修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辅修学业。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北京大学为个案,对大学本科培养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主要教育模式的辅修/双学位教育予以总结,并对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办学目标、教学组织、译名统一、学习量、收费、学科交叉范围、证书发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普通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制度设计与完善,为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以拓展发展方向,提高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多元化要求,我国高等院校逐步向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运行机制过渡,起到主要作用的便是辅修与双学位制度的具体实施。阐述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实施意义,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实施辅修/双学位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和发展辅修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多元化要求,我国高等院校逐步向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运行机制过渡,起到主要作用的便是辅修(副修)与双学位制度的具体实施.我校在辅修与双学位制度改革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相似文献   

19.
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修、双学位教育是一种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材的重要模式.这种模式在现阶段还存在国家政策不明晰,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对辅修、双学位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培养方案不成熟,学生负担普遍过重等问题.为改进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明确政策;健全质量监控机制;有针对性地指导接受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学生;加强对辅修、双学位培养方案的研究;切实减轻主修专业的负担.  相似文献   

20.
辅修教育是我国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之一,经济管理类辅修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对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西方经济学课程和辅修专业学生特征基础之上,阐述了辅修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案例与理论教学、多媒体与板书教学、数学工具的运用、教材选择和考核方式等问题,以期促进辅修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