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如果说胡健2001年写的《中国审美之魂》,属于美学史的研究,那么,他2004年出版的《存在之光——美学引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当属于美学原理的范围。一史,一论,构成了胡健美学思考的两翼,而崇尚史论融合,综合把握美学本体的逻辑构成及其历史形态,正是胡健美学研究要追求的学术目标。显然,这一研究思路、方法,既和“以论代史”不同,又和“以史代论”相异,应当说是走在正路上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认为:(1)中国美学史不仅是哲学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而且也是审美艺术史、审美化史和审美风尚史的研究;(2)范畴和命题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3)研究中国美学史,必须以研究主体自己的思路对历史事实进行重构,以达到与现代美学的思维性沟通,从更深层次发掘中国美学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古代美学本体论系统的建立 陈望衡先生的新著《中国美学史》,以其开阔的学术与历史视野,在深层次上拓展了中国美学史的建构视域;同时以其深厚的哲学和美学根底与新颖的理论建树,在理论上深化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美学史在哲学史与诸艺理论和批评史如音乐理论史、绘画理论史、学理论批评史之间,本质上要更接近哲学史。庄、玄、禅的美学都不起源于艺术经验而是起源于更为基础的感性经验。美学史的研究和构建,应以阐明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为基本目标。古代美学具有审美优先的特点,必须依托纯粹认识论,去把握古人审美经验中人与自然之关系;宜运用连续的个案研究和中西比较方法,理清美学史上两次突破和三次综合之路径,从断片式微观研究渐进于历史线索的宏观展开;宜选准各个关学发展史段的基础本,探明其中蕴含的核心问题,以使不同的史段得以区分开来并形成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美学范畴史研究属于美学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以美学范畴的维度进行研究,可以说抓住了中国美学史的精神与精髓。范畴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而且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6.
将美学放到复杂的文化场中加以考察,这是研究的必要,但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艺术创造与审美的内在规律。以儒道互补的文化精神贯穿美学史研究,必然会产生误区:将背离艺术的教化原则混同于美学规律。在中国美学史上,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比其他任何学派都更重视艺术本体及其艺术创造规律的研究,因止已它的影响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7.
以李贽、徐渭、汤显祖、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明朝中后期启蒙美学家,勇敢地接受历史的挑战,以主体情感欲望为美学本体,标举“适世”人格模式,张扬迷颠狂放的主体审美心态,建构情有理无、奇僻荒诞的美学境界,呈现出叛逆于古典美学的审美价值取向,激荡起中国美学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美学思潮。  相似文献   

8.
胡健在所著《中国审美之魂》、《存在之光》和《审美与意象》中,对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及许多审美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富于学术价值的观点,主要包括:提示存在之光的美学构建,与民族审美之魂的对话,在与意象世界的对话中发现新意。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学"是在20世纪被建构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古代艺术资源被重新梳理,成为美学中国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开始于20世纪中叶,蓬勃于80年代,以美学通史和断代史为主要表现方式。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学通史的写作视角发生了由狭义到广义、由范畴到文化的拓展;断代美学史的研究方法也更为多元,从侧重微观审美心理结构,升华到对整体审美文化的考察,意识形态因素逐渐减弱,但对有些朝代以及少数民族美学的考察仍是盲点。  相似文献   

10.
宋词美学是文艺美学的一个部门学科。它是运用文艺关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宋词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定文学形式的美学本质、审美特征、创作艺术和审美规律的学科。二十世纪词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促使我们建构宋词美学学科体系的时机基本成熟。开展宋词美学研究。对于深化中国词学理论研究,促进文艺关学的学科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进行宋词美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综合运用历史考察、社会批评、文本分析和审美观照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以康德、叔本华哲学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美学史和文学 史,这种研究具有开创意义。王国维以“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 为中心,接受和宣扬了一系列西方美学和文学思想观点,并在中西 美学和文学思想的矛盾、碰撞中逐步走向交汇和融合。这是中国美 学和文学思想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就是以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为基础,重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阐释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享受(实现个人审美主体性),重新建构内圣外王的哲学、伦理学和美学本体论,是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对此后国内西方美学史教材的编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国内编著的西方美学史教材一直沿用叙述史的历史书写范式。这种历史书写范式在貌似客观公正的历史叙述背后隐藏着悖论,对美学教学和研究具有明显的桎梏性作用。西方美学史教材编著者应该根据史学理论的发展,从叙述史转向问题史,编写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理论反思品格的教材。  相似文献   

14.
王燚 《天中学刊》2013,(6):8-13
刘成纪是一位年富力强又著述颇丰的美学家,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在美学研究方面多有创获。他早期主要专注于艺术与生命的审美流变,对庄子美学思想以及道禅与中国诗学精神有所阐发,后又转而研究自然美的难题,提出了物象美学的概念,建构新自然美学。另外,他对中原文化及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也进行了重新审定。近年来,其研究视角转向先秦两汉美学与艺术,试图重建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文艺美学自古就存在,文艺美学是中国学术的原创性学科,介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是一门交叉学科,是文艺学和美学学科的深化、精细化。文章从研究对象、学科体系构成、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学科未来走向这几个基本要素来论证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依据。揭示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是文艺美学学科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们的横向展开就构成了文艺美学学科的现象层面,纵向结构包括对文学艺术的各种历史形态的研究,这两种结构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就构成了文艺美学的完整的学科体系构架。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文艺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这也正是其学科生长的优势之所在。文艺美学学科的提出,可以对中国传统文艺学、美学作系统的定位和理性的探讨,是中国传统文艺学、美学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美学文献建设一直处在有工作无学科的状态,建立和发展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放眼国际学术视野,解构主义掀起的文献解读策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的经验、教训应该成为我们建设该学科的外部动因。反观国内美学建设视域,美学建构的西方基础正处在动摇之中,推动我国美学建设的文、史、哲诸科都建立了专科性文献学,这就为我们建设中国美学文献学,夯实中国美学建设的本土基础提供了内在动力。站在学术发展视角,充分利用自在文献的价值,推动学术的自为,成为我们对学术自由的憧憬。  相似文献   

17.
从学科定位的基本要求出发,80年代以来兴起于中国美学、文艺学研究中的“文艺美学”的对象问题值得质疑;把文艺美学从美学和文艺学中独立出来的做法,是中国特定学术环境影响下的产物,包含着对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对象的双重误读。从中西美学史、文艺学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美学、文艺学、“文艺美学”应当三位一体地向前发展,“文艺美学”无独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崇高是西方美学中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自从美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从"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发展来看,其大体可分为神性崇高和人性崇高两个阶段。由神性崇高向人性崇高的演变,既体现了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力量的增强,也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精神意志由觉醒到膨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和谐美学的美学史研究有三个层次 ,一曰东西方美学史的分别研究 ;二曰对东西方美学史的异同比较 ,三曰提出人类审美演变的三大历史形态。美的三大历史形态理论是和谐美学在逻辑与历史统一中的自我深化。它极具理论张力 ,然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百年的中国现代美学史,建构了一个以西方话语为支配地位的美学“大厦”,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美学话语几近凋零。本从中国现代美学建立的基础以及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弱点,分析了中国美学话语失落的基本原因,希望以此探索重建中国美学话语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