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手机技术的发展,表情包的使用逐渐成为一个全民现象。90后是表情包的使用主体,所以表情包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90后群体的特色。表情包不仅是年轻人用来表达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视觉狂欢,也是90后作为草根阶层对自身话语权的另类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严肃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何能成为现象级的电视剧,这与当今的新旧媒体共同影响信息的传播是分不开的。笔者借助"5W"传播模式,揭示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的《人民的名义》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结构。结论认为,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合力不仅能设置议题而且能形成社会议题、反映社会议题,使《人民的名义》热播的同时也进一步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期待。  相似文献   

3.
李子若 《今传媒》2020,(2):16-19
近年来,表情包在互联网社会迅速发展。表情包以其直观性、低门槛、娱乐性和高容纳度在网络社会中广泛被使用,其强大的可塑性和包容性带来了很多商机。本文从表情包的发展过程、传播特征和传播功能三个方面,来对表情包这一传播现象做出讨论。研究表明,表情包成为塑造个人形象、解构主流话语以及表达意见的新载体,探析其传播规律对研究网络传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表情包的符号属性与情感表达特点出发,结合认知语境的相关知识论述了表情包影响文字解码的内在逻辑。表情包作为一种图像符号在情绪表达方面形象直观且具有冲击力,相对于具有逻辑抽象特点的文字来说往往更能抓住解码者的眼球,表情包的情绪表达以及人们对表情包的基本认知影响着交流主体认知语境假设的构建,奠定解码基调,从而影响文字文本的解码。理清这一逻辑对于理解表情包在现实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进一步理解表情包对网络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一代是制作与使用表情包的中坚力量.基于此,文章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入手,分析表情包的青年亚文化特质,从表情包的传播中窥探青年群体的思维活动与行为特征,探寻表情包在青年群体中风靡的原因,并探讨表情包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6.
得益于数字化发展和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网民借助图像抒发个体情绪的需求随之增长,表情包在网络社会引发热潮,并逐渐融入日常网络社交之中。从后现代语境来看,这种具有碎片化与多元化叙事风格的表情包,不仅是青年网民群体在热门事件中的情感和话语表达方式,更是通过符号的"拟像"与"戏仿"打破了时空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语境下人们的视觉需求与生产自觉被进一步激发,一种新的符号"表情包"兴起并开始占据网络视野,以戏谑去严肃化的方式解构严肃政治和社会命题,构建起独特的话语体系.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本文将"FB表情包大战"看作一个符号化的过程,结合符号发出者的特征,从符号意义发出与接收两个环节出发,探讨"FB表情包大战"中表情包符号意义的表达与实现.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研究离不开文本与符号.表情包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在特定情境下有特定蕴意.本文从模因理论出发,通过对表情包的传播分析,探讨网民的社会心理动机及表情包的传播影响,进而思考如何促使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梳理和分析网络文化语境下表情包传播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及传播特性,认为表情包传播有其现实根基,反映情感交流的新现象.也正因如此,简单地为表情包传播贴上否定的标签是不足取的,我们必须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一面.同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表情包传播现象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负面效应,这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思考引导表情包传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策略,尽量消解其负面效应.表情包传播的商业价值已经初现,但其具体的发展前景,还有待未来去证实.  相似文献   

10.
曾妍 《青年记者》2017,(26):101-102
表情包的定义与背景 表情包是一种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表达信息的一种图像符号,是传统网络表情的变体.图像的刺激是显著直观的,随着社交媒体繁荣发展,迎合视觉文化特征的表情包应运而生.在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用一串ASCⅡ字符“:-)”来表达微笑,随后表情包在日本受到追捧并逐步发展为“颜文字”,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及PS技术的普及,创造专属的风格独特的表情包成为了网民进行社交表达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赵斓  于承州 《东南传播》2017,(12):101-104
以图文为基本素材的表情包,是网络民意表达和情绪宣泄的一种载体,并经历了形式和意义的转变。表情包的出现和传播呈现了一个以青年群体为主,充满多元思维和狂欢快感的阵地。"符号的狂欢"并非与主流价值观对立,而是缓解着现实中阶级差异带来的压力。社交媒体为多元文化提供了滋生空间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侵权、挑战道德底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以社交媒体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背景下,表情包成为了社交空间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话语符号,大学生作为表情包文化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表情包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实现自我表达。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表情包使用情况反映出的深层次文化现象的探析,从语言文字表达、娱乐化和价值观等方面探析表情包文化的内涵,认识表情包表象下隐藏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内涵,以便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相似文献   

13.
从最初的美式ASCⅡ到现在的表情包,表情包迅速发展成为网络传播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种新的网络文化。本文梳理了表情符号的分类,从受众的角度,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了表情包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7,(3)
网络表情作为非言语符号的重要形式,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一直承担着辅助交际作用,而在"一图胜千言"的视觉传播时代,网络表情因信息含量大、传播渠道广、用户喜闻悦见等特征而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广泛运用,使用频次不断飙升。本文从非言语符号出发,分析了网络表情的发展演变,并从信息传递、情感表达、娱乐宣泄、场景搭建、隐喻认知和个性彰显等六方面探究非言语传播学视角下网络表情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8,(3):47-54
本文以符号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为视域,对表情包的符号"内爆"所致的意义错乱、刻奇主义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认为,表情包作为虚拟社会中一种新的话语和行动象征,在戏谑精神和刻奇主义的掩盖下,具有消极抵抗和自我解构的修辞意义。通过表情包这一病毒式传播的图像"武器",新生代网民建构了其特有的行动逻辑。而这种竞赛性、消解性的图像政治,也将导致符号去主体化后的自我"内爆",并塑造一种游戏的、可供消费的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6.
陈琳静 《出版广角》2017,(21):69-71
文章基于拉斯韦尔的“5W”框架,解释《人民的名义》火爆的原因,并透过《人民的名义》火爆的传播效果以及伴随该剧一同走红的各类“萌化表情包”,考察作为该剧流量担当的青年群体的话语变迁和社交媒体时代传播语境的转向.同时,审思青年群体自发的“正剧萌化”对政治传播和宣传引导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符号表情承载着使用者的情绪状态,创新网络交流方式,便利人们的交际,同时展现着个人特色与魅力,成为使用者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自我形象构建的图像符号手段之一.本文基于传播学相关理论,使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并基于表情包自身特点与发展态势,探析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使用表情包进行自我表达、互动交流从而进行自身形象构建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18.
表情包在互联网"虚拟江湖"与移动端"指尖江湖"传播互动中应运而生,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与语言模式,但表情包中的伦理问题凸显正在消解主流价值观与话语思维逻辑。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与探讨。从传播学与符号学视角对表情符号的概念进行界定及对人文关怀、意义悬置、低俗文化泛滥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法律、技术、教育宣传三方面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当前,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促使网络表情符号向用户自创表情包发展,体育表情包蓬勃兴起。按照传播阵地划分,其经历了由贴吧、论坛的单点流行阶段到微信、微博的互动式发展两个阶段。在演进过程中,体育表情包始终适应着人们表达交流的需要,呈现出时效性、草根性、互动性等传播特征,并在环境认知、价值形成与维护、社会行为示范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媒介传播效果。若要使体育表情包为体育产业带来更多附加值,进行商业化开发是必由之路。同时,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注重产权保护的意义亦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20.
宫欣 《采.写.编》2018,(2):149-150
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成为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表情包作为一种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所感知的信息载体符号,能够形象地传递用户需要表达的信息.研究符号与信息关系的符号学也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多地被广泛运用,在指导本文的社交媒体表情包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符号学意义上对表情包进行了类别建构,并从符号学理论出发分析其特征,探讨了表情包特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