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凭借一路走高的收视率迅速成为现象级大剧,获得了受众的普遍认可.出于内在需求和外在"话语奖惩"机制的诱导,受众纷纷加入观剧潮.在观看该剧过程中,受众的廉政期待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现实中产生的失望情绪得到某种心理补偿,而剧情设置和所宣扬的主题能够将人卷入其中,引发价值共鸣.受众基于追逐娱乐时尚、呼应大众审美转向的心理,自发地参与到对该剧的"二次传播"之中,助推该剧持续火爆.  相似文献   

2.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便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成为"现象级"影视作品,剧中表情包更是迅速攻占网络,成为助推这场网络狂欢的强势符号。作为传播符号的表情包实际上代表着《人民的名义》一剧,快速实现了影视剧IP表情包化,表情包在互联网病毒式传播也就代表着该剧的意义体的传播。本文旨在解读表情包在该现象级电视剧传播中的使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2017年3月底开播以来,《人民的名义》迅速掀起了一股观剧热潮,收视率一时成为双网第一。该剧的热播固然得益于其在内容生产方面的诸多"突破性"尝试,但是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台网同播、主动设置话题、传受互动等全新传播策略,也为剧目走红助力良多。通过对《人民的名义》走红的传播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中国影视业发展探寻一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弹幕视频网站及弹幕文化已随着部分影视作品、网络用语等的走红开始引起主流文化的注意,其文化产物出现在了传统主流视频网站及省级卫视的广告及节目中,并引起较广泛的传播,表现出一种弹幕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趋势。在《人民的名义》中,青年群体通过弹幕这一新兴的互联网表达方式参与到这部"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主流电视剧的观看中,本文通过对弹幕内容的分析,来探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因其自身创作特质与内容传播互动而广受热议。本文基于传播舆情的发展而将其内容传播互动部分划分为三个传播过程:电视剧内容的传达过程、电视剧相关的媒介营销过程以及受众之中的群体传播过程,并在场域视角的观照下分别进行考究,从而建立单向场域、双向场域以及多向场域三类传播结构模型,在场域结构下对《人民的名义》传播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何鹏程 《青年记者》2017,(29):72-73
近年来,我国影视剧题材同质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在各传媒影视公司都集中在武侠、玄幻、IP翻拍等内容创作时,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悄然走红.该剧由李路执导,陆毅、张丰毅、吴刚、张志坚等联袂主演,以1.2亿元的总投资完成了内容生产,剧情以反贪局局长侯亮平的反腐调查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办案人员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犯罪的故事.《人民的名义》自开播后收视率一度爆红,凭借优质的口碑、出色的演员表现以及各种衍生话题,成为2017年“新晋剧王”.  相似文献   

7.
1998年湖南卫视经济台推出电视游戏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迅速在荧屏上刮起一股“娱乐旋风”全国各地冠地“快乐、欢乐、非常、超级、大本营、总动员”等名义的娱乐节目蜂涌而至,一时间令电视人忙得不亦乐乎,令电视观众目不暇接。其实,从传播过程的最终接收者和传播效果的最终体现角度分析,娱乐节目的火爆是有其生理和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8.
严肃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何能成为现象级的电视剧,这与当今的新旧媒体共同影响信息的传播是分不开的。笔者借助"5W"传播模式,揭示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的《人民的名义》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结构。结论认为,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合力不仅能设置议题而且能形成社会议题、反映社会议题,使《人民的名义》热播的同时也进一步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期待。  相似文献   

9.
王利芹 《青年记者》2017,(32):14-15
2017年1月以来,我国网络剧的热播掀起一轮轮收视热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下简称“《三》”)、《人民的名义》(以下简称“《人》”)、《欢乐颂2》(以下简称“《欢2》”)、《楚乔传》(以下简称“《楚》”)……这些网络热播剧在丰富人们闲暇生活的同时,也传递着门第观念和阶层观念,存在严重的阶层固化传播倾向. 网络热播剧阶层固化传播倾向的表现 1.故事人设美化优势阶层角色 人物设定简称“人设”,原指动画片中对人物的多角度绘制,甚至涉及人物发型及配饰的细节绘制.延伸到电视剧中,则表现为剧本和创作者对影视剧作中人物的整体设定.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以媒体融合为特征的电视剧营销模式的发展,《人民的名义》在开播不久,就受到了热议.相关数据显示,该剧播出第一集后,就收获了全网2.41%的收视率,占市场份额7.37%,列同时段第一;播出一周后,豆瓣网评分依然高达 9 分以上.截至4月20日,CSM52城市日收视最高达5.465%,占16.97%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全网点击量也于4月17日破百亿.根据新榜采集库的数据显示,从《人民的名义》开播至4月26日,有72616篇文章涉及到关键词"人民的名义",其中包含528篇点击量超过10万的爆文.该剧从题材上讲属于反腐正剧,并不属于当下倍受热捧的穿越、玄幻剧;在演员阵容上,唯有陆毅尚能和"小鲜肉"沾边.但从收视数据和全网的监测数据看,这部电视剧却创造出了多项第一.  相似文献   

11.
韩笑尘 《青年记者》2017,(23):100-101
《人民的名义》作为2017年的“现象级”反腐剧作,从最初亮相于电视荧屏起,便取得了收视率与口碑的“双丰收”.究其根本,是因为剧作内容真实、直接地反映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过程,传达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心声,实现了对艺术创作而言举足轻重的客观真实,使整部作品在总体与细节上都很有说服力.对艺术真实的不懈追求使该剧释放出了优秀文艺作品的强大力量,实现了在全社会范围内的热播热议.  相似文献   

12.
石慧 《传媒》2019,(9):45-47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市场涌现出诸多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如《平凡的世界》《人民的名义》《大江大河》等,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收视成绩,收获了人民群众的深切认可。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主旋律电视剧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局限,在各大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掀起追剧热潮,甚至吸引了不少“90后”“00后”的年轻观众。这些作品的成功,或能为电视剧如何有效传播主流价值和文化提供可借鉴的路径,而在媒体生态剧变的今天,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和传播也面临着新的时代困局。  相似文献   

13.
边钊  尤笛  李薇  闫珺 《编辑学报》2022,(3):342-345
青年学者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是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如何调动青年学者在科技期刊出版、学术传播交流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对于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遥感学报》在同行评议、期刊出版、学术成果传播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通过多形式、多举措和青年学者进行“密切互动”,提升了本刊的学术质量以及品牌影响力,继而为我国科技期刊在激发青年学者参与热情方面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4.
出于宣传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目标和为国民革命运动造势的需要,党、团中央于上海创办了机关刊物《向导》和《中国青年》.恽代英等青年“意见领袖”把办刊理念与落实党的宣传战略相统一,紧扣时代脉搏,并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技巧等要素“把关”,靠动真情、讲真话、道真理形成刊物目标性和指向性突出的特色,通过宣传影响人们的思想,引领大批青年投身国民革命洪流中并扩大了党的声望.  相似文献   

15.
建明 《今传媒》2004,(2):37-37
古装电视剧《天下粮仓》轰动一时,意得志满的编剧、导演一干人等又聚在一起打算侍弄姐妹篇《天下大业》。据透露,该剧将沿用当前影视界“美人计”的惯用伎俩,启用一些青春靓丽、朝气蓬勃的青年演员,并将其定位为“宫廷青春偶像剧”。  相似文献   

16.
最近,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剧”的《人民的名义》引发全民追剧热潮,网络播放量早早突破10亿次.互联网上也出现了大量非法资源,不少网友声称已经看完全剧内容.记者上网搜索发现,确有多个平台已经上传了《人民的名义》全集资源.4月1 3日,湖南卫视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片方已向公安部门报案,呼吁公众共同抵制盗播盗版违法犯罪行为.(《北京青年报》,4月14日)  相似文献   

17.
余锐 《传媒》2023,(20):41-43
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展现中华典籍思想传承,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典籍里的中国》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媒体互补、联动,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石仲山的短篇小说《父亲进城》,是一篇少有人问津的作品,作者也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作家。只是自从《父亲进城》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热播以来,石仲山与《父亲进城》随之为人瞩目。《激情燃烧的岁月》自身也经历了由“沉寂”到“火爆”的历程:播映前,几乎找不到一家投资方,连张纪中这位名导刻意写就的“宣传”文字,也遭遇媒体的集体“封杀”。但情形很快改观:热播之后,该剧红遍大江南北,乃至家喻户晓。为满足观众要求,《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姐妹篇正  相似文献   

19.
魏韬 《青年记者》2017,(32):28-29
2016年9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引导年轻人远离“丧文化”侵袭》的社论文章,首次使用了“丧文化”这个概念——流行于青年人中间的“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形式.①此后,“丧文化”便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形式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本研究通过网络田野调查法观察“丧文化”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符号特征,并结合具体的“丧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和探究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丧文化”的传播过程及相关特点,给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韩剧深受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尤其是一部《来自星星的你》,引爆了国内收视狂潮.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调查问卷、焦点访谈和深度访谈法,解读以青年受众为主的纸媒如《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上海青年报》中对《来自星星的你》影视剧的报道框架,以及测量大学生群体在观看影视剧之后的行为及认知发生的改变.借此研究,以期为我国影视剧对外传播提供相关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