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不断扩大,参与实验的学校和师生也在急剧增加。总体而言,新课程的优越性已逐步在教学成果中得到了体现。但是,随着实验区的进一步扩大,教师素质出现了整体平均水平的下滑。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教师能否深人地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大实验区教师进行培训,在新课改的标准要求下,将他们培训成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浪潮正扑面而来。2003年4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已经出台,2004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也将进入实验区,高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即将在实践层面上拉开序幕。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新课程能否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关键取决于高中数学教师的素质。目前,高中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并不乐观,具体表现在教学的出发点仍以学科为本,而不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在农村实施的阻力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课改”在西北实验区的实施,大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实验区建立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但是,实验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阻力。要解决问题,排除阻力就必须进一步转变对课改的观念;保证实验区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素质。保证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省实验区逐步推进,新课程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自身素质、教师角色、教学方法上都要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改革是整个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但笔者在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历史课堂中听课发展,许多历史教师因自身素质或习惯上的惰性,或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课堂教学实验中表现发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现有在职中小学教师75000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海南作为国家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秋季已在全省范围中小学校全面铺开,能否尽快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从2003年起我省抓住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把推进新课程培训作为中小学师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求真务实,切实加大师训工作力度,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必须“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大力推进我省师训工作的改革创新和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今年新课改实验区的进一步扩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理念犹如春雨滋润着广大教师的心田。及时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关注自身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践行新课程的重要标志。而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由  相似文献   

8.
热点视线     
热点问题讨论欢迎你参加目前,新课程实验正在我省各实验区进行得如火如荼。广大一线教师正以无比的热情和无穷的干劲,围绕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倡的新课程理念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正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正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然而,新课程的实施也对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课程改革工作中将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性问题,这些问题对我…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课改实验区的一所高中,我们积极实践新课改精神,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主要做法是:一、深化新课程理念,构建新课改实验平台早在2002年,面对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改革,我校即组织广大教师以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突破口,积极研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目前,新课程实验正在我省各实验区进行得如火如荼。广大一线教师正以无比的热情和无穷的干劲,围绕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倡的新课程理念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正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正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然而,新课程的实施也对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课程改革工作中将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性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研究》杂志应新课程改革而生,为新课程改革服务。宗旨是与新课程同步,与实验区同行,与一线教师为伴。由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全国公开发行。为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研究的热情,发现并团结一批新课程改革的学者和教师,及时展示推广实验区的改革成果,《新课程研究》特举办此次有奖征文活动。征文对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各师范院校学生。征文内容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广泛推进和深入,中考改革成为每个实验区无法回避的课题。 2004年,在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中有17个地市率先尝试了中考改革。2005年,中考改革实验区扩展到全国550多个地区。在一份份来自实验区中考改革情况的报告中,我们看到各地积极探索的足迹与努力。虽然因地区差异,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也有诸多尚需完善与改进之处,但总体上各实验区都在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不同程度的突破,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本刊汇集2005年实验区中考改革情况报告, 希望能真实记载并呈现2005年实验区中考改革探索的历程,为今年即将到来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实验区的教师正努力贯彻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非实验区的教师该如何用课标中的新理念对“老教材”实施教学,以便做好与新课程接轨的准备,已经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在实验区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实验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然而,新课程的实施对实验区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一、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将成为制约新课程实验的一个瓶颈。新课程的理念一经推出,广受教师认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图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学生每一个发展的契机。令教师苦恼的是,在实际的课堂上又往…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改革是整个课程改革的重头戏。然而,笔者在课改实验区的历史课堂中听课发现,有许多历史教师因自身素质或习惯上的惰性,或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笔者在总结实验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文献,对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旨在促进课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多重切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操作者,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角色的转换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当前在课程改革实验区,不少教师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没有与新课程合拍的教育理念,没法教;没有丰富扎实的德才学识,教不了;没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进取精神,教不好。这为我们教师的角色切换,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省实验区逐步推进,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力图改革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师生交往方式的变化,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顿时交了。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新课改进入了数以千计的实验区,走向了数以万计的实验学校,走进了教室,推进了素质教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新课程中作用与形象的重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北京教育学院高中新课程干部培训的讲座中说 :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在全国进展的规划是 :2 0 0 1年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为 0 .5 %— 1%。 2 0 0 2年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为10 %— 15 %。 2 0 0 3年扩大实验范围 30 %左右。 2 0 0 4— 2 0 0 5年在全国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主要由教师亲自操作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作用与形象会有以下一些重要变化。  一、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作用和形象是创造性知识传递者新课程是指 2 1世…  相似文献   

20.
广东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级实验区之一,笔者身临其境,在组织和参与多次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和调研中,深感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关键作用。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多采用集中培训,时间短却要进行通识培训、课程标准解读、了解教科书、研讨教法和评价方式多个环节,若对培训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