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分析1961~2002年青南牧区各站气温、降水、积雪等气象资料以及北半球500hPa高度和850hPa温度资料得出:春季平均积雪量与降水呈正相关,而与气温呈负相关,若高原和中西伯利亚地区的850hPa温度距平场、高原和中西伯利亚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基本为“北高南低”型,以及高原与西太平洋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基本为“西低东高”型,或亚洲经向环流指数偏强、北非大西洋北美副热带高压北界位置偏南、亚洲区极涡面积及强度指数偏小、高原指数偏弱时,青南牧区易多雪,反之易少雪.预测方程入选的前期因子主要集中在前一年春、夏、冬季的高度场及东太平洋海温场,表明前期北半球高度场及东太平洋海温场变化对青南牧区春季积雪的预测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01年青南牧区气温、降水、积雪以及500hPa高度场和850hPa温度场资料,分析了青南牧区多雪年和少雪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若青藏高原与中亚地区850hPa温度距平场配置为“南 北-”型、高原西部与中国东部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为“- ”型,或印度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北美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偏强以及北半球南下的冷空气次数偏少时,青南牧区易多雪。反之易少雪。冬季平均积雪量与降水、气温分别呈正、反相关。平均积雪量预测方程入选的前期因子集中在春、夏季的高度场,表明前期北半球高度场变化对青南牧区冬季积雪的预测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04年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格点资料,分析了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后冬至春季(1~4月)多雪年和少雪年发生的环流特征和雪灾形成的直接原因。结果表明,若北半球极涡中心偏向西(东)半球.青藏高原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形成“西低东高(两高东低)”的距平分布型,850hPa温度距平场在青藏高原与中亚地区之间形成“北高南低(北低南高)”的分布型时,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后冬至春季容易出现多(少)雪年。研究结果还表明,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出现区域性雪灾年的几率为15.9%(7/44),而出现局部性雪灾的几率仅为9.1%(4/44)。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2008年汛期降水环流背景分析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逐日降水资料.计算2008年汛期(4~6月)降水量和洪涝指数.分析表明,汛期全省总降水量略偏少,无明显的大范围洪涝发生,呈现出南多北少、前少后多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及距平场、西北太平洋副高特征量、海温、南海季风指教及前期气候资科,对2008年汛期降水特点进行了环流背景分析及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偏弱.中纬度西风带北支锋区较为平直、位置偏北,副高偏弱、偏东、偏北是2008年汛期降水偏少的主要环流背景.汛期降水量存在着明显的周期变化.2000年以来处于少雨阶段、娜尼拉事件发生、南海季风爆发日期偏早、上年秋季降水偏少等,均是汛期降水偏少的预测强信号.  相似文献   

5.
利用44年(1971~2014年)内蒙古西部30个站点夏季降水逐月观测资料、NCEP环流及海温场逐月格点资料,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等方法对44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环流海温背景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西部夏季降水空间分布为整体一致型,时间分布存在5年~9年的周期。(2)降水偏多年,从100hPa~500hPa,极涡发展深厚,强度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东亚大槽比较深厚,槽前上升运动强烈,700hPa水汽输送充沛;降水偏少年环流特征相反。(3)内蒙古西部夏季降水异常和前期春季海温异常相关显著。夏季降水偏多年印度洋存在存"-""+"偶极子震荡,NINO2+1区海温异常偏低,为拉尼娜现象;降水偏少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统计分析了1971—2000年30年内蒙古东北部林区夏季雷暴天气日数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北半球月平均500hPa环流特征指数。分析研究夏季雷暴天气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年代际振荡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半球极涡面积与内蒙古东北部林区夏季雷暴天气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青藏高原位势高度的长周期变化与欧亚纬向环流的变化相吻合,均与内蒙古东北部林区夏季雷暴天气呈反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北半球极涡面积、青藏高原位势高度、欧亚纬向环流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内蒙古东北部林区夏季雷暴天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194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100 hPa、200hPa、500hPa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资料,依据大气环流观测事实及天气学原理,客观描述各层次大气环流的气候纬向平均状况,探究了高空纬向环流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北半球高空各层次的西风环流具有空间整体性和时间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年-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中国西北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开始最迟的地方在陇南-陕南,平均出现在11月上旬,其次是南疆盆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初霜冻开始最早的地方在青海高原,一般开始在8月下旬,其余的地方初霜冻开始在9月中下旬-10月上旬.初霜冻开始期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北疆、高原北部和南部;②西北地区初霜冻平均以1.8d/10a的速率推迟,1986年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近49a来初霜冻有显著的2~3a周期;③西北地区有85%的站点以(2~4)d/10a的速率推迟,通过各年代际的变化来看,1980年代以来有50%以上的站偏迟,特别是近10a,有接近90%的站偏迟;④从环流特征量分析,影响西北地区初霜冻的环流特征量主要有副高正相关和极涡负相关;10月500 hPa高度场合成分析表明,初霜冻偏迟年,东亚大槽浅,西太副高偏西偏强,亚洲中北部盛行纬向环流,中国西北区处于新疆脊控制之下,不利于出现降温天气;初霜冻偏早年,乌山脊强,东亚槽深,西太副高偏东偏弱,亚洲中北部盛行径向环流,西北地区上空不断有来自鸟山脊前的冷空气,易形成强降温天气.  相似文献   

9.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1951年—2013年黄河流域逐月降水、气温资料以及美国海洋大气局的500 hPa高度场、850 hPa风场、海平面气压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黄河流域1951年—2013年发生干旱的时空特征以及黄河流域干旱的夏季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951年—2013年黄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冬季月尺度SPEI指数表征旱涝效果不佳,黄河流域春秋易发生干旱,夏季干旱时间变化明显,黄河流域发生极端干旱以及中等以上干旱的频次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黄河流域少雨年500 hPa高度场上,我国北部中纬度长波脊偏强,东亚大槽较深,乌拉尔山脊西移,西太平洋副高偏弱;850 hPa风场上,东亚夏季风风速显著减小,在中高纬度,纬向环流明显,经向环流较弱;在海平面气压场上,蒙古低压的强度减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印度低压偏弱。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上中游地区盛夏旱涝变化及其环流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权  陈少勇  李艳  马敏劲 《资源科学》2012,34(11):2189-2196
利用黄河上中游地区45个气象站1961年-2011年逐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其盛夏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①该区盛夏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1960年代初、1970年代中后期、1990年代为偏涝期,其它时期为偏旱期;②该区盛夏降水的前3种空间分布模态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反向型、东西反向型。根据REOF进一步将该区盛夏降水异常细分为高原东部区、渭河上游区、河套北部区、渭河下游区和黄河源区,各区降水趋势及周期变化存在明显差异;③该区盛夏旱涝变化与500hPa高度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低槽、鄂霍次克海高压、中高纬环流形势及100hPa高度场上南亚高压强度和东伸脊点位置密切相关。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与南亚高压东伸脊点偏东可能是导致黄河上中游区盛夏偏旱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500hPa高度场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江勇  林纾  万莉莉 《资源科学》2009,31(10):1749-1754
利用西北地区119个气象站1961年~2005年秋季降水资料,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用相关分析和典型年份的对比,探讨了500hPa高度距平场对西北秋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最少的是青海的冷湖气象站为0.9mm,最多的是陕西的石泉气象站为270.0mm,降水中心有三个,一个在陕西省的东南部,另一个在青海的高原地区,第三个在新疆西北部的昭苏.秋季北半球500hPa高度场与西北地区秋季区域平均降水相关系数显著的有三个区域,一个在欧洲到亚洲的西南部为负相关,另一个在非洲为正相关,第三个在北太平洋为正相关.典型多雨年西太平洋为正距平中心,西西伯利亚平原到西北为一致的负距平,典型少雨年则相反.多雨年份持续维持深厚的低槽,少雨年份持续维持宽广的高脊.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浙江省夏秋季干旱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燕军 《科技通报》2005,21(3):257-261
为了探索2003年夏秋季(6~10月)浙江省严重干旱形成的气候原因,用切比雪夫多项式展开500hPa高度场格点资料作环流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夏秋季环流形势不利于形成大范围降水,江南受稳定的副高控制,异常高温是发生严重干旱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环流形成的原因表明,2003年春季4 ̄5月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季节性波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宏芳  高红燕  杨新  潘留杰 《资源科学》2014,36(9):1852-1859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的CCSM4模式对东亚夏季不同要素场的气候态和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与第三阶段的CCSM3模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CCSM3和CCSM4均能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850hPa风场、500hPa高度场气候态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来说,CCSM4对各要素的模拟效果更好;2虽然模式对东亚地区不同要素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整体偏弱,但相对来说,CCSM4的模拟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模式对副高、印度热低压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CCSM3对副高面积指数,印度热低压及印度热低压槽指数的模拟效果反而表现的更好。对于三种典型的东亚夏季风指数,虽然CCSM4的模拟能力较CCSM3有一定的提高,但也均不能模拟出东亚夏季风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空场、地面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10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一次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500 hPa的阶梯槽及冷平流、925 hPa暖湿舌的存在是形成该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底层辐合场为大气运动提供抬升作用:露点锋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原因;IC、K指数分布说明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典型的不稳定层结.  相似文献   

15.
钟元  吴钟浚  张珊瑛  李泓 《科技通报》2000,16(4):252-259
对浙江省旱年与涝年的500hPa环流场,太平洋海温场,环流特征量,El Nino和天文特征等环境场进行了合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环境场的显著差异是导致旱涝的基本原因。应用高相关月份的环境场导出集合因子、EOF,车贝雪夫多项式正交展开典型场和环流特征量等预报因子。应用不同类别的预报因子和逐步回归分析,构造了浙江省春夏期降水的分类预报模式及其综合集成预报。预报试验证明:预报模式对浙江省春夏期降水具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高度、温度、风场资料及Micaps实况降水、积雪资料,对2010年2月13~14日浙北地区出现的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西南气流的加强及北部冷空气的渗透导致的冷暖空气交汇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发展东移的低涡与地面倒槽的北上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流层中低层逆温层的出现,为暴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云顶亮温和雷达回波的分布则反映了降雪区的移动。等熵位涡分析表明,降水区域集中在高低位涡区域的交界处。随着位涡高低中心的东移,降水区相应东移,当高位涡区一旦加强南压,降水将趋于减弱直至结束。  相似文献   

17.
基于Z指数的辽宁省气象干旱时空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永强  路璐  张兰霞  杨春祥  苏阳 《资源科学》2012,34(8):1518-1525
利用辽宁省21个气象站点1958年-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Z指数方法计算单站旱涝指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域旱涝等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辽宁省近51年年际和春季气象干旱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年际变化中,辽宁省旱涝交替发生,易发生连续性气象干旱,年际旱涝存在9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各个分区中辽西北地区干旱频次最大,辽南地区干旱频次最小;春季干旱变化与年际变化相似,春季旱涝存在3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各分区中辽西北与辽中地区春旱频次最大,而辽南地区春旱频次最小。空间上,年际干旱分布特征较集中,地域分布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其中重旱易发区为辽北和辽南,大旱易发区为辽西南部,偏旱易发区较分散;春旱分布特征较分散,其中重旱易发区为辽西北部,大旱易发区为辽北和辽南部分地区,而偏旱易发区较多且分散。研究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可为辽宁省相关部门制定抗旱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积雪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不仅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产物,也会对全球和区域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文章通过多种遥感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并探讨其水文与气候效应。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积雪主要分布在山区,其中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积雪最丰富,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在120天以上,年平均雪深超过10 cm;高原腹地平坦地区及柴达木盆地积雪属于瞬时积雪,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小于15天,年平均雪深小于1 cm。(2)1980—2018年,青藏高原积雪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00年以后,积雪覆盖日数和雪深明显下降。(3)高原内积雪较多的山脉地区可以产生较大的积雪辐射强迫,最大可超过15 W m~(-2),其反照率反馈机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4)青藏高原是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积雪融水是春季土壤水分和河川径流的重要补给。(5)受天气过程产生的雪灾频次有所增强,建立早期预警和防护措施是减少牧区雪灾损失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河南省农业旱灾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竟竟 《资源科学》2012,34(2):280-286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战略之一,而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种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旱灾是河南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对河南省自1971年以来的旱灾危害从致灾和承灾两个层面进行评估,从而给出不同程度旱灾发生的可能性,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战略地位的提升及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承灾层面来看,受灾风险等级远高于成灾风险等级;受(成)灾面积指数一般不超过50%和30%,该受(成)灾面积指数下的风险概率值分别达到0.001和0.0006;受(成)灾风险概率小于3年一遇的面积指数分别为25%和10%;5%、10%、15%、20%成灾面积指数下的风险估计值分别为0.76、0.39、0.16和0.10,即分别为1.3年、2.6年、6.1年和9.8年一遇;从致灾层面来看,偏旱的估计值为0.110,即约9年一遇,在此等级下,分别对应受(成)灾面积指数为35%和20%。评估结果与河南省农业气象旱灾发生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表明应用此模型对信息量不足的自然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估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开都河流域积雪特征变化及其与径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MOD10A2遥感影像提取开都河流域2000年-2010年积雪覆盖数据,结合水文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开都河流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子-积雪面积-径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积雪面积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体现在年内和年际的变化。年内积雪变化较大,冬季积雪面积达到最大,夏季面积最小。近11a来积雪面积年际变化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其中夏季和冬季下降趋势较明显,春季和秋季的变化趋势不明显。通过研究区积雪面积与气候资料的相关性表明,冬春季气温与流域积雪面积相关性最大,夏季最小;而降水在冬季和积雪面积的相关性最大。对径流和基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表明积雪面积对春季径流和基流影响最大,在夏季的影响最小。气温与径流和基流的相关性在春秋季最大,降水量在夏季与径流和基流最相关。由此可见,气温在影响流域积雪面积变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气温和积雪面积在春秋季对径流和基流的影响最大,夏季降水对径流和基流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