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几年,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的回归是动画电影业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长安三万里》上映后,立即引发了“破圈”效应,不但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还开创了历史文化人物在国漫领域的历史叙事新模式,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案例。本论文试图把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放在中国动画电影史的长河中,分析其再次回归的主要原因、改编特征,剖析近年来动画大电影的影像叙事方式和营销传播逻辑,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策略的角度,解读《长安三万里》如何主动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协同,寻找到政治、市场与艺术的平衡关系,以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规律和脉络。  相似文献   

2.
向志敏 《今传媒》2024,(2):63-66
母题是文学电影叙事的动力因素,是整个叙事结构的潜在构成要素。神话母题是神话学中常见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共同主题或元素。国产动画电影中两个常见的神话母题“人蛇恋”与“英雄之旅”,集中体现于2019年的《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运用“神话母题”讲好国产动画电影故事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神话母题在动画电影叙事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3.
杨晓雯  刘双跃 《传媒》2023,(10):90-93
“讲好中国故事”从提出至今,已逾十年,相关研究成果颇多。本文研究了文化生态学的整体性和多元性观点对“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生态隔阂的弥合作用,探索了其历史积淀性和动态性观点与“讲好中国故事”叙事路径的内在联系。在此理论基础上剖析中国故事的叙事要素生态位,并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视角,构筑中国故事的叙事文化生态系统。根据该系统模型,对本体叙事生态位和客体叙事生态位进行生态化构建,以此形成“讲好中国故事”的整体叙事形态:多元—动态形态,以此助力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4.
如何通过纪录片建构、展现世界遗产如今的生命与活力,呈现多维视角的艺术观照与艺术真实,从而讲好有关世界遗产的“中国故事”是当下世界遗产题材纪录片创作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纪录片《瑰宝-文化自然遗产在福建》《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福建篇为例,简要分析这类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和叙事技巧,关注其宏大叙事中的“微观照”,探索同类题材纪录片创作切入点的选取问题。  相似文献   

5.
夏颖  刘梦娇 《视听》2023,(4):70-73
美术类文化节目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将视觉、听觉、想象艺术与美术融合,形成多元审美形态;运用三维动态手法、物体多视角呈现,构造美术“在场”,为观众打造沉浸式审美状态;通过空间的叠加、并置两种形式,形成多维的、虚拟与纪实交融的审美空间。在价值建构上,美术类文化节目借助文化符号,弘扬优秀文化;展示美学艺术,提高审美素养;坚持讲好故事,发扬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6.
张晓嫣 《传媒》2023,(16):47-49
地理纪录片在讲好中国故事上拥有独特优势,空间立体性、视觉奇观性、延展式叙事结构和微观宏观相结合,有利于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地理纪录片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新思想,紧扣时代脉搏,精选题材展开叙述;搭建新视角,调度多种视听手法,触发观众共情与共鸣;确立新聚焦,将中国独一无二的特色突显出来,发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地理纪录片要记录当下时代、提升作品内涵,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等势力的抬头,深刻影响了当下国际秩序的新构建和国际话语权力的新定位。在此严峻的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我国重要的时代命题。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互动影视因其赛博文本属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回溯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互动影视与讲好中国故事命题相互融合,阐述了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基于此,二者的融合将会突破过去中国故事讲述的陈旧规制,以跨媒介叙事、多元化叙事、强交互叙事和仪式化叙事策略,树立中国叙事的新兴范式,为助力“文化出海”、展现“大国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等时代任务赋能,促进共商共建共享国际合作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新宏 《当代传播》2008,(3):106-108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之初,呈现出纪实风格、内容题材、叙事手法的多元化形态,审美价值也表现出平民化、娱乐化、个性化的趋势。本文对纪录片创作风格所做的梳理及审美价值的思考,是为了使纪录片创作更加趋于理性和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电视纪录片创作风格与审美价值的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之初,呈现出纪实风格、内容题材、叙事手法的多元化形态,审美价值也表现出平民化、娱乐化、个性化的趋势.本文对纪录片创作风格所做的梳理及审美价值的思考,是为了使纪录片创作更加趋于理性和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本质上要求讲好“属于世界的中国故事”,实现文明互鉴。基于互嵌混融视角,研究中国故事实现文化传播破壁的可行出路,即挖掘“人类故事母题”的题材串联人类共通性,用“互文拼贴”的符号嵌合接口消解文化障碍,以视觉影像为主要载体跨越文化鸿沟,并坚持“个人优先”的“个体叙事”打破国际舆论壁垒等。这一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地异质文化互嵌混融、共生互鉴的文化传播通道,有助于提高中国故事全球传播的“多元文化适应力”,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叙事是讲好乡村振兴故事的核心,其通过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叙事手法的相互交织,刻画塑造了新基层农村干部形象与新农民形象,深刻展现了城市现代意识与乡村传统意识的逐步融合,彰显了人民美学与乡村美学叙事创作理念。同时,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播出推动了中国乡村文化的繁荣,推进了中国乡村的文化自信自强,提升了中国乡村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了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和中国理念的全球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视剧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固守根基并增强自身影响力与感召力的重要艺术载体,以多种审美方式与艺术姿态持续书写着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寓言:在对古代历史题材的拣选抉择与价值重构中刻画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伟大历史心性,在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全面捕捉与凝想中不断追述新中国历史的起源神话,在对现实题材的叙事建构与乐观演绎中缔造世俗经典,从而体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述与镜像表征。  相似文献   

13.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事关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权争夺。基于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手新民晚报社制作的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三个层面分析“他者”视角下讲述中国故事的策略运用,进而阐述“他者叙事”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的独特价值。同时,对“自我陈述”与“他者叙事”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要把坚持“自我”立场与正视“他者”角色结合起来,共同形塑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作为展现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的重要文本,冬奥题材纪录片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发挥着重要叙事作用。本文以央视精品系列纪录片《大约在冬季》为分析案例,就主题立意、叙事创作、视听表达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论述,以期为同类题材纪录片探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本文聚焦数字时代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叙事体系建构,这既是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迫切要求。在整合传统叙事和数字叙事前沿理论基础上,阐明数字时代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叙事体系建构的五个层次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6.
林斌 《采.写.编》2021,(10):144-145
无论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还是现实题材纪录片,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讲故事,但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故事、讲给谁听,这里面却大有学问.本文认为,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审美表征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纪实美方面,通过反映现实生活来表达时代主题.作为城市电视媒体,要积极利用纪录片这个有效载体讲好现实生活中的精彩故事,路径应该是在寻找社会热点内容、采用线性叙事结构的基础上,丰富视听传播符号.  相似文献   

17.
王立斌 《视听》2023,(9):42-45
电影《满江红》融合了喜剧、悬疑、古装等多种类型元素,将单一喜剧类型进行“亚类型”变奏,在迎合观众审美趣味的基础上拓宽了电影的叙事元素,从而使得电影艺术的表达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并且,《满江红》还采用文化叙事的策略,其中民俗意象的运用既扩展了电影叙事元素,又使得影片具有了民族性的风格特征,进而使电影以诗意化的表现方式将文本中“家国同构”下的东方情怀进行抒发与升华,以此来实现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电影的商业性、民族性与人文性的多重建构。  相似文献   

18.
当下,城市广电积极“走出去”,致力于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传播,正逐渐成为国际传播的生力军。从讲好“城市故事”到讲好“中国故事”,城市广电面临全新的挑战。“共情叙事”充分发挥城市广电的资源优势,用小视角、平民化的讲述方式,以情感的沟通、理性的说服、价值的认同为信息符号,激发海外受众的共鸣,是城市广电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一个创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类型,也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形式,如何进行叙事,如何运用好叙事,很值得我们去探究.作为一种将“真实”与“虚拟”相融合、混合交叉多种节目类型的电视节目形态,真人秀的叙事形式自然是将各种类型的叙事方式融合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手法——“现场追述”.  相似文献   

20.
浙江卫视的《还有诗和远方·非遗篇》作为地方性实践,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参考样本。结合“气韵生动”的美学视域,本文从五种电视要素的角度探索了其审美倾向和呈现路径:用镜头语言造“虚实相生”之境;用叙事脚本书“情景交融”之意;用背景音乐随“动静合一”之心;用风格化主持成“以理节情”之趣;用宣发策略应“和光同尘”之形。继而为后之来者总结了三条启示:由娱乐转向文化,塑造诗意性审美;由宏观转向微观,重构叙事之策略;由舶来转向原创,深挖本土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