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博物馆陈列展览可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两个部分。针对博物馆临时展览,从临时展览的选题策略、到临时展览的实践尝试,以苏州博物馆临时展览框架为例,详细解读了系列化临时展览对于提升博物馆影响力、促进博物馆学术研究和培养博物馆策展团队的优势,同时也分析了系列化展览应避免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正>2024年1月17日,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京举办“提升策展品质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丛书(以下简称《策展笔记》)座谈会”。会议邀请来自全国十余家文博单位和研究机构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作者代表围绕《策展笔记》创作阅读心得分享、丛书价值发掘阐释、博物馆公益出版项目发展建议、博物馆行业出版物助力大众文化倡导等议题进行了跨学科、多维度的研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3.
<正>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博物馆扮演着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守护者、传承者与传播者的重要角色。作为博物馆教育与传播的核心媒介,陈列展览成为博物馆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工作。好的陈列展览离不开好的策展工作。策展是构建陈列展览的过程,是通过逻辑和观念的表达,阐释文物藏品的多元价值,构建公众与遗产之间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4.
展览策划作为博物馆的"主营业务"之一,它所对应的策展制度创新,是博物馆行业发展、博物馆陈列展览技术进步与博物馆人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广东省博物馆竞争性选拔展览项目主持人制度的观察,并将之与传统的博物馆策展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建立新型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的目标,对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策展是在有限的空间形态中将展品按照一定的脉络展示,以视觉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沟通与交流,需要跨部门、跨学科地整合与协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策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展览品质的优劣。策展人依据博物馆主题立意,通过释展梳理展览的结构以及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由设计师以视觉呈现的方式进行陈列设计的表现,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本文通过三个机器人专题展览诠释其策展的主题立意、叙事结构和陈列设计的相互关系,分析同一主题下的展览采用的不同阐述方式与设计形式,从而提出“纲、目、形”策展三部曲作为一种可探寻的思路与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陈列展览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是,目前也还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单调,不能及时反映经济基础,改革开放浪潮中呈现出的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反映社会,满足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博物馆学科理论研究方面,特别是陈列展览学科的研究,存在着一种滞后现象,亟须增强陈列展览意识,向陈列展览博物馆活力,向陈列展览要社会效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以博物馆网上展览、网上文物数据库、网上直播导览、网上教育课程等为代表的在线文化服务内容资源,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从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推动文化资源开放和知识共享,始终是博物馆的价值追求。综观世界博物馆发展潮流,面向公众开放数字文化资源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博物馆收藏保护的各类藏品、资料数据和服务于博物馆展示交流的陈列展览与教育活动数据是最受社会关注,也是大数据时代博物馆文化资源开放的主要内容,需要一套完善的服务机制保障其持续运营。博物馆数字文化资源开放是一项可以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人群共享博物馆文化的数字时代全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艾晶  李晨 《中国博物馆》2012,(2):112-116
为了加强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学科建设,促进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3月,本刊编辑部委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艾晶和编辑李晨,拜访了我国博物馆陈列艺术著名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周士琦先生。周先生1951年毕业于原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1955年就从事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曾参与中国革命史陈列、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展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科学技术成果展等大型展览设计,1984年担任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励,1998、1999、2009、2011年先后担任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的评委,2009年被国家发改委特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的艺术顾问。作者是周先生的门生,此次拜访,向周先生了解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学科的发展情况,同时就当前博物馆陈列行业的一些热点问题,与周先生进行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瑶 《档案与建设》2016,(12):75-78
展览陈列是博物馆职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各地博物馆对展览陈列工作越来越重视.无论是国家级、省级的大型博物馆,还是市、县、区级的中小型博物馆,每年都会策划举办各种题材丰富、立意鲜明的展览.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通常采用“物以类聚”的文物分类方法,根据质地将文物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分类保护。文物专题展览是综合类及历史类博物馆的重要展览类型之一,与基本陈列不同,更多地从艺术、题材、文化、流传等方面展现某类文物的内在演进逻辑,且更注重视觉表达。在策展过程中,策展人员要充分分析本馆展览定位、馆藏优势、目标观众等,以避免出现“千展一面”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1.
文章系统介绍了博物馆陈列展览引入数字媒体技术的背景,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并深入探讨了数字化藏品与实物藏品的关系,博物馆数字媒体展示与实物展示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媒介效果,最后指出了当前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一技术应用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新冠感染的发生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云展览”逐渐成为博物馆运营中的常规项目。按照设展、策展、观展的流程顺序拆分,博物馆“云展览”可被解构为现实展品在“云”上的数字延展、策“展”时空间及内容结合的景观营造、游客在“览”展过程中的对话式参与三个部分。未来,博物馆在“云展览”中应跨越时空、虚实和传受之界,运用自身的“云展厅”优势,构建起沉浸式“云景观”,从而在传受双方间实现“云对话”。  相似文献   

13.
陈列展览在博物馆工作中居于中心环节的地位。陈列展览既是博物馆科学研究的成果体现,又是博物馆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可以说,陈列展览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博物馆赖以存在的基本要素。建国以来,我国博物馆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对文物、史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举办了大量的陈列展  相似文献   

14.
李倩倩 《中国博物馆》2023,(6):39-44+127
试从知识生产与信息转译的角度,探讨遗址博物馆数字展示技术研究的维度与可能,提出将数字媒介视为遗址博物馆展览信息阐释媒介,纳入展览内容设计与文本编撰范畴。同时,提出应重视数字人文的解释力与整合力。数字展示媒介的本质问题并非形式问题,而是内容层面的问题。难点在于如何结合遗产核心价值、文物文化内涵与观众认知特点进行技术与内容的匹配与研发。包括发掘方在内的研究者、博物馆策展方与数字技术团队的协同参与,对构建遗址博物馆数字化阐释体系有关键作用。未来评估遗址博物馆数字展示技术,应结合互动、沉浸、虚拟仿真等技术形式,来判断其信息供给的内核与实际效能。  相似文献   

15.
民俗展览已经成力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个重要门类,如何做好民俗展览,是博物馆陈列工作者近年来经常遇到的一个课题。本文拟以首都博物馆“老北京民俗展”为例,谈谈新首博民俗展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6.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2016年中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景观的唯一项目。为了助力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策划并推出了"百里岩画骆越神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陈列"展。展览既是申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景观与博物馆展示相结合并体现壮族民俗历史文化的主题展览,填补了国内博物馆没有大型岩画专题陈列的空白。它的陈列思路和展示方法是基本成功的,也得到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的认可,分析、解读花山展的成与败,可以为相似的展览提供宝贵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关于精品陈列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1997年全国文物系统“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在北京揭晓,关于精品陈列的话题再次在文博界引起广泛关注,探讨、研究精品陈列成为近一时期博物馆学领域的主流时尚。尽管各种讨论见仁见智,但却表明人们对于代表博物馆建设综合水平之一的陈列展览工作有了足够的重视,这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博物馆界出现的可喜现象,是博物馆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重要标志。精品陈列这一提法源于1997年初的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张文彬局长在会上提出要在全国文博系统组织实施“精品工程”,并进行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的评比,其后有关人…  相似文献   

18.
谈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展览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十分显著的文化性、群众性和标志性。在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是以实物标本为基础通过陈列展览对人民群众进行形象直观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传播历史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必须重视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通过陈列展览来实现的,如何做好陈列展览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这方面谈点看法,望同仁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元宇宙、Web3.0、区块链等技术的兴起带动了国内文博数字藏品市场的持续升温,推动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跃迁升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入新力量。文博数字藏品是历史、科技、文化、经济四位一体加乘赋值的博物馆虚拟文化创意作品IP的数字资产凭证与新模式新业态,其IP赋能价值的发行逻辑实现了实物资产、数字资产与产业价值的深度绑定。当前,文博数字藏品在知识产权、资产属性、市场模式、平台技术等层面存在风险,亟须立足边发展边治理的前瞻性思维,推动文博数字藏品善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文博数字藏品行业共创、共享、共建、共治提供新思路:既要以优质的IP创意内容为核心,积极利用区块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为用户打造文博藏品数字资产的高参与式、强体验化场景;也要平衡好技术与文化融合的尺度,坚守文博数字藏品精神价值体系的初衷,加强对行业失范行为的政策引导与法律监管,打造守正创新、清朗安全的文博数字藏品行业生态。  相似文献   

20.
自2013年起,苏州博物馆尝试以项目组的运作模式统筹大型展览,将展览与教育资源整合,通过策划与展览相关的教育活动,吸引青少年进一步走进博物馆。这些与展览内容密切相关的传输式、体验式、互动式教育活动,不仅让青少年更易了解策展团队的主旨,了解展览的内容,通过教育活动中青少年的反馈,策展团队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展览的观展效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展览与教育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