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金萍 《辽宁教育》2023,(20):49-51
为了保障残疾儿童的教育权,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特殊教育“零拒绝”,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对辖区内各种原因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努力探索送教上门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霍邱县特殊教育学校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教师深入学龄残疾儿童家庭开展"送教上门"活动,为霍邱县重度残疾的特殊儿童送去特殊的关爱和教育。本学期以来,霍邱特教学校将"送教上门"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制订实施方案,明确每位教师每学期送教上门的对象,每月送教上门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汇》2014,(19):13-13
近日,霍邱县特殊教育学校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教师深入学龄残疾儿童家庭开展“送教上门”活动,为霍邱县重度残疾的特殊儿童送去特殊的关爱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送教上门,是针对不能坚持到学校接受教育、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的义务教育阶段6-14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的一种教育安置方式。山东省临朐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切入点,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实际需要,开展送教上门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学定教”“以需定教”的精准送教模式。  相似文献   

5.
送教上门是我国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文章作者以长沙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介绍了"三步"准备、"四个流程"实施、"五有"管理的送教上门、"三四五"工作模式,并认为,送教上门工作需提高家庭的配合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多方合作,才能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我国残疾儿童教育过程公平,针对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作者建议通过提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增强特殊学校的办学特色;健全残疾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残疾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保障体系;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师资质量等具体措施,建立健全适合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是指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到校接受正常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上门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重度残疾儿童实施送教上门是学生受到人文关怀和教育公平化的体现。但是,特殊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活动必须得到家长的许可,定期入户帮教,实施免费教学,通过送教上门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让更多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前提。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日益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为更多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逐渐增加,为更多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不断提高的入学率和就学率标志着残疾儿童教育公平进程不断加快;特殊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为更多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师资源。  相似文献   

9.
《现代特殊教育》2016,(3):60-60
本刊讯2月19日,2016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作重要讲话,提出“着力增强特殊教育公益服务能力”,“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
  一是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全覆盖。建设特殊教育学籍管理系统,做到应入、能入者尽入学,重度与多重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一人一案,全覆盖、零拒绝。二是将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今年江苏省每所特殊教育学校均要开设学前班,每个省辖市都要设置一定规模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三是完善随班就读管理机制。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随班就读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设资源教室,把随班就读工作的重心放在支持保障体系的探索建立上。支持两个国家级特殊教育实验区研究工作。四是实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贯彻教育部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启动实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对现有课程进行生活化、综合化、校本化改造,全面尝试个别化教育。支持医教结合项目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为调查西南地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的基本情况,采用问卷法从政策保障、社区参与、校本支持和家长参与4个维度对西南地区284位送教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校本支持得分最高,其余依次是政策保障、家长参与、社区参与;送教上门工作的各维度在送教教师的性别、平均送教路程、送教频率上均无显著差异,但在送教教师年龄、受教育程度、特殊教育教学年资、送教经验、地区等方面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基于此,可采用赋权增能、校本支持、社区联动、政策支持等措施提升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送教上门是《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的一项惠民工程。论文以扬州江都区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残疾儿童和实施送教上门工作的教师为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方法,从送教对象、送教教师、送教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区县落实送教工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残疾儿童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就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教学改革、残疾文化和全纳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从而为特殊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一、特殊教育要遵循残疾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残疾儿童少年需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应"以残疾儿童少年为本",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由此设定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都必须适合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必须从特殊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和配置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研究》2009,(11):74-74
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每个区县都将拥有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目前,北京市共有特教学校24所,在校生3704名。有5644名残疾学生在1109所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完整特殊教育体系。据介绍,北京的特殊教育入学率始终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而且自2001年秋季起,拥有北京市户籍、在公办特教学校就读的残疾中小学生不仅已实现免费特殊教育,而且获得了生活和助学补助。  相似文献   

15.
涂鑫淼 《湖南教育》2014,(10):19-19
又是一个山花烂漫的星期天。华容县东山镇石家港村,年仅6岁、患有智力和肢体综合残疾的石添凤早早坐在家门口,焦急地望着村口,她在等一个人,一个为她进行康复训练、教她生活自理的人。两年来,每到周末,这个人风雨无阻,带着书籍、文具按时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她的足迹不仅烙在了校园内,更是印在了通向残疾儿童家庭的乡间小路上。她就是湖南省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华容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郭燕。1981年,郭燕出生于北景港镇普通的农村家庭,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研究》2009,(7):86-86
近年来,青岛市特殊教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构建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体系,取得显著成效。残疾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水平明显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得到较快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与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得到加强。目前,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3所,其中,省级规范化学校3所,市级规范化学校6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188人。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924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8%。并培养出姜馨田、吴春苗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7.
送教上门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安置形式,对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推动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西南5省48所义务教育学校注册登记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522名残疾儿童少年的家长,结果发现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现状不容乐观,还面临诸多困境:送教服务的频率与时长不足;送教服务的内容适配性低;家长对送教的认知度低、参与度低;家长过度依赖送教,主动学习的意愿低;送教服务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家长对送教效果的评价两极分化。为此,应建立需求导向式的送教服务体系,实施效能导向式的送教管理方法,组建复合型的优质送教队伍,培养积极参与型家长,协同促进送教工作的落实与质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稳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要在全面提高残疾儿童素质的基础上,为残疾儿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这是特殊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教育局和市残疾人联合会日前拟定《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要求》,为因各类残疾无法正常入学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15周岁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送教上门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对距离较近的残疾儿童少年,每学年送教上门不少于90课时,尽量保证每周送教一次。  相似文献   

20.
谈特殊教育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稳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要在全面提高残疾儿童素质的基础上,为残疾儿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这是特殊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