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试图总结体现正统文化的正史,和体现市民文化的历史小说在历史观方面的关系,扼要分析了它们共同内涵循环论与“龙种”信仰、“命”与“革命”所构成的历史观在内容上的同一性,及其实践品格,并认为众多的古代历史小说在整体特性即在于表现了这种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信"     
蓝南 《教育艺术》2001,(4):38-39
翻译讲究一个“信”字 ,这是严复替我们大家说的一句话。如果某某出来说 :“翻译不要‘信’” ,大家一定奇怪 ,觉得好像不是人话。人言为信 ,不信就不是人话了。所以说“信” ,似乎是翻译的定则 ,动不了 ,没有人反对。即使严复“先”说了这个信字 ,也不算是一家之言 ,他是替我们大家说的。但是信似乎不容易做到 ,信是要打折扣的。比如把严复的这个“信”译成英语 ,字典上就有Letter、believe、believable、faith、faithful、trust、message、sign、true、truth、truthf…  相似文献   

3.
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从教材建设入手,突出一个“新”字,使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之,更信之;还要加强“三进”工作力度,使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知、信、行”相统一。  相似文献   

4.
说“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字从人从言,属会意字。段玉栽解为“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这种理解在逻辑事理上很难自圆其说。为避免段氏似的理解在逻辑事理上的漏洞,有人以为“信”字为形声字,不是会意字,有人以为“信”的本义为“信使”,不是“诚信”,给“信”字的形义关系造成混乱。本文以为“信”字是在一种道德要求的驱动下产生的。“人言为信”应该理解为一种道德要求,即人言必须诚信。这样既可保留“信”字传统的会意之说.又可避免段氏语的窒碍不通,对汉字学的进一步科学化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的内涵有一个从宇宙本体到价值本体的演变;而“信”的内涵也有一个从小到大的扩展,二者在道德评价处重叠成为道德概念。“诚”和“信”相连使用成为一个独立范畴,既指“诚”又指“信”,使传统“诚信”具有了较全面的涵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五四”先进知识青年群体,留有一条明晰的思想升华的轨迹,构成文化品格跃迁的3个台阶:基础性的文化品格是忧患意识;实践性的文化品格是爱国主义;鉴别选择性的文化品格是接受并实践马克思主义。这3次跃迁影响了中国现代史的整个进程。  相似文献   

8.
孙德民的“山庄戏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即山庄 (承德 )文化特征。山庄文化是京都文化和燕赵文化的融合 ,既有强烈的政治性和丰富的包容性 ,又有慷慨悲歌的燕赵古风。这种文化特征在孙德民剧作中体现为主旋律情节、现实主义精神和崇高品格。  相似文献   

9.
“亦声”和“读若”是《说解字》的两个条例,用“亦声”标音的会意字可叫做“亦声字”。则甲读若乙,则可把甲称为原字,乙称为读若字。本对11组原字是亦声字的“读若”进行了,信为:许慎作“读若”的主要意图虽然是标明字的读音,但是通过“读若”却揭示了古汉语的音变现象,展示了经传用字的实际情况,并且还体现了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联。  相似文献   

10.
苏轼爱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是有名的,他对“水”的品格的认识是最深刻的。苏轼不拘一格的艺术个性和他在千变万化中完成自己文化人格的塑造,与他所赋予的“水”的品格是完全一致的。苏轼善“变”的艺术人生,是其通变的文化观念和善于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关系的必然反映,也是其成就为“球形”文化巨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对"心"和"heart"作了比较与对比,并对不同语境下"心"的英译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两个在翻译文化词语时供参考的基本方法:寻求合适的对应词和使用融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表意性质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字的最大特点。但在现代生活中,大量简体字的使用,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消失殆尽。用文化语言学的方法,从字形、字义和简化三方面探讨了繁体字"義"的形义关系和演变。  相似文献   

13.
"跩"这个词,自从有了"显摆、炫耀"乃至"洒脱、快乐、霸气"的词义后,一直被人们误解和误用:一是误解为方言词——其实它的使用已远远超出了方言的范畴;二是其字形常常被人们误写作"拽"。其实,"显摆,炫耀"的新义是由"跩"的本义"(走路)摇摆"引申而来的。"拽"字不具有"显摆、炫耀"的词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英汉颜色词“Red”与“红”的文化内涵,笔者通过举例,从“汉语和英语中‘红’共有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中‘红’相反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中‘红’独有的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英汉颜色词“Red”与“红”的相似与不同的文化内涵,为能更好地理解、运用英汉颜色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黄冈方言中,“着”可附在时间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构成具有动词性的“着”字结构,相当于“等到……以后再……”或“等到……再说”。成都方言“哆”字结构与黄冈方言“着”字结构性质相同,二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哆”、“着”都不是“再说”衍生出来的;关于“着”的来源,杨永龙(2002)所说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词汇语用及两种语用充实的分析,探讨了英语"Blue Moon"的直译汉名"蓝月亮"所引发的截然不同的感悟,并联想到"Blue"的种种巧妙用法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拓展和加深对"蓝"颜色词的进一步掌握.  相似文献   

17.
"然后"一词现已广泛用于口语之中,尤其是在访谈节目这个特殊语言环境中,"然后"一词作为话语标记,更体现出有别于书面语的一些功能特点。采用统计的方法,拟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访谈节目中"然后"一词的功能做简要探析,意在通过相互之间的对照,找出它们的使用条件,揭示访谈节目中"然后"一词的功能动因。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认清汉语话语标记的性质,还可进一步认识语言与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彼其"是个双音词结构,"其"是"衬字",语助词。但"彼"不应该理解为常见的代词(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使用,在《诗经》中"彼"应是通假字,通"被"(攀糜切),有"翩翩貌"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造字法的理论,根据汉字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汉字中"家"的造字法。分析了传统意义上的"家"从宀,豭省声的形声字造字法的不合理性,从汉字的文化意义以及汉字及其结构的历时和共时的演化来阐述"家"从宀,从豕的会意字造字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白雪遗音》中唯一的曲谱[马头调](连板),结构复杂,没有板眼,历来是民族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就明清俗曲方面关注的焦点,之前尚没有人尝试去破译这一曲谱。从其词格特征、曲谱结构、旋法逻辑出发,文章尝试并成功地破译了此曲谱。另外,还引入[寄生草带尾]和[岭儿调]与其进行比较,以概览曲牌[马头调]的“母曲”胞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