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陈东 《高校教育管理》2001,23(3):123-125
对于语文学习的主体观,历来争论较大.本文通过对主体、主导和客体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从语文学习主体观的沿革和发展的回顾,指出了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主体现有助于语文教师产生正确的教学行为,有助于语文教学改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助于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
论邓小平的人民主体观杨百成尽管在邓小平的著作中没有直接把“主体”当作哲学概念来谈论,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的著作,就不难发现,在他的著作中,主体思想的涵义还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人民主体观。一个带领中国人民从旧的僵硬体制和极左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3.
开放的社会环境促使大学生中产生了现代新型主体依赖关系,形成了对大学生主体观教育的新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这一现象,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与发展论述的当代内涵,认为在大学生主体观教育过程中必须明确个体与群体、主体与客体、私密空间行为和公众空间行为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运用不同的理论观点或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园课程。本文作者运用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交互主体观以及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幼儿园课程四要素——幼儿、教师、环境、教材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主要观点是:幼儿与教师之间应建立交互主体对话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应建立交互主体合作关系,幼儿与环境之间应形成交互主体适应关系,幼儿与教材之间应体现一种交互主体生成关系。对这些关系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及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观是关于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构成及其关系的观念与主张。在当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观呈现出从“权威管理”向“民主管理”、从“主客实践”向“交往实践”、从“共同课程”向“共有课程”的转变。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学校课程管理主体权责的分配变化,而且也体现了学校课程管理价值择取的深刻变革。全面把握和自觉实践新的课程管理主体观,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面临的意义重大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学习论的发展与教学主体观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的主体观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分别提出了“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和“师生双主体论”等多种观点,本文试图在对教学主体观问题进行简要回顾的同时,从学习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教学主体观的演进过程,并提出:“教师唯一主体论”代表的是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师生双主体论体现的是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而学生唯一主体论与人本主义学习观相一致的,它代表着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我国早期关于教学活动的研究分为教学活动主体观和教学活动本质观两个方面。主体观的研究主要有单主体观、双主体观、主导主体观和主体间性观,教学活动本质观主要有特殊认识说、交往说、认识发展说、生命说和多本质说。关照教学活动主体观的公共性、本质观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是未来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改革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中也积聚了不少新的问题,其中教育改革的主体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以往的教育改革主体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打破这种限制,从更大的社会系统内来审视教育改革的主体及其关系,并在教育改革主体自我变革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动态、民主、开放的教育改革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主体思想是人民主体观.这是以群体为特征的群体与个体的统一,与中国传统的群体本位、马克思的主体观相比有着明显的特色,体现了创造主体与目的主体的统一,越超了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对二者的割裂.这些都体现了毛泽东主体观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都注意了教育活动的认识特性,并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各自所认定的教育主体及其特征,它们都展示了自身的存在价值。而双交往主体观则强调“平等的主体交往”,开始把对教育主体的认识引向实践范畴,注意教育的实践主体问题,从而运用于构建全面的、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要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并把它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形成了邓小平的社会价值观。他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确立"人民为本"社会价值主体思想;坚持共产主义方向,确立"共同富裕"社会价值目标思想;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确立"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价值尺度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立"集体主义"社会价值思想。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特别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以追求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内涵,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架构了中国发展分三步走,东西部协调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邓小平的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别定位在"先行探索"和"开辟开创"上面。从毛泽东的探索到邓小平的开辟是两个并不直接连续的过程,邓小平在开辟这条新道路时的实践根据和时代背景不同于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内容上有十二个方面的主要创新,江泽民、胡锦涛对这条新道路进一步作了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对这条新道路的开辟同毛泽东的先行探索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发展观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和标准。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到江泽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直到胡锦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发展观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发展观的概念,从三个历史发展时期,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6.
传统发展观是"以物为中心"的发展现;与传统发展观相比较,科学发展观凸显出社会发展的人本性,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三要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环境。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观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如何使之在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尤其使其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与法治发展相结合更快更好的使我国的民主法治环境上升到新的高度,是我们现阶段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体制改革的思想等,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继承和发扬,为新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为进一步形成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起和谐文明的新中国奠定了基础.本文试着从社会进步的视角来重新解读邓小平理论的时代价值,重新认识和把握其理论的精髓,对如今面临国内外诸多挑战和机遇的中国有意义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社会发展道路观、社会发展本质观、社会发展目标观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关联性。但由于时代特点和历史任务的具体差异,他们的社会发展观又各具特色,各有所重,体现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逻辑和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