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量心理调查表明,教师群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重庆市北碚区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发现,44%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其中,轻度占33.88%,中度占8.36%,重度占1.76%。主要表现为强迫症、躯体化、人际敏感、忧郁、焦虑、敌对、偏执等。无独有偶,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  相似文献   

2.
据一项抽样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五成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经分析多数教师之所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情绪,是因为由不同原因的厌教心理所致。本文从不同角度试分析解剖导致厌教心理的几种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父母教育焦虑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及父母心理控制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对619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父母教育焦虑与父母心理控制呈显著正相关、与青少年人际关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人际关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心理控制在父母教育焦虑与青少年人际关系质量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为预防父母教育焦虑对子女不同方面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父母应积极培养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避免自身的教育焦虑影响子女的人际关系质量;相关机构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实践中,应把家庭教育环境作为重要的干预维度之一。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和变革,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生存压力加大,价值观念多元,家庭结构变化,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中小学生,面对来自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缺乏必要的心理科学知识和心理调试能力,往往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据国内的大量调查:10%-20%的中小学生已经存在类型各异、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过度焦虑、人际交往障碍、自我中心、忧郁、强迫症等。另据调查,约有3000万未成年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自杀等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鉴于此,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一、优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这里谈的“优生”是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说来,优生容易产生下列不良心理倾向或个性缺陷: 1.紧张焦虑,患得患失,心理负担过重一般来讲,优生大多求胜欲很强,希望什么都超越别人。因而心理负担过重,患得患失,时时处于不安和担忧之中。比如,害怕同学超过自己,害怕失败受到批评,不愿意帮助同学,甚至中伤同学。 2.自高自大,看不起同学,优越感太强有的优生的身上,优越感表现得很明显:如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虚心、听不得不同意见或拒不接受批评,甚至有的在受到批评时还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在对入学新生的心理素质调查中发现,初一新生普遍在身心健康上存在问题.2005年对898名新生进行心理素喷测试.其测试结果令人震惊,有34%的学生存在不川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33.08%是因学习压力造成的精神忧郁、心理焦虑,甚至自闭.当我们面对这些只有13岁左右.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身心健康现状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宁波市江东老年大学建校伊始,就明确了工作宗旨:让每一位老年学员拥有健康、快乐、幸福的晚年。学校对学员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学员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为让老年学员解除心理障  相似文献   

8.
王世平 《教书育人》2007,(12):45-47
教师普遍存在心理疾病。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抽样检测,发现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也曾对周边县市25所中学的1560名教师进行过问卷调查,比例远远大于上面的数字。主要症状表现为焦虑、迟钝、失眠、忧郁、情绪失控。  相似文献   

9.
周焕霞 《山东教育》2002,(25):33-34
生活节奏快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多了。据某杂志报道:在上海,青少年学生中34%的有心理障碍,表现为厌学、恐学、逃学等现象;12.5%的有心理缺陷;28%的有心理异常。由此可见,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仅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会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还要掌握心理健康常识,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要使学生心理健康,使学生认识品质、意识品质、个性情感品质等综合心理素质得到改善,最终使学生会学习、会劳动、会创造、会审美、会做人,班主任就必须不断充实自我、博学多才,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帮助学生树…  相似文献   

10.
2002年8月.临沭县青云中学对部分学习成绩下降较快的同学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学习心理、人际交往、青春期认识,闭锁心理等。调查结果如下:70.3%的同学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包括学习方法的把握、学习注意力的保持、学习习惯等).62.6%的同学存在人际交往障碍,43.8%的同学对青春期常识认识不足,89.45%的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闭锁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焦虑表现为积极、消极和心理障碍等方面;其成因与 学 校教育、学校环境、理想主义和社会变革有关;解决其心理焦虑的对策取决于完善教育机制 ,改变教育方式和改革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各种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明显上升。当代中学生有40%左右的人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例高于其它人群。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随之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相似文献   

13.
一、聋生入学时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1.难以适应新环境的焦虑心理 新同学进入学校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上学前,不少聋生没有远离过家门,尤其是受家长过分溺爱的孩子.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学校,住宿舍、吃食堂,失去了往日家庭的宠爱和父母的悉心照料.有的同学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在遇到这些问题时。他们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表现出痛苦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心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流动日益频繁,因父母工作地的变动转学到外地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由于对生活环境的突变缺乏心理准备.不少外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产生压抑、偏激、孤僻等心理障碍。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是摆在学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万旭亮 《成才之路》2009,(14):67-67
据国内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执拗、自卑、恐惧、妒忌等几个方面。通过体育教学,对排除这些心理障碍,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广强 《教师》2014,(4):13-13
正1.关注心理健康,创造快乐人生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学生生理日趋成熟,但社会阅历浅、心理稚嫩使他们不善于处理事情和各种关系,从而产生心理冲突。这些冲突如果不及时得以排解,就会出现心理障碍。学生有了心理困扰,表现出焦虑、压抑、烦躁、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闻不问,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导致行为怪癖,甚至走向极端。近几年  相似文献   

17.
采用SCL-90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贵州教育学院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成人大学生的总体平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2)大学生群体中阳性症状者出现率较高,达整个群体的46%。被试在9个因子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总检出率分别为42.6%和35.7%。且在人际关系、忧郁、敌对、焦虑等因子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检出率较高。(3)性别差异显著,女性的得分总体高于男性。(4)在研究中还发现,人际关系敏感与其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5)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忧郁、恐怖等因子年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正确的学习方法,健康的学习心理是中学生搞好学习的关键。但是,目前初中学生中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学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懒惰、厌学、逆反、自卑、焦虑等几个方面,在一些学生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产生以上各种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社会不良影响,有个  相似文献   

19.
高职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院2004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50%的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敌对心理、强迫、人际敏感等类型,针对这种状况,采取适当的方法与对策.可以预防和及时消除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  相似文献   

20.
白连勇 《西北职教》2004,(5):29-29,27
社会因素。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变迁之中,社会变迁作为重大的应激源将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导致那些心理素质差、认知能力弱的独生子女在各种消极文化迅速蔓延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迷茫、焦虑、消极、冲动、偏激等心理障碍,进而引发行为失范;不良事件如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公款挥霍等,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高强度的负面效应,从而必然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