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琵琶女”作为白居易的审美客体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悲剧: 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琵琶女有无确指,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但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教坊伎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要了解《琵琶行》的意蕴,必需先考查这个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诗歌对琵琶女的音乐演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现了琵琶的音乐之美。诗人通过偶遇琵琶女来展开叙事,饱含了白居易丰富的内心情感,其情感的表达方式亦甚为独特。《琵琶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涌现出了许多借鉴《琵琶行》的音乐诗和同悲诗。准确理解《琵琶行》中的情感,以及其情感的表达方式,对读者整体把握《琵琶行》,并由此而推广至其他诗歌的深入领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一次送别经历,一曲琵琶演奏,一段凄凉身世,一回贬谪生活,碰撞成一首千古绝唱《琵琶行》。伟大的白居易通过对偶遇的琵琶女高超绝伦的演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生动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江州的愤懑之情。千百年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欣赏的焦点聚集到精  相似文献   

4.
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人物,王禹傅的诗歌创作具有其鲜明的特色,诗歌的思想内容及社会价值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白体诗人的唱酬之作。经历了数次贬谪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上学习了白居易和杜甫,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超越了白体诗的闲适,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北宋初期诗歌的革新。  相似文献   

5.
天才诗人的造就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贬谪,这不幸的逆境造就了一代代的天才诗人。从先秦到明清的两千多年,一系列有成就的诗人,无不是因贬谪而创作了水平卓绝的贬谪诗,从而奠定了他们在诗坛的地位。屈原因"放逐"而著《离骚》,以香草美人比喻象征,开拓了我国诗歌创作寄情言志的传统;号称唐代"三大诗人"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韩愈,宋代的苏轼以及很多朝代的诗人,他们在逆境中创作的贬谪诗,堪称他们的代表作。贬谪诗写的是个人之遭遇,抒发的却是人间之真情;在艺术上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6.
在与琵琶女的交往和心灵碰撞中,白居易谪居浔阳的失落与焦虑凸显了出来。天涯沦落、相逢相知的慨叹,表现了诗人精神家园的失落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在对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心态中的知己意识的深化和超越中,深刻展现了白居易渴求知遇以建功立业、苦求知己以心灵共鸣的知己意识。  相似文献   

7.
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人物,王禹莤的诗歌创作具有其鲜明的特色,诗歌的思想内容及社会价值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白体诗人的唱酬之作。经历了数次贬谪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上学习了白居易和杜甫,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超越了白体诗的闲适,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北宋初期诗歌的革新。  相似文献   

8.
公元815年,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因多次批评朝政,触怒唐宪宗,被贬到江州。816年秋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巧遇琵琶女,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说到这首长诗,人们更多的是对诗歌中关于音乐的生动描写表示欣赏,更多的是对作者在诗中倾吐的遭遇寄予同情,而很少有人关注那一  相似文献   

9.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的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与《长恨歌》并称的传世名篇。这首诗的内容非常真切、深刻、丰富,结构严谨、缜密、工巧,充分显示了诗人驾驭诗歌艺术的非凡才能,集中表现了诗人创作诗歌的高超艺术技巧。《琵琶行》记叙了诗人和琵琶女两个“天涯沦落人”偶然相遇的经过,把怜人与怜己,同情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与抒发自己的郁愤感情,熔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给人以深沉的艺术美享受。《琵琶行》的美主要体现于悲剧美、人情  相似文献   

10.
饶佳佳 《英语广场》2020,(36):29-31
笔者拟用刘宓庆先生著的《文化翻译论纲》里的观点,来分析中唐杰出诗人白居易颇负盛名的一首叙事诗《长恨歌》,诗歌运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长恨歌》这首叙事诗运用不同的意象特征来体现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感慨,因此在翻译该诗歌时应将意象背后的文化含义带入译文中,并能很好地利用文化审美表现论展现出来,进而更好地被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1.
《琵琶行》是白居易诗作中的名篇,它尤以描写音乐的真切动人而成为千古绝唱。诗人为了传神地描摹琵琶乐曲,极尽绘声绘色绘情之能事,从而给历代读者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一、以感衬曲。为了烘托出琵琶乐曲的迷人魅力,诗人首先从听者的主观感觉下笔。正当主客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气氛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又无音乐来助兴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那是琵琶  相似文献   

12.
唐乐是我国音苑中的奇葩 ,而精通音乐的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也因为其音乐形象的塑造而独占鳌头 ,为后人留下了一曲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诗人从琵琶女出场前的心绪和出场时的情态写起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看来 ,这位歌女是不太愿意抛头露面的 ,“千呼万唤”才姗姗而出。及至出来 ,更显腼腆羞惭 ,用琵琶把自己的脸遮起半边。这一特写镜头 ,让我们在欣赏乐声之前 ,先领略了琵琶女的风度。接着写她弹前“转轴拨弦”的准备、弹时“低眉信手”的姿态、所用“拢捻抹挑”的指法和所弹“霓裳”“六幺”的曲名 ,更为我们展…  相似文献   

13.
贬谪诗人的大量出现是宋高宗朝突出的政治现象和文学现象。这一时期贬谪诗人达观心态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苏轼的影响,苏轼在面对贬谪生涯时所表现出来的超脱旷达为他们树立了积极的榜样。苏轼的这种典范作用落实到诗人贬谪时期的诗歌创作上,主要表现为"东坡素材"诗歌的创作及和陶诗、和苏诗的写作。  相似文献   

14.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此时白居易的贬官职务就是江州司马。全诗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歌伎)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诗人听她弹琵琶感伤身世,也引起了自身的贬谪之感。这首诗在基本叙事方面,可分为六个模块:左迁江州,月夜送客,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一个诗歌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音乐的时代。而诗歌与音乐又血肉相连,因此,唐诗中描写音乐的颇多,佳作也不少,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尤为上乘之作。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中说“: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音乐是以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来塑造音乐形象的。它诉诸听觉,听之有声,诉诸视觉,视之无形。音乐形象是否也可用文字生动地再现出来呢?我们祖先早就进行了这种探索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乐记》曰:“故…  相似文献   

16.
朱传弟  任群 《学语文》2021,(1):38-40
一、情景导入(播放林海音乐《琵琶语》,营造音乐氛围,讲课开始即暂停。)师:同学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些诗句都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生前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盛况,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琵琶行(并序)》感受白居易的诗歌美,品味古人音乐美。  相似文献   

17.
唐代贬谪山水田园诗是贬谪诗人在极度困厄中焕发出来的悲剧之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在创作主题上以思乡望返和抒发悲愤情感为主,喜欢通过岭南意象表达激烈的情感,悲剧意识浓厚,对贬地的审美态度从排斥到逐渐接受。这种艺术特征是受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历史地理环境和心理结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曲琵琶寄深情──《琵琶行》情思所在杨树玉《琵琶行》可谓千方绝唱,脍炙人口。每教学此文,感于诗人白居易笔下一个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及诗人被贬谪而沦落天涯的不平之情,便想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之论的...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长恨歌>生动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回旋婉转的爱情故事.在诗歌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故事赋予其中,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相似文献   

20.
琵琶,享有"民乐之王"的美誉,音域广,表现力丰富。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为作曲家吴厚元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紧紧抓住"琵琶女"的音乐形象,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时强、时弱、时快、时慢,用婉转的曲调诉说着"琵琶女"心中的悲叹,以及诗人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感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