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P39~4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整除的意义,认识约数和倍数,能判断一个除法算式是不是整除的算式,并能说出两个数是否存在约数与倍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的倍数特征     
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上)教材第128页例3、“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六的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摆图片的操作过程,探索出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2.使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合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P70—72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它的倍数与因数的特征,感受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5.
兰建波 《云南教育》2007,(11S):30-3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1~102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可能性事件”的认识;(2)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几分之几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3)加深学生对游戏规则公平性的认识和理解;(4)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快乐的动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倍”的含义,体验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3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摆长方形的操作中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征,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以及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个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77-80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分数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地读、写分数;2.知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石顺宽 《云南教育》2005,(28):31-3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九册第64.66页及“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思想。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0页~第64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归纳、评价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掌握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意义.2.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1页的例题以及第72页想想做做的1~3题。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与因  相似文献   

14.
陶静 《江苏教育》2006,(10B):36-37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0~41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相似文献   

15.
倍数和因数     
徐芳 《河北教育》2006,(10):30-31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数第四册。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操作、比较、归纳,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归纳、判断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借助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观察、分析比较、活动体验等方法,使学生建立秒的概念,探究分与秒的关系,知道时间单位“秒”和1分=60秒。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法则,会利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转化、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其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刁悟 《辽宁教育》2010,(1):122-12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约数、倍数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