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教学情景再现: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时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杨万里送别林子方的时候写的一首诗,那么,诗中应该写一写两个人的送别话语,但是杨万里却跟林子方谈起的是西湖接天的莲叶和别样红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在短暂思考之后,学生的发言集中于这样几个方面:"杨万里写莲叶荷花是一种借景抒情。""写莲叶和荷花是说他们两个人的友情就像莲叶和荷花的关系。"……学生的回答或者是一种熟练的手术刀式的解剖文本的抽  相似文献   

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代表作之一,它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六月西湖美丽的景色.这首看似单单描写风光的古诗,“隐藏”着杨万里和林子方的深情厚谊.从送别时间的长短来看,可谓很久;从送别距离的远近来看,可谓很远;从诗歌描写的内容来看,可谓情深.基于这样的解读设计教学,学生的感受焕然一新,在欣赏西湖美景之时更深一层地品味了这首诗所表达的送别内涵.  相似文献   

3.
说荷     
荷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天地间生灵的精致和美妙,在它们身上得到最生动的体现。 童年时,是在古代诗词中国画中认识荷花,最早背诵的关于荷花的诗,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也许是中国人最熟知的关于荷花的诗。在儿时的幻想中,荷花接天映日,浩荡如海,  相似文献   

4.
[读故事] 宋朝时,有一年夏天的清晨,风光秀丽的西湖上荷花盛开,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更加红艳,莲叶更加碧绿。诗人杨万里和他的好朋友林子方昨天住在西湖边的净慈寺,今天一早,林子方就要离开杭州,杨万里给他送行,来到西湖畔。与好友分手,两人都有些伤感,为了安慰林子方,杨万里指着满湖望不到边的莲叶,笑着说:“你看,莲  相似文献   

5.
李煊 《广西教育》2011,(5):30-3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来自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描绘了一幅在涌到天边的翠绿的莲叶中,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的明艳图画。这就是我们"映荷"校园剧社名字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回答1-5题。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诗中的“红”字,与杜牧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红”字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时雪梅  曹丽 《山东教育》2002,(10):32-33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生:(齐答)见过。师: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你都收集了哪些描写荷花的名篇佳句呢?生:这学期我们学过的《小池》这首诗就是描写荷花的。(生背)生:我找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师:这两句诗描绘了我们济南的秀丽景色。生:我找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中的诗句。师:同学们收集了那么多赞美荷花的名篇佳句,可见从古至今荷花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很喜欢荷花,他也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荷花,这就…  相似文献   

8.
谭志永 《语文知识》2005,(10):35-3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首诗都是杨万里所作,都是描写夏天的荷塘景色,构思都很新巧,语言都很通俗流畅,但也有不同之处。一是所写景物不同。两首诗虽然都以荷塘景色为描写对象,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下简称《晓》诗)写的是诗人对整个荷塘的总体观感:满眼碧绿的荷叶远与天接,荷花在日光的映照下格外鲜艳夺目,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盛夏的西湖之美远非其他季节所能比。这首诗主要写西湖的静景。而《小池》(以下简称《小》诗)写的是诗人近距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为“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进行教学,完全将其定位成一首写景诗,这一理解和教参提示的“这是一首写西湖的晴日荷花壮观景象的诗”的理解也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0.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描写杭州西湖六月风光的一首诗。从诗中我们知道,荷花是在农历六月问(相当于阳历七八月)开放的。荷  相似文献   

11.
毕竟西湖六月中,同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在诗歌创作道路上,曾由师法古人一变而为师法自然,讲求“活法”,给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创造了新天地。长久的创作积累,使其形成了新、奇、活、快等鲜明特色,在南宋独标一帜,被称为“诚斋体”。这首诗是杨万里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任杭州秘书少监期间送别友人时写的一首赞美杭州西湖风光的诗篇。短小的篇幅,由衷地表达了诗人热爱西湖的眷眷深情,也反映出诗人对优美风光惬心、畅意的积极情怀。品味全诗,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2.
色彩本身并无感情,但如果在写作中赋予色彩以情感,它也可以成为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例如,当我们读到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碧万顷、连天接日的  相似文献   

13.
说荷     
荷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天地间生灵的精致和美妙,在它们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童年时,我是在古代诗词中、国画中认识荷花的。最早背诵的关于荷花的诗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也许是中国人最熟知的关于荷花的诗。在儿时的幻想中,荷花接天映日,浩荡如海,很有气势。那时,经常吃莲心和藕粉吃用荷叶包的肉,虽没有机会观荷,却对荷有了亲切感。后来读到晋人的乐府诗:  相似文献   

14.
一、创设古诗情境,入情入境教学片段: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它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自己读一读,它让你想到了什么?生:荷花。师:谁能介绍荷花的样子?生: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学生搜集资料介绍荷花)  相似文献   

15.
各地中考“古诗鉴赏”题的命题材料往往是一首诗,然后从品味诗的语言、领会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感情几个方面出2-3道题。但在2004年江西省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一种新题型:古典诗歌比较阅读。它要求比较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诗歌意境、语言特色等,在命题方式上可谓推陈出新。请看该考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3题。〔甲〕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乙〕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古一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为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进行教学,完全将其定位成一首写景诗,这一理解和教参提示的这是一首写西湖的晴日荷花壮观景象的诗的理解也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7.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相似文献   

18.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相似文献   

19.
范莹莹 《学子》2013,(5):20
一、诗中见文1.引文就诗,适机催情诗歌的写成,必有当时的背景,社会背景也好,写作心境也好,无资料佐证,绝对难以知晓。在初知诗句意思、而未深入领会其中情境时,适机引入那些平白易解的现代文,简直是一种催情。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面意思不难理解,而且做适当的想象,也有不少余地。其实这样的诗境,课文中有写,"荷花"一文中道: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  相似文献   

20.
按新课程标准的界说 ,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是人文性 ,二是实践性 ,三是民族性。语文的实践性特点 ,决定这门课程应该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听、说、读、写 ,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实践又不能仅仅理解为书面语言训练 ,而应该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重视生活中各种语文学习实践的机会。以下这则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案例 ,或许会对同仁们有所启发 :在我们初一年级的实验教材中选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