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信是汉初功勋卓著的名将。他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并不得善终,被刘氏集团定为反叛朝廷罪而处死。对于这位宿将,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的:“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历代史学家大多认同韩信谋叛,可是,在民间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老百姓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认为是萧何谋害了韩信。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和广大老百姓关系密切,思想也和老百姓比较一致。他们崇拜这位英…  相似文献   

2.
“日损”是春秋道家以“道”修身达到“无为”境界的重要途径。“清静”是一种做人和治人的原则,也是为道以“道”治国的最高境界。统治若能清康恬淡以自守,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真正为“民之父母”,天下才能安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3.
文章不同意将“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解释为“食足.兵足,老百姓对政府诚信”,而应为“使食足,使兵足,使老百姓相信(或信任)自己”。  相似文献   

4.
逗号被称为“万能标点”,使用频率最高。它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句子内部停顿不同,切分就不同,因而可能造成歧义。歧义在语法上是需要排除的消极现象,而在修辞上又可能是可用语料。下面试从此两方面例谈。一因歧义而成别解《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通常的译文为:“可以要老百姓跟着走,不一定要老百姓知道这是为什么。”康有为却断为:“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表现好的,就放手让他做下去;表现  相似文献   

5.
众志成城     
《红领巾》2008,(Z1)
这算不得和谐如果大王铸钟,天下的老百姓都为这件事高兴,那才算得上和谐可是,您为了造钟,弄得民穷财尽,老百姓人人怨恨,所以我不知道这钟好在什么地方俗话说:‘·众心成城,众口铎金”大家厅众一心,什么事情都能办成;可如果大家都反对.就是金子,也会在大家口中销熔7.结  相似文献   

6.
老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与别人相争,天下便没有能与你相争。这可是一句有着很大道理的话。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系统中,有这样一个群体:说是教师,却一般不上课;说是干部,却民天和教师乃至老百姓在一起摸爬滚打。他们级别不高,却管理着一个乡镇乃至几个乡镇的教育。他们或被叫做联校校长,或被叫做中心学校校长。人们只看到他们成天来来往往,转转悠悠,吃百家饭,喝干家茶,但他们实实在在是教育运转的重要枢纽,也实实在在是——  相似文献   

8.
功成身退是李白对人生道路的总体设计,不参加科举考试、以真才实学“闻天下”是李白入仕的捷径,他果然得到了皇上召见的“机遇”,可惜却不具备从政的素质而被赶出了朝廷。他的“第一志愿”没有实现。学。却作为“第二志愿”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生平遭际直接或曲折地体现了士人(主要是士)在人生道路上的思考、追求和安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去年,此时。 不少“球民”(地球上的居民)都为跨入21世纪而狂欢了好一阵子。官家庆,民间庆,商家更是不放过这千载一逢的机遇。然而,那些严谨得有些刻板的天文学家们却为 21世纪始于何年而争持不下:有人认为是2000年,有人认为是2001年,各家说法均有权威组织和权威人士的认定。然而,天下的老百姓却不大在乎这些。想喜庆的照样热闹。人生苦短,能跨世纪,迎接一个“千禧之年”,多不易呀!历来憧憬和追求吉祥幸福的华夏民族,更是一片道“禧”声。 想想也是,那地球并不因为人类给她戴上“千禧”的寿带而激动地加快了自…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一名心理老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颇费心力的心理个案成功后,来访者却和你形同陌路,再也不理你;想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可是内心情感上却不允许你保持“中立”;自己的孩子表现不好,就会被质疑解决“别人家孩子”问题的能力……心理老师的困惑,如何来解?  相似文献   

11.
毕诚 《中国德育》2009,(12):82-85
5.知恩图报,利益分享 【原文】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太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汉年间有位叫陈蕃的少年,嘴上喊着“扫除天下”,实际却不屑干一事,连自己的屋子脏了也不打扫,还说什么“安事一屋”。可是另一位少年薛勤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问得陈蕃哑口无言。如今,在我们同学中,是否也有像陈蕃这样的人呢?他们有“扫天下”的抱...  相似文献   

13.
(五)孔子是以治天下为己任,不以治鲁一国而修身.春秋时期,所以天子失权,诸侯失国,五霸争强,天下大乱,“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究其原因,是从天子到诸候“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昔者“舜有天下”“汤有天下”“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武丁朝诸候有天下”“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齐恒公霸诸候“一匡天下”使“天下之民归心焉”在于“以仁为己任”在于“修文德以来之”在于“其身  相似文献   

14.
“屁”一定觉得很不公平,在人们口语中,它一直被当成“什么事都没有”的同义词。可是,粪便却有一个很尊敬的头衔——“大”便。要知道,他们不仅属于同一个系统,而且有着相似的起源呢。  相似文献   

15.
嗨!欢迎你再次和黑侠哥哥我一起“走天下”!今天我要跟你们说的内容,也许不是那么让人愉快,可是你要是真遇到了“不愉快”,你就会知道“晚不愉快,不如早不愉快”!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领导,离休十多年来勤勤恳恳奉献社会,连年被评为“老有所为先进工作”,光荣地出席全国及省里的表彰大会。所到之处,人们纷纷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他却说:“其实我没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只是保持着普通老百姓的心态,不摆架子,不打官腔,与大家平起平坐,共事共行,尽心尽力,无怨无悔。”他还为自己写了一首五言诗:“一生常清醒,本是老百姓。做人正坐标,永远身心轻。”话语朴朴实实,诗句通俗易懂,却不失为一种清醒的理智、高深的境界。认准自己的坐标,正确对待自己,不妄自尊大,平易谦和,诚实守信,老实做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态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如今农职中校长怕过年责任编辑于志晶“欢欢喜喜过大年”.是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过个好年.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将和和美美事业发达,所以这句话还包含着美好的憧憬和善良的期盼。可是,四川省邻水县合流职中的刘国荣校长却没有这种心境,他来信说.如今他怕过年…...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流寓日本初期(1898—1903),比较有代表性的笔名为“吉田晋”“哀时客”“少年中国之少年”“中国之新民”,以及世人皆知的“饮冰室主人”。随着其思想的不断转变,梁启超的笔名也在不断变化,但是他的精神却始终未变,一直坚守着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时下“问计于民”成了我们政治生活中的一大亮点。中央领导和地方各级领导下农村,到工厂,在田间地头,在市井马路,与普通老百姓促膝谈心,集思广益。“问计于民”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是国家民主法治的进步。诸葛亮说过一句话:“故为政道,务于多闻,是以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广开言路,博采众议,可成大业。历史上因“问计于民”成就大业的事例很多:周文王在渭水边上问计于姜子牙而兴周八百载;刘备听从了诸葛亮“隆中对”策,三分天下而得其一;朱元璋采纳老儒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的建议,很快完成了明朝的统一大业。今天,我们在运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时闻计于民,是以“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来实现现代化的伟业。  相似文献   

20.
计划外民办教师多为初高中毕业生,索质普遍低下,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教育教学知识,教育理论欠缺,因转正无望而普遍存在着观望、支差应付的短期行为心理,流动性大。客观上,乡镇中小学教师严重缺编,计划外民办教师应急而生。主观上,则是经济利益驱动所致。乡镇经济普遍不景气,和正式教师比,聘用计划外民师能够缩减财政开支,因为计划外民师不吃公粮,不享受国家补助,其开资也完全由老百姓负担,且工资待遇相当低,两三个计划外民师工资之和才相当于一个正式教师的工资,于是,“三个臭皮匠顶住一个诸葛亮”俗语被作为经济法则派上了用场。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