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为大众提供了表达的渠道,然而在网络表达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表达的现象。康德把理性划分为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实质上是网民的非理性实践。网络舆论主体结构失衡引起的认知障碍和洞穴是形成非理性认知,进而导致非理性表达的重要原因。平衡的主体结构是网络舆论理性表达的重要机制,主要包括官方舆论、精英舆论与民间舆论多元主体平衡参与;官方信息、精英信息与民间信息多元共振;官方话语、精英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构。  相似文献   

2.
王米洁  徐莹 《东南传播》2021,(6):135-137
战疫微纪录片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型纪录片形式.从创作主体可分为官方、民间以及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形式.本文从拉热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出发,从叙述者、叙事手法的层面对官方和民间两种战疫微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从创作主体的风格和叙事的视角、群像叙事手法以及叙事推进方面都有不同特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战疫微纪录片已成趋势,融合创作在视角和价值的层面上都更能凸显叙述内容的真实力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介市场化的冲击、受众多元信息需求的出现,在传统意义上作为意识形态工具并代表官方话语的党报,开始调整功能定位,通过媒介融合策略寻求与民间话语的沟通。本文利用框架分析方法,通过对人民日报的三个媒体平台——《人民日报》、人民网以及人民日报微博核电议题报道的考察,探究传统党报如何通过平台融合寻求官方话语空间的突破、与民间话语空间产生交叠,并实现官方话语分化与媒介平台融合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视传媒的三种现代性话语及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广泛流行的各种现代性话语,都同传媒密切相关.从"五四"启蒙时期现代性话语伸张的"科学"、"民主"、"自由"以及反帝反封建,到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阶级、民族、"平等"、"解放"话语,再到六七十年代的"四个现代化"话语以及90年代以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现代性话语……这种种"现代性话语"构成百年中国求索现代化(现代性)道路的斑驳背影.在中国当前的电视传媒语境中,大致存在三种不同的"现代性话语":作为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以"现代化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性话语;以追求文化认同、建构民族身份为代表的"民族主义"的现代性话语;90年代以后以市场化为其主要内容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又成为合法化的、主导的世俗现代性话语.无疑,正是这三种现代性话语支配或操纵着中国整个传媒的走向.本文主要探讨这些多元的现代性话语实践是如何建构电视传媒的;再次探讨它们与更为宏阔的历史与社会过程的联系,因为电视无法脱离这些过程.  相似文献   

5.
唐京进  喻妍 《新闻前哨》2009,(6):106-107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纪录片从政治化走向社会化,从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工具成为大众媒介文化产品.这其间掺杂着纪录片发展的本体因素.也有着与之相关的社会体系演变的影响。正是这些不可名状的诸多繁杂因素最终形成的合力,影响并弓f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走向。当下,苟延残喘的精英文化让位于大众文化,在新的文化格局中传统主流纪录片也衍生出“速食”电视纪录片栏目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6.
话语:审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全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勇 《传媒》2009,(2):70-71
纪录片话语,是一种言说方式,它通过纪录片表现出来,背后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力量,纪录片话语对社会起着着建构作用,并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7.
官方微信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官微的现状,以陕西S大学官方微信为例,通过调查该校学生对官微的满意度和对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感受,具体分析官微在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中存在的五大问题,从整合话语主体、筑牢话语底线、革新话语方式、抢占话语时机、落实话语诉求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以期提升高校官微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DV时代我国独立纪录片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独立纪录片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独立纪录片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源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民间先锋艺术"冲破既有的意识形态框架、追求非主流的声音、展现个性、标新立异"的传统,90年代末DV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独立纪录片只属于精英群体特权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旨在运用批判话语分析方法,从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层面,来解析纪录片《知识就是力量——中国新精英》解说词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话语霸权和模式固见。  相似文献   

10.
序言 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创作,自九十年代伊始,开辟了国家话语之外的民间叙述空间,①过去十多年,独立影像成为纪录片创作最具活力的地带,比起体制内的创作,这种方式在题材和形式上受到规范和约束较少,导演从个体意志出发,从选题到制作,"寻求一种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真实而自觉的记忆形式"②,为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留下一份真实的民间记录,也构成当代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1.
段一 《新闻知识》2007,(4):74-76
一、电视纪录片的生存现状1.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电视纪录片即通过电视媒介播放的纪录片,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以宣传为主导的时期,其从理念、选材、主题等各方面都突出纪录片的宣教功能,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要求,如1958年10月1日,第一部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以及1965年的《收租院》等。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以纪实主义为主的纪录片黄金阶段。虽  相似文献   

12.
文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个主要类型,担负着再现沧桑历史、传承民族精神、表达国家话语、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每逢重大历史节点,中央电视台都会推出有份量的文献纪录片,以电视传播的方式来重温历史、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福柯"将话语和语言置于社会实践和过程的中心位置"的观念为指导,采用费尔克拉夫"以文本为方向的话语分析"路径,分析宜黄拆迁事件中的三方话语——《南方都市报》的媒介话语、宜黄官方话语以及新浪微博直播"机场围堵战"和"女厕攻防战"的民间话语。本文认为,"话语描述"(discourse representation)和"预先假设"(presuppositions)是话语建构的主要方式且具意识形态效能,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不仅话语与话语互动,而且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互动,话语既反映社会现实,又建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普及,以网络新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已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舆论影响力,同时以党报、党刊、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已经形成官方舆论场,并且形成了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舆论新格局.本文从两个舆论场的议题形成到其相互影响的表征,探讨如何使两个舆论场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我国舆论影响力,引导我国舆论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的现代传播环境下,电视纪录片逐渐退出黄金收视时段。面临着创新与突围的严峻挑战。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从诞生那天起,中国电视纪录片就被赋予纪录时代进程的宏大使命,被认为是“一群精英制作出来给另一群精英看”的影片。当现代的传播环境越来越倒逼影视产品的大众口味,在传统“载道”理念下制作出来的许多中国电视纪录片不可避免地被市场冷落,特别是在叙事方式、镜头语言和表现元素方面,存在着与收视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网络民间话语为研究对象,以“武汉519路女公交车司机被打事件”为案例,探讨网络民间话语的传播特质、民问话语与官方话语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后现代视角是重要的研究范式.其中,电视是诸多后现代理论家进行文化批判的绝佳文本.在此基础上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话语抗争:一种认为电视是主导意识形态的霸权工具,一种则认为电视代表了抵抗式的通俗文化的快乐.晚近的研究则倾向于多维度的批判性认同.  相似文献   

18.
雷璐荣 《青年记者》2017,(11):58-59
上世纪80年代,荷兰学者梵·迪克通过《作为话语的新闻》第一次把话语研究与媒体研究结合起来,并认为媒介话语“也是意识形态的话语,它必然表达和确认其制作者的社会和政治态度”.①因此,纪录片的话语模式成为其内在本质的一种整体外化表现.同时,话语作为一种影视语言活动,也是纪录片创新创作的主要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孟建  卞清 《新闻传播》2011,(2):6-8,10
当下中国舆论生态发生了新的极为重大的变化,公共话语空间中的话语权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实现了再分配,话语秩序已全然改变.新的舆论环境需要新的舆论引导思路,本文对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互动和博弈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妨改变以往单一考虑官方话语传播的思路,转向在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动、博弈的动态关系中去考虑如何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PX事件是民众对官方话语框架下新闻报道的典型对抗性解读事件.本文以昆明PX事件为例,分析出PX项目在官方新闻报道和新媒体民众话语中形象的差异,得出了前者精英意识明显,后者缺乏理性等结论,并运用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对对抗性解读的产生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