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出了大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心理预备、知识形成和应用创新三个阶段.介绍态度、注意、意志、感知、理解、保持、应用、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规律,指出大学生心理规律与培养创新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动力。本文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北省某本科院校1156名本科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大学生心理资本在创新能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三者均处于中等水平,心理资本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会随着社会支持与心理资本的增强而增强,各高校应通过提高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开发心理资本来提高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也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后期向成人转变的阶段,其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由此决定了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两面性。积极的心理可能成为他们心理发展的动力,消极的心理可能成为他们心理发展的障碍。心理发展的这种“两面性”特征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当今的发展和走向社会后的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特点与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造心理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心理而言的一种心理模式.创造心理是多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有机结合,为了目标的集中与简化,把创新时的心理活动方式称为创造心理,实际上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密切结合,包括设计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探讨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也包括对事物的新认识和新判断.因此任何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受传统培养方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发散性和灵活性、非逻辑性、对象的潜在性、发展性等特点.培养大学生创造心理的对策是: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科学构建知识能力结构框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造就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育人环境等.  相似文献   

5.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增进大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心理自我保健能力的形成,需要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学会心理调适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允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01-103,107
文章采取文献内容分析方法,搜集我国学者从2001年至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论文作为研究基础文章,从大学生学习心理总体水平、大学生不良学习心理表现、影响大学生学习心理形成的因素及大学生学习心理教育四个方面进行内容评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培养积极品质、达成自我实现。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包含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心理问题调节能力、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培养心理自助动机、掌握心理自助知识、发展心理自助行为是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形成的基本路径。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培养机制,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大学文化的心育功能,构建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导向激励机制;统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教育系统,构建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协同联动机制;提升高校学生心理服务与援助质量,构建培养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支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心理动力理论进行整合研究,构建心理动力的认知动力、情感动力与意志动力三大维度,编制我国90后大学生心理动力量表并得以检验。研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的心理动力总体水平偏上,认知动力略显不足,并在价值观、自我效能、自我激励、社交能力、自控力等三大维度的要素指标上有凸显的问题。通过研究能够为高校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提供有效咨询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的种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动力。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应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乐于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创新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心理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要素组成。创新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不断优化创新心理结构,完善创新心理的机能,实践是创新心理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一些重要的实例探讨教育心理创新研究中多学科渗透融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多学科的融合、科学和人文的融合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的宗旨是: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使其人格和谐;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开发潜能,发挥优势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防御能力.该文在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防御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品质等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女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和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从女大学生自身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提出培养女大学生心理防御能力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挫折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挫折心理通常表现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恋爱和家庭经济等方面。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应对挫折,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采取极端行为攻击他人或结束自己的生命。心理弹性理论表明,通过心理弹性干预可以激发和促进大学生形成心理弹性,成功应对挫折,并达到良好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大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特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心理认知维度、个性心理维度、适应性维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总结,把握大学生学习心理发展变化的脉络,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及其发展状况,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学习观、提高大学生学习水平和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杨黎 《教育与职业》2007,(33):141-142
焦虑心理是大学毕业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它干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秩序,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文章试从社会文化因素及主观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学毕业生焦虑心理的形成原因,探讨调节焦虑心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学习心理及调适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适应不良、缺乏动力、过度焦急、心理疲劳、考试焦虑和怯场等表现,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二是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克服学习过度焦虑;四是预防和消除心理疲劳;五是正确对待考试,提高应试技巧。  相似文献   

17.
创新人格对创新能力的提高会产生长期重要的影响,大学是创新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文化经典是人类知识与智慧的结晶,文化经典阅读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宜通过博览、悦读、师传、践行、使者、办节六种方法让大学生学习文化经典并能知行合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18.
试析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其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心理倾向,颇不同于其它社会群体,甚至也不同于一般的成年知识分子。中国的大学生出生在具有几千年深悠文化传统和厚重历史积淀的土地上,又成长于世纪之交,更多地学习了现代知识,接受了现代观念,生成了现代...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远比其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少数民族中学生异常心理状态直接阻碍了其在大学期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将会给其日后的生活和事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形成,应该来自符合认识规律的刺激。教师不仅要不断探索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更要努力探索、研究完成知识体系传递的有效途径,科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德的形成,以达到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