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仕勇  张蕊 《内江科技》2012,(11):15-16
媒介融合,新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介受到极大地冲击。电视媒介首当其冲,受众格局出现新变化,视听态度出现新转变。笔者以成都地区为例,做了关于电视新闻受众使用与满足行为的调查。数据反映,电视新闻并非市场全无,电视新闻受众仍占有相当分量,且较从前拥有更为稳定的收视群体。但是在融媒时代,电视媒介应重构传播内容、革新传播理念、发挥优势,方能牢牢把握受众,巩固自身地位。  相似文献   

2.
张颖 《科学中国人》2016,(5):120-121
伴随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传播发展了重大转变,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由此诞生。新媒体的产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信息资源,实现了新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受众的地位。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以及新媒体自身的匿名性和互动性特点,为受众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受众个人道德判断能力的缺失、价值观的错位、人格扭曲等。由此引起了新闻媒体界以及社会的关注,央视媒体作为中央媒体,其信息传播的内容对受众影响深远,因此,文章在阐述新媒体环境对受众生态影响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价值取向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受众价值取向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电视媒体诞生至今,新闻播报含量一直占据重大份额,成为受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首选媒体。但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采编的行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那么,电视新闻采编应该如何去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媒体争中永操胜券呢?本文认为,电视新闻采编要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通过更加新颖活泼的视角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受众,方能变挑战为机遇,化问题为活力,不断展现自身优势,不断赢取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薛可  阳长征  余明阳 《软科学》2015,(2):106-111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情境下意见领袖与受众定位对品牌传播作用的变异,发现新媒体情境显著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下他们之间的影响机制和作用大小。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作为新兴的网络舆论阵地,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和主阵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正能量的新兴平台。新媒体舆论环境纷繁复杂,正负能量交织存在,正能量内容趋同化、泛娱乐化。做大做强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正能量传播,需增强新媒体传播正能量的主动性、把准传播导向、创新传播形式、深化受众思想教育和新媒体可监管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各种新媒体得到快速发展,"泛"新闻成为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主流。电视新闻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体,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从新媒体时代下"泛"新闻的定义与特点出发,分析了"泛"新闻对电视业的影响,包括权威性、公信力、传播优势、人才竞争等,重点阐述了"泛"新闻下电视业如何良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析我国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新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新闻传播一直以来都是电视台最关键的应用型功能之一。在现代传媒行业市场竞争日趋剧烈的背景作用下,新闻节目的质量好坏更是直接关系到电视台核心竞争实力的提升。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点:要想做好电视新闻节目,其关键在于对受众电视新闻的需求情况有一个直观且明确的认识。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从社会发展现状、社会心理现状以及社会需求现状这三个方面入手,围绕我国受众对于电视新闻的新需求这一中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做好这一工作在进一步提升新闻传播质量与新闻传播效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1G到5G,每一次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都会给新闻传播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基于5G技术下探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路径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电视媒体实现媒介融合的需要.本文以央视《中国舆论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5G技术下创新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中国舆论场》在5G技术下的实践现状与挑战,并从节目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分析、交互设计四个方面探索5G技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制作、传播手段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谁拥有高质量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那么如何进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呢?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制作、传播手段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谁拥有高质量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那么如何进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呢。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是在数字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新闻播放有巨大的影响,本次研究说明了只要传统媒体能吸收新媒体的传播优点,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就能加强新闻传播的效果,使新闻传播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梁磊  赖红波 《科研管理》2016,37(6):84-91
在转型升级和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了本土新奢侈品品牌的概念,构建了基于新媒体传播为调节变量的产品感知、品牌感知、传统广告与消费购买意向的影响模型。同时,针对近400位顾客搜集了33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媒体传播在本土新奢侈品产品感知、品牌感知、传统广告与消费购买意向中发挥调节效应,即新媒体传播能增强本土奢侈品产品感知和品牌感知和传统广告对购买意向的影响。与传统广告"一闪而过"的形式不一样,新媒体传播更重视消费者参与,从"一过"到行动和积累,逐步让受众感到愉悦和产生口碑,借助线上线下(O2O)互动和媒介融合来发挥新媒体传播的威力,及找到本土新奢侈品品牌培育绝佳的营销途径。该研究发现为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本土新奢侈品品牌培育与路径探索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的普及与传播使受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教育者、受教育者、传统教育模式、教育资源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日益成为科学传播的主渠道。本文基于科学基金科学传播的职能定位,结合新媒体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依据"5W"(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与传播效果)传播模式理论,研究科学基金利用新媒体进行科学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新时代发展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前,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广大受众的需求也逐渐开始出现变化,在此种环境下,体育文化传播也应当顺应这种新形势,努力调整自身的传播策略,以此增强体育文化传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文章主要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征展开分析,并针对体育文化传播的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梁冠华  鞠玉梅 《情报科学》2018,36(4):155-159
【目的/意义】新媒体中反沉默现象具有传播行为的双重性、匿名化的自我性和利益驱动性。它是新媒体所 特有的属性,也是现代舆情在互联网环境下外在表现形式。【方法/过程】通过演化博弈中的“囚徒困境”模型来阐述 反沉默螺旋中受众群体的行为趋向性与受众收益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当受众群体非理智型占多数时, 则在新媒体的现代舆情中反沉默现象将尤为显著;同时受众收益的影响因素与受众行为、信息公开性、传播速度等 直接相关,进而为新时期的舆情管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根据研究模型计算结果提出新时期舆情管控策略。  相似文献   

17.
媒体与意识形态具有联系的必然性,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媒体进行传播,而媒体也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在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成为关键。新媒体下要采用"顶层设计"+"基层参与"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由组织传播转向大众传播、由显性传播转为隐性传播、信息权力由政府扩至社会、"灌输"到以受众为中心、培育意识形态素养均是有效的传播策略,将有益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媒体环境也逐渐转变为新媒体环境,媒体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新媒体的发展给电视新闻编辑也带来严峻挑战。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对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探讨,希望给相关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7,(18)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采访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新闻采访效率和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新闻价值。在新媒体时代,电视记者采访工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电视记者必须掌握先进的采访技巧,提升电视新闻报道价值。对此,本文首先对新媒体时代对电视记者采访工作的影响进行了介绍,然后对新媒体时代电视记者的采访技巧进行了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20.
如今,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我国迎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下,一切工作、学习和生活活动的开展都受到了影响,电视新闻采编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做出改变。如今,电视新闻想要获得不断发展,还需创新采编工作。本文从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采编的发展概况以及创新采编工作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几点采编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