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傩面具源于原始宗教的巫觋鬼驱疫活动。贵池傩面具在制作上吸取了中国民间娴熟的镂空及浅浮雕技法,注重人物形象塑造,讲究布局、色彩及整体呈现,具有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及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傩文化及面具艺术研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傩面具中的宗教意识与民俗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具作为傩戏艺术的表征,它形象地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原始崇拜意识、宗教意识和民俗意识。傩面具作为神灵的载体,体现了傩文化与巫、道、佛等多种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与各地的民风民俗紧密融合,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3.
在傩戏表演中,面具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别于其它戏剧的重要特征。昭通傩面具是众多地方傩面具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昭通傩面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傩文化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作为巫傩活动至关重要的道具,面具在南江流域禾楼舞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禾楼舞面具的制作和脸谱与其他巫傩面具进行对比,分析其在仪式中的独特作用,有利于发现禾楼舞的区别特征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简介 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1992年成立时为“傩文化研究中心”,2006年改现称)作为专业的傩文化研究机构,在傩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并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学术影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贵州民族学院与贵州省民委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贵州少数民族傩戏面具展”,首次将中国傩戏、傩面具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巫文化与傩文化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文化同巫文化的关系是自然历史的传承关系 ,是人们在神鬼观念支配下的一种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活动方式 ,是这种活动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傩文化直接继承并弘扬了巫文化中崇信鬼神、通过巫师等职业工作者沟通神人关系 ,祭祀和乞求神灵 ,驱鬼逐疫等本质内涵 ,继承了巫文化的多神崇拜观念以及神秘性、古朴性、粗犷性、原生性等基本特征。傩文化又高于巫文化。它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活动方式 ,是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念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 ,是人们在农耕生息过程中祀奉傩神的综合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梅山傩面具是梅山傩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更是梅山文化的一个标识。我们可以从梅山傩面具的起源和变迁、分类、特点各层面揭示出梅山文化的生命灵魂崇拜、自然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3种文化内涵和价值,并由此制定4个市场开发策略,即开发制作梅山傩面具工艺品、规划建设梅山傩面具博物馆、创作具观赏性的实景演出大戏、还原真实的梅山傩文化民俗村落。  相似文献   

8.
傩戏:巫文化滋养的戏曲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山脉莽莽群峰起伏,滔滔江河奔突,在这方山水间游荡、弥漫一种至今仍鲜活在苗土村寨的巫傩文化。湘西的神秘就缘于这巫傩文化的延续,使它隐于神秘的山雾里。巫傩文化密密笼罩着湘西,让人们至今看不清历史的湘西与湘西的历史。 湘西历史中诸多未解的谜,被神秘的巫傩的雾幕掩得严实。在土司辖治八百年的酉阳古镇王村的一家湘西民俗展馆里,我曾凝眸面对两张木雕漆画的傩戏面具:傩公、傩母。傩即巫的化身。从漆色剥落仍呲咧着嘴,圆瞪双眼,脸色褐红的傩公的表情,可知傩公如山鬼样狰狞可怖。那位傩母的面容倒有些与观音菩萨的相貌近…  相似文献   

9.
池州傩戏面具艺术的美学内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池州刘街傩戏素有“南傩”之称,又受到九华山佛教和巫楚文化的影响,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傩戏、傩文化的基本含义切入,从三个方面着重阐释了刘街傩戏面具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10.
桂林傩面具曾在宋代全国闻名,至今在民俗学、美学上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纸傩面具相较木刻傩面具保存难、数量少,文献资料罕有记载。经过多次走访调查桂林本地纸傩面具制作的民间艺人倪普仁老人后,最终详细记录并整理出了桂林纸傩面具的工艺制作流程。这在傩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沅陵的巫傩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傩文化是我国古老的文化系统 ,它影响辰州 (今沅陵 )万年历史 ,给沅陵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辰州三绝、辰州符和以辰砂为主要原料的炼丹术 ,替巫傩文化增添了腾飞的翅膀 ,在沅陵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 ,筑就了沅陵巫傩文化博物馆。傩有跨越人类多种社会制度的漫长历史 ,有处于各种时间、空间的表现形式 ,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至今尚未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 ,而今民间仍传承着若干神奇的傩技 ,群众喜闻乐见的傩戏和一些令人费解的特异功能 ,被旅游部门开发为亮丽的景观。  相似文献   

12.
傩面具虽然是一种特定文化氛围的产物,但就其本身的造型而言,不失为艺术世界的珍品。傩面具风格多样、造型丰富,它通过典型化、夸张、变形、虚构等手法和一些象征性的装饰符号塑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并以具有中国特色的颜色象征体系勾画出艳丽瑰奇的色彩,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宋代,农业信仰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信仰在民间极为盛行。宋代巫觋在民间祭祀、农事占卜等活动中往往担任重要角色,通过种种方式参与到农业生产中。  相似文献   

14.
贵州傩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庹修明 《教育文化论坛》2010,2(3):89-95,133-136
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贵州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属低级层次;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是向单一的戏剧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属于军傩系列,是傩戏发展的较高层次,是地道的"农民戏剧"。  相似文献   

15.
遵义湄潭有着丰富的傩文化现象,傩夹戏广泛地存在于祈福禳灾活动之中,即正坛法事中插入的分角色表演的一些有一定故事情节、同时又与傩祭密切相关的仪式表演,是介乎于傩仪与傩戏之间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从单一的驱鬼敬神向娱神又娱人的民俗民艺活动的转变,对之进行考察,可看出傩向戏过度的演变形态.  相似文献   

16.
西南少数民族的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特殊形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过程中,由于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传,傩文化受道教影响甚深,并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